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vlog平民化運動開始,社交仍是競爭關鍵

文|老鐵

誕生於2012年的Vlog,在2016年前後被留學生帶入國內,兩年後的2018年,Vlog開始成為極受追捧的互聯網內容形式。

從時間軸看,國內Vlog要比美國晚數年,在兩年內熱度又迅速躥升,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有許多,在我們觀察中大致有以下幾類:

其一,兩地文化各有不同。相比於美國,我國文化中缺少用DV記錄生活的基因,文化特質偏向保守、內斂,很少有人主動將真實的生活在公開平台上分享表達。

其二,由於Vlog要涉及構圖、剪輯和後期,其成本較之其他視頻內容形態維持在較高水準。國內頭部的短視頻平台,大多數是以UGC視頻作為擴張的主要手段,特別是快手和抖音,在行業裡形成了一定的示範效應。這也是Vlog由留學生引入但始終維持在小圈子內傳播的主要原因。

其三,隨著國內互聯網的發展,尤其是智能手機具備4K高清拍攝能力之後,線上剪輯軟體也降低了後期門檻。雖然成本較UGC視頻仍然在較高水準,但已經具備了向一二線非專業用戶滲透的潛力。

由以上思路來看,現在可謂是Vlog行業最好的時代,即,頭部流量(包括明星和網紅)開始帶動,極客玩家蠢蠢欲動,Vlog成為今年視頻行業的最重要熱門詞匯之一。

本文旨在探討Vlog對當下互聯網內容平台的影響,以及未來行業會出現何種趨勢性變化。

為何平台普遍追捧Vlog?

短視頻行業經過快速發展之後,近期明顯出現擴張收縮的跡象,根據QuestMobile數據,今年3月,國內短視頻月活用戶同比增長為42.2%為歷史新低,行業總用戶規模也減少了2000萬。

尤為重要的是,用戶月均打開短視頻次數由1.5次增加到1.7次,行業大盤增速變緩,平台間競爭加劇。

這也意味著,此前低門檻的短視頻的邊際效應將逐漸遞減,借助高門檻的Vlog來提高平台競爭力乃是必然選擇。

截至到目前為止,各大平台針對Vlog都推出了扶持計劃,通過導流加強對MCN的引導,以此獲得頭部創作者。

但目前來看,這條路並不容易。

Vlog之所以大熱,相當部分原因在於其本質上是以視頻為載體進行社交。視頻如早期的圖文一般作為媒介屬性存在,在此,社交是Vlog極為重要特點。

頭部明星多在使用Vlog作為重要傳播方式,如章子怡在坎城電影節期間每天在微博發布Vlog記錄當天生活,成為與粉絲互動的最佳介質。

我們在分析YouTube前十名Vlog玩家時,發現其大致具有以下共通點:Vlog是社交的一種介質,和圖文,音頻一樣,都是吸引聚集粉絲的工具

如YouTube的Vlog第四名作者Alfie Deyes,儘管每周發布3-4條Vlog,但他熱衷於其他傳播形式,如出書、廣播、電視以及twitter等等。其今天的成績乃是多種形式集合效應的體現。

對於掌握一定創作能力的頭部Vlog玩家,其訴求已經不再是單一的導流或者吸粉,而是可以有平台進行全方位的展示機會,從中獲得品牌增值。

換言之,這也是國內娛樂明星最早進行Vlog創作且大多將微博視為重要平台的主要原因:當今雖然短視頻平台眾多,但真正具有強社交屬性,且可以承載多種傳播形式的,仍然首推微博。

對Vlog的理解,我們應該跳出對短視頻的定義,即,原有相對粗放式的短視頻形態是難以適應Vlog發展的,納入社交考量是評判接下來行業發展的正常邏輯。

Vlog行業競爭將出現何等變化?

國信證券在今年初的研究報告中指出:Vlog的發展,需要長時間的“強運營+明星引流”,引導用戶完成“觀看—分享—模仿拍攝”的過程。

這與我們前文對國內內斂文化的表述一致。言下之意為,Vlog雖然在網紅和明星帶動之下獲得極高關注度,但其真正爆發期遠未到,在明星帶動之下,有平台強運營支持,是平台獲得真正Vlog紅利的前提條件。

基於此理論,我們認為行業將會沿著以下放下前行:

其一,全產品線社交對Vlog的加持將會持續

2018年11月,騰訊高調推出yoo視頻,主打1-3分鐘視頻,彼時有評論也認為這是針對Vlog而來,但事實上yoo視頻終未掀起太多浪花,最近改名為火鍋視頻。

究其原因,或許有運營等諸多原因,但核心要素在於,缺乏兼容多形態的大社交平台,會讓創作者形象單薄許多,雖然通過各類補貼拉攏MCN機構,但此先天缺陷已在。

騰訊雖擅長社交,但終缺少以個人账號為載體的全方位平台,退出微博市場之後,微信公眾號等形式的互動局限性也較為突出,製約影響力的發揮。

對比之下,明星和網紅開微博已是常規行為,有圖文、短視頻、長視頻、語音等多種載體,以社交平台沉澱粉絲,逐漸擴大影響力。

即便在短視頻和直播網紅大火之後,我們仍然看到微博是其重要的運營陣地,如@張大奕,@馮提莫,跨平台運營將粉絲沉澱在微博之上。

這也可以佐證為何今日頭條在這一年多以來不斷強化社交鏈的原因,頭條雖有流量,但用戶之間仍缺少密切互動,因此試圖將頭條號作為粉絲沉澱主力平台,通過聊天、短視頻、直播提高人格化屬性。

當今,各大平台多將競爭點集中在第一階段,爭奪頭部玩家。如頭條扶持了歐陽娜娜,抖音、百度、B站投入巨額補貼鼓勵用戶發布Vlog,微博也發起了一系列流量扶持計劃。

整理之下,強社交平台可以較早獲得此類優勢,如微博。

其二,Vlog的平民化運動已勢不可擋

雖然當下Vlog的頭部玩家仍較大集中在明星和頭部網紅處,但如前文所言隨著技術和硬體技術的更迭,Vlog平民化已經是不可逆趨勢。

如微博已經成立了Vlog學院,請頭部Vlogger給用戶介紹如何製作Vlog,根據微博的統計,平台上70%的Vlog都來自普通用戶。

這說明:雖然頭部玩家貢獻了最優質的內容,但普通人開始更多參與Vlog的創作,普通玩家對這一新穎形式摩拳擦掌。

結合前文,Vlog在平台之上的成長路徑為:頭部玩家帶動行業風潮,普通玩家把行業之水煮沸到100度。

關於普通人對平台訴求,除與明星那般提供多方面展示機會外,亦有與其原有社交網進行互動,實現自我小圈子自我價值的實現,換言之,明星和網紅更在意公眾形象,而普通玩家則應加上在社交中的展示。

因此,對普通用戶的扶持除固有的加V認證,提供流量支持,教育拍攝等因素之外,也同時考驗平台對各級市場的社交滲透率。

接下來,社交網絡的滲透率將會考驗Vlog平民化運動的進程,考慮到相當多平台仍處於社交網絡的建設初期,我們仍看好微博在此階段表現。

考慮到近幾年興起的內容形式,無論是直播、還是短視頻,大多經歷行業激烈競爭,最後留下來仍是寥寥,失敗者原因很多,但社交平台大多數是獲益者,在Vlog時代這一法則也將同樣適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