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德國漢堡大學教授張建偉:機器人倫理應以人為本

▲德國漢堡大學多模態技術研究所所長 張建偉 圖片來源:太和智庫

今日(9月8日),在由太和智庫發起主辦、每日經濟新聞戰略合作的“太和文明論壇”上,德國漢堡大學多模態技術研究所所長張建偉表示,機器學習是人工智能突破的主要方法。

“我三十年前在清華學人工智能、電腦,當時很多算法都有,但是今天計算能力已經達到了當時的100萬倍,現在的5G、雲計算技術,使得我們在數據的收集、數據的整理、數據自動分類上能夠做到智能決策的機會。”張建偉解釋道。

張建偉介紹,現在的人工智能主要基於單模態實現,比如只針對影像資訊或語音資訊進行基於大數據的人工神經網絡學習,屬於弱人工智能;未來的人工智能技術將基於多模態互動,能夠認知整合包括文本、影像、聲音等在內的各種資訊,從而讓人機互動變得更自然、更精確、更穩定,屬於強人工智能。

在技術發展上,張建偉認為,基於深度學習大數據的可計算的連接主義得到新的發展,但強人工智能面臨的一個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將人的各類學習機制連接到一起。要實現強人工智能,需要進行跨模態研究,包括機器記憶、預測與數據校準、知識抽取、推理、歸納、表達和自主學習等。科學家們認為,真正實現和人腦一樣的強人工智能至少還需要一個世紀的時間。

HCPS(人-資訊-物理系統)被認為是人工智能未來重要的一個應用領域。張建偉舉例介紹,弱人工智能和強人工智能的區別在實際應用中非常明顯。另外,人工智能不具有人類的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遷移學習的能力也是下一代人工智能的關鍵技術。

人工智能的發展伴隨著倫理衝突,張建偉介紹,在德國已經出現“反對機器人”的情況,“這是非常好的一個事情,提醒我們在做人工智能時,考慮到倫理和社會”。

機器人倫理問題在“機器人伴侶”產品中體現得較為明顯,張建偉透露多模態互動作用被許多企業看好,希望能夠將其應用於機器人伴侶中,包括很賺錢的“成人娃娃”,但他並不支持這一應用的發展。“人的尊嚴、人活著的價值還是應該放在首位。雖然有商業需求,但是我們不能引領這種需求,讓人類走到一個真正滅亡的階段。”

張建偉強調,在機器人倫理中以人為本,實現可透明的人工智能系統。“我自己本身希望ICT和AI、和機器人真正能夠解決我們未來的剛需,然後來選擇優先資助的應用場景,通過跨界合作,來限制有危險的場景。”

每日經濟新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