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我們是宋徽宗的鐵粉,宋徽宗是他的鐵粉

若論近年來文博界的網紅帝王,宋徽宗的風頭似乎有逐漸蓋過乾隆皇帝的趨勢。

拋開治國理政的能力不論,相比動不動炫富炫技的乾隆皇帝,能書善畫且留下許多精品之作的宋徽宗,的確更符合大眾對一名文藝帝王的想象。

文人筆記在談到宋徽宗的藝術成就時,也不吝溢美之詞:

“聖鑒周悉,筆墨天成,妙體無形,兼備六法,獨於翎毛尤為注意,多以生漆點睛,隱然豆許,高出紙素,幾欲活動,無史莫能也。”

——鄧椿《畫繼》

“徽宗行、草、正書,筆勢勁逸,初學薛稷,變其法度,自號‘瘦金書’,意態天成,非可以形跡求也。”

——陶宗儀《書史會要》

但成就這麽大一個帝王藝術家,卻對另一位甚至不能被稱為“皇帝”的藝術型君主大為傾心,到了事事模仿的程度。這位讓趙佶深深迷戀的君主就是——

李 煜

南唐國主李煜,出生於南唐建國當年(公元937年)的七月初七。也許是生在這個特殊日子的緣故,長大後的李煜儀表堂堂,舉止風流瀟灑,性格溫柔敦厚,就像一個纖塵不染的神仙。

“廣顙隆準,風神灑落,居然有塵外意。”

——《釣磯立談》

彼時,南唐的國力尚屬強盛,李煜的前半生也就洋溢著快樂與美滿:

身份高貴的皇子,在安寧祥和的宮廷中讀書習字、作詩填詞。他的文學藝術修養在此時奠定,日後在詩詞、書法、繪畫等多方面得以展現,正是厚積薄發。

在個人生活方面,李煜娶南唐大臣周宗的長女為妻,也就是後來的大周後。大周後通曉歷史,喜愛音樂,尤其擅長琵琶。夫妻二人志趣相投,琴瑟和鳴。

然而,幸福的生活之下隱藏著危機。在李煜之父、南唐中主李璟的錯誤指揮下,南唐連年用兵失利,被迫向北方的後周割地納貢。等到李煜24歲即位那年,迎接他的已經是一個國力日益下降、財政捉襟見肘的南唐。相反,北方的北宋正蒸蒸日上,對南唐虎視眈眈。

讓一個二十多歲、從小洋溢著文藝氣息的青年去應付這樣複雜的局勢,除非是奇才天縱再加上天時地利人和,否則,國破家亡的結局幾乎注定。

而李煜終究沒能擺脫亡國之君的悲慘命運。開寶八年(公元975年),南唐被北宋所滅。次年,李煜被押往汴京,開始他生命中的最後歲月,也是作為囚徒的歲月。

公元978年七月初八,剛過完41歲生日的李煜在汴京去世。傳說李煜在生日party上命樂伎奏樂,自己演唱“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的那闋《虞美人》。宋太宗知道這件事後大怒,認為李煜賊心不死,便賜牽機藥將其毒死。

由於南唐亡國和歷代的戰亂,李煜的書畫作品和藝術品收藏幾乎已經流失殆盡,但我們仍然可以憑借離南唐較近的北宋人記載和一些實物證據,窺見李煜在藝術領域的高超成就。

而傳承李煜藝術思想、傳承南唐文化風尚的頭號粉絲,當屬我們在文章開頭提到的——

宋 徽 宗

宋徽宗趙佶對李煜和南唐的態度,可以用五個字來概括:口嫌體正直。

他在紙面上,以《韓熙載夜宴圖》為由頭,大言不慚地批評南唐不是正統、君臣之間缺乏信任、乾的事情都不地道:

《宣和畫譜》評《韓熙載夜宴圖》:“李氏雖僭偽一方,亦複有君臣上下矣,至於寫臣下私褻以觀……已自失體,又何必令傳於世哉?”

但從行動上來看,又是一個標標準準的南唐+李煜鐵粉,什麽東西都要追求愛豆同款。

李煜與趙佶兩人缺乏治國才能、導致國破家亡、慘死異鄉的同款命運就不說了,來看看藝術上:

李煜搞皇家收藏,趙佶也搞皇家收藏。

李煜自創“金錯刀書”,趙佶就自創“瘦金書”。

南唐內府裝裱書畫,有十分獨特的形式:畫卷上有“內殿圖書”“內合約印”“建業文房之寶”“集賢殿書院印”等印章;裝裱書畫的材料常常採用綾、錦;寫有畫作名字的題簽常用黃紙……

而更重要、對中國書畫影響更深遠的一點是:這一對兒愛豆與粉絲,開創並發展了詩、書、畫“三藝”結合在一件作品上的創作習慣,被北宋以及之後歷朝歷代的畫家效仿。

李煜喜歡在繪畫上題字,比如《江行初雪圖》上“江行初雪畫院學生趙乾狀”的題字,傳說就是李煜親筆。據北宋的郭若虛記載,他還曾在衛賢的《春江釣叟圖》上題寫自己作的兩首《漁父》詞。

閬苑有意千重雪,桃李無言一隊春。

一壺酒,一竿鱗,快活如儂有幾人?

一棹春風一葉舟,一綸繭縷一輕鉤。

花滿渚,酒盈甌,萬頃波中得自由。

雖然李煜這個把詩書畫結合在一起的習慣,有很多北宋文人都模仿過,也探討過李煜這一行為的意義,比如蘇軾和米芾。

但若論學習愛豆最為勤力,在自己的畫作和自己收藏的畫作上洋洋灑灑寫詩記事,對後代廣大人民群眾影響最大的,可能還要數宋徽宗趙佶。

為什麽要在一幅繪畫作品上寫字題詩呢?簡單地來說,是因為人們想讓它的表現力更為強大。一幅精工的花鳥畫,從造型上來看已經無可挑剔,那麽藝術家還可以做些什麽,讓作品的內涵更加豐富、能夠引發更多的情感共鳴呢?

當然是加入書法。

書法向觀眾傳遞美感的方式至少有兩種。第一種依靠字形,表達書法本身的美;第二種靠文字內容,表現的是思想之美。因此,在畫中加上一些書法,尤其是寫一些含義豐富、沒有固定解讀角度的詩文,能夠使觀眾產生更大的想象空間。

因此,詩、書、畫三藝,如果能夠完美結合,就可以使一幅作品在藝術表現和美學價值上臻於圓滿,這也正是中國古代文人的追求之一。而把這樣的繪畫美學理想表現出來的,文獻記載最早見於李後主,最早的實物遺存正是宋徽宗的禦題花鳥畫。

這兩位生活在南唐、北宋,時代相隔一百多年的藝術家,在創作的時候,腦子裡不會有這麽多艱深的理論,可能只是單純地看著舒服、寫得高興。

或許,李後主看著自己的題畫詩,會有一點陶醉,覺得自己做了一點微小但前無古人的工作。

或許,趙佶看著自己的題畫詩,除了陶醉,還有一丟丟粉絲向偶像致敬成功的感動。

但他們可能不會想到,直到一千多年後的今天,偶像仍然是偶像,粉絲也早已經變成了偶像。兩個人開創並發展的這一傳統,正在被他們身後的無數畫家遵循。

參考資料:

陳葆真《李後主和他的時代——南唐藝術與歷史》

陳葆真《宋徽宗繪畫的美學特質——兼論其淵源和影響》

劉小川《品中國文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