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拋開後人的評價,看看唐朝人是如何看待武則天的

武則天是唐王朝歷史當中無法回避的一個重要人物,後人有很多總結,褒揚武則天的人認為她是“上承貞觀、下啟開元”,相反的態度是“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

就如無字碑一樣,這位中國古代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確實難以令人評價,所以,我們要看看唐朝人是怎麽評價武則天的。

【官方對武則天的稱號變化】

唐代“武則天”這三個字是不存在的,這個名字是後人起的。

按史書記載,武則天被封、自封或者被追贈的稱號非常多。從最早的昭儀、皇后、皇太后,到名字越來越長的皇帝尊號,再到下台後仍然保留“則天大聖皇帝”,死後以“則天大聖皇后”名義下葬,之後唐王朝所有帝王都是武則天的後人,所以一直保留著武則天“則天皇后”的稱號,這算是官方的認定。

唐中宗複唐之後,如果對武則天進行清算,就將為自己皇位正統性帶來不利影響。於是,在武則天死後,唐中宗去除了武則天的帝號,但仍然以皇后名義下葬。

當時有複唐大功的張柬之、敬暉等人並不想對已經是落水狗的武則天做什麽,只是想把武三思等人一網打盡,更沒有清算武則天歷史地位的意思,這在敬暉等人給唐中宗上書當中表現得很清楚:

“則天皇后臨禦帝圖,明目達聰,躬親庶績。則有讒邪凶孽,誣惑睿德,構害宗枝,誅夷殆盡。”沒有說武則天如何如何,只是說有壞人蠱惑,並把矛頭直指武三思等人。

當時的唐中宗認為,能對自己地位造成威脅的正是張柬之等人,這才有了對這些複唐派功臣先架空、再貶官,最後被武三思等人迫害致死的悲劇結果。在此之後,唐中宗已經完全掌握了權力,更是要保持武則天的歷史評價,連“中興”二字都不再提了。

唐玄宗先天政變之後,才開始淡化武則天的存在感,逐漸開始把她當作一位普通的皇后。

【大唐國史如是說】

《舊唐書》能夠一定程度反映當時知識分子的想法。

正史當中,《新唐書》、《資治通鑒》是宋代歐陽修、司馬光編撰,與武則天的年代已經時隔近四百年,他們代表了宋人的態度,與唐人想法有一定偏差。

《舊唐書》雖然成書於五代後晉時期,但其主要史料甚至很多文字來源於唐實錄《唐書》。這是唐代史臣吳兢編撰的,吳兢在武則天后期出仕,編了三十多年的當代史。當然,他的當代史是唐朝的當代史,跨度從唐王朝開國一直到開元十四年。

所以《舊唐書》可以認為是與武則天時代最為接近的評價,最有代表性,是官方歷史記錄者的態度。

吳兢對武則天的記載總的來說還是很客觀的,並沒有把所有的屎盆子都扣到武則天頭上,還開創性的把武則天列入帝王本紀,是比較務實的史學態度。

但《舊唐書》在最後的總評中表現了自己的態度,集中了一段文字批判了武則天,挑明了武則天殺害自己親生女兒、迫害王皇后蕭淑妃、穢褻皇居、篡奪大唐政權的事實,但也承認武則天當政後期誅殺酷吏、恢復李顯地位的轉變,算是功過各半。

首先是說武則天撿了一個好時候,才能掌握大權,能夠與桀紂一樣肆行不義之威;其次總結了武則天掌權的幾十年,大唐英才無法改變這種局面,甚至被無辜殺害,天地為籠,去將安所?”之後又說了武則天親手殺害自己女兒、陷害王皇后和蕭淑妃之事,“亦奸人妒婦之恆態也”

其中有些內容在史書正文中沒有記載,卻在這裡明確提出。

後來唐德宗時期有個史臣叫沈既濟的,寫過《枕中記》小說,其中有著名的“黃粱一夢”故事。他曾經向唐德宗上書,說武則天是篡位,不應該在本紀當中記錄,而應當把武則天時期的歷史與唐中宗合並,把武則天放在後妃列傳當中。雖然唐德宗沒有接受這個意見,但這個提議得到其他一些史臣的支持,說明了經過數十年後,唐王朝的知識分子對武則天的看法已經有了改變。

【錯亂的墓碑和墓志銘,代表著民間的無所適從】

官方如此,民間流傳下來的各種筆記、文集當中也沒有什麽特別。唐王朝的知識分子們一般都采取簡稱,比較普遍的稱呼是“武後”、“天后”、“則天”,相對中性。

極少有稱呼武則天為“則天皇帝”或者“聖神皇帝”的,極少有提及“周”或者“大周”的,也許之前的文稿有這些詞匯,但複唐之後就都刪除或修改了。

文稿可以修改,但刻在石頭上的文字可無法修改,尤其是埋在地下的墓志銘。所以,武則天時期和武則天剛剛退位的時候,就出現了一個怪異的現象,墓碑上的文字和墓志銘內容不一致。

武則天稱帝期間,往往墓碑上是“唐”、“周”並用,這也說明當時武則天並沒有在國號方面進行嚴格限制,尤其是酷吏們幾乎沒有在這方面做過文章。要是換成清朝,文字獄能害死無數人。

埋在地下的墓志銘各種情況都有,比較多的用“唐”,少數用“周”,有的二者混用,如“唐故大周故滄州弓高縣令杜君墓志銘並序”、“大周唐故文林郎焦府君墓志銘並序”、“大周唐故太子宮府大夫河東裴府君妻滎陽縣君鄭夫人之銘”,頗有一種錯亂的感覺。

這種情況就是唐朝民間知識分子和低級官員的一種無所適從,既對武則天篡唐立周有所不滿,但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又無從反抗,只能通過埋在地下的墓志銘來表達自己的政治態度。

在武則天退位後一段時間,這些人的墓碑和墓志銘再次發生了混亂,有些人已經適應了武周的統治,唐王朝官方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於是出現了墓碑用“大唐”國號、而墓志銘用“大周”,或者是“唐”、“周”並用。

【盛唐之後,雖然仍然有人懷念武則天,但民間評價已經漸趨一致】

唐朝知識分子中武則天的粉絲還真是不少,不但與武則天同時代的陳子昂是其中之一,之後盛唐時期杜甫也是。

當年陳子昂是武則天稱帝的鼓吹者之一,曾撰寫《大周受命頌》,其中有天命神鳳,降祚我周”之類的文字。不過陳子昂很早就被迫害死了,沒查到墓志銘,不知死前認為自己是唐人還是周人?

杜甫本身是官宦人家出身,祖父曾在武則天朝中為官。杜甫胸懷大志,但好高騖遠,並無實乾之才,尤其是仕途坎坷,又經歷了安史之亂,一生當中沒過過什麽好日子。所以,杜甫就像現在的果粉一樣,認為武則天時期與民國一樣是個好時代,在自己的詩作當中曾多次體現。

當然,武則天時代雖然酷吏橫行、逃戶眾多、外戰外行,但至少內戰內行,中原大地幾乎沒有遭到兵災,比民國強多了。從這個角度來看,杜甫比果粉強,至少還有邏輯。

除了這些特例之外,民間在盛唐之後對武則天的評價漸趨一致,大多認為武周時期是唐王朝的一個傷痕,用“敵國”、“偽朝”之類的詞匯來描寫那段黑暗時刻。

從盛唐之後的墓志就可以看到,已經比較普遍的開始了對武則天時代的批判,尤其是對酷吏政治更是恨之入骨。但由於皇帝已經給武則天蓋棺定論了,唐人這方面還是比較克制,批判並不激烈,尤其是很少針對武則天個人。

等到了晚唐,大唐已經開始搖搖欲墜,部分知識分子開始了偏激且不理性的思考。如李商隱,就在自己文章當中把武則天篡位歸因於破壞男尊女卑傳統。這種觀點就與後世宋代司馬光等人的評價趨於一致了,是以人論事,而非就事論事。

總之,由於唐朝歷代皇帝不想給自己祖先留下不好的評價,造成了唐人並未對武則天時代進行深刻的反思,隻停留在竊取政權、酷吏統治這個層次上。而武則天時期最嚴重的問題並未觸及,包括皇權缺乏製約、權貴官僚階層特權帶來的均田製和府兵製的被破壞。這些問題貫穿了唐王朝之後二百年的歲月,即使盛唐也只是短期掩蓋、並未徹底解決。於是,安史之亂的爆發就成為一個偶然中的必然。

什麽女權、什麽男尊女卑,都是扯淡。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