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他是曹魏末代帝王,本可成為一代英主,卻太過心急兩敗俱傷

導語:曹髦的一生可謂是尷尬至極,很多人對他的遭遇表示同情和惋惜,因為如果他和蜀漢後主劉禪一樣昏庸,那麽大家可能不會這樣,但他的才能並沒有輸於司馬昭,只是太過年輕沒有成長的空間,如果再給他一些時日想必三國鹿死誰手還未可知。

生於亂局

曹髦生於公元241年,卒於公元260年,字彥士,沛國譙縣人(今安徽省亳州市),曹髦生於正始二年(公元241年),當時正是曹芳在位時期,當時的魏國司馬懿還沒有大權獨攬,當政的是曹氏宗親大將軍曹爽,出生在這個時候還算幸運,剛剛誕生的他因為自己文帝孫子的身份被封為高貴鄉公。

一個人出生就是公爵可想他身份的尊貴,從小曹髦便好學聰穎,深受其父親的喜愛,當時的他年幼無知絕對沒有想過之後的日子裡他會經歷什麽。

美好的童年生活沒有持續多久,在他八歲的時候大魏出了一件影響了中國未來數百年的事情,高平陵之變,太傅司馬懿在蔣濟的幫助下擊敗了當時大權獨攬的曹爽。

隨後將其抄家滅門曹家最後一根頂梁柱倒下了,年幼的曹芳無力對抗掌握大部分兵權的司馬懿,只能蟄伏,但是哪怕在這時也沒人會想到司馬家真敢篡了大魏的江山,自然也沒人去關注這位普通的皇家少爺曹髦。

這時曹家其實還有翻盤的可能但是隨著曹髦父親的死,和王凌對抗司馬懿的失敗已經基本上把希望只能寄托在司馬家只想當權臣不會篡魏上了,司馬懿本人和曹操相似至死都是魏臣,雖然掌權但是沒有對曹芳做什麽不臣之舉。

但在嘉平三年(公元251年)極為長壽的塚虎司馬懿去世之後一切形勢都變了,長子司馬師掌權直接廢掉了他覺得對他有威脅的魏帝曹芳。

舉世震驚司馬師在一眾考量和郭太后的建議之下選擇了年僅十三歲的曹髦立為新帝,年紀輕輕的曹髦在得到消息的時候表現的十分老成,沒有喜悅只有對前途的一片擔憂,因為他知道雖說是去當皇帝但是明眼人都知道,他只不過是司馬家選中的傀儡。

繼位為帝

在他進宮登基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安穩住司馬家,他下旨昭告天下並不是司馬師不臣,而是曹芳確實是不配當皇帝,是他們曹家內部的權利更迭和他沒有關係,而且他打算節約宮中用度,使得更多的資源用於百姓,司馬師很滿意這位年紀輕輕的傀儡皇帝如此識時務,也沒有太過為難他,曹髦改元正元,開始了屬於他的短暫統治。

真的不要小看了這位小皇帝,他上位第一件事就是收買人心,因為他知道兵權短時間他是不可能指望了,對抗司馬師的唯一勝算便是取得百官和百姓的支持。

他派遣了一批近臣去往各地代表他巡視天下,慰問百姓使得天下百姓知道他這位皇帝的好處,隨後他製造了一次假象,他安排人傳出謠言說鄴城出現黃龍,他借此借口封賞了一大批大臣。

在光明正大的收買人心之後,也沒忘了給司馬師名義上的權利,因為即使他不給這些權利也到不了他手中,不如讓司馬師對他放鬆警惕,也正是這樣曹髦迎來了他第一次有希望翻盤的大好機會,正元二年(公元255年)毋丘儉、文欽兩名心向大魏的將領起兵討伐司馬家,司馬師得知大怒率軍立刻回擊,結果雖然他們失敗了但是也重傷了司馬師。

司馬師眼部受傷奄奄一息,不久就在許都病逝,臨死之前把權利交給了他的弟弟,曹髦意識到這是他掌權的大好時機,他想趁著司馬師病逝司馬家權利交接未完成之際,發動政變。

但他太過心急,讓智商極高的司馬昭看穿了他的心思,司馬昭即刻率領軍隊返回了洛陽而並沒有進京面聖,這讓曹髦打算在宮中誅殺司馬昭的計劃落空了,他也錯過了最好的一次機會,司馬昭大權獨攬全國精銳幾乎全在他的手中。

曹髦無計可施只能再度安撫,暗中尋找下一次機會他只能故技重施選擇拉攏心向大魏曹氏的大臣和武將,為首的便是諸葛誕,皇后卞氏的母族,以及王昶等人,但他們豈是司馬昭的對手。

唯一有些戰鬥力的諸葛誕也因為蒼天無眼雨季遲遲不來而被圍困至死,曹髦見到自己的親信,忠於自己的大臣都一一死去,無計可施又胸懷大志的他打算拚死一搏。

拚死一搏,魂歸九天

即使身邊親信再三勸阻也不能阻止他親自穿上盔甲帶上寶劍親自斬殺司馬昭的決心,他帶領一眾衛士直接出宮,本來依照當時的局勢他是有可能成功的,他想憑借自己僅存的威望嚇退司馬昭的人馬,畢竟他是大魏皇帝,他不甘心被司馬昭漸漸蠶食,最終落得和漢獻帝劉協和曹芳一樣的下場。

他在甘露五年(公元260年)半夜,率兵出宮司馬昭的一些士卒都被曹髦嚇傻了不敢還擊,照這個形勢發展下去他是很有可能成功的,但是大魏三朝老臣,大魏的開國功臣的賈逵的兒子賈充站了出來。

帶兵拚死抵抗最終可憐的曹髦畢竟武力並不出眾,被賈充的手下殺死,一代帝王能有此等氣魄就和漢獻帝劉協幾十年屈辱至死也不敢反抗形成對比,曹髦雖然年歲尚小但他乃是真男人真帝王!

結語:

三國中的末代帝王有四位,漢獻帝,吳末帝,蜀漢後主,還有曹髦,其中其余三人都是貪生怕死,軟弱無能寧可屈辱的活著也不願意拚死一搏,並且都是死在了敵人的領土,而曹髦不一樣他有帝王的血性寧死不屈,如果給他機會親征三國一統用不上司馬炎。

參考文獻:《三國志》、《資治通鑒》、《魏略》、《後漢書》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