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上雲挖礦”引領產業更新新風潮

從去年開始,一輪推動企業“上雲”的熱潮在全國各地悄然興起,與“機器換人”等行動呼應,多管齊下地幫助規模以上企業逐步完成從製造到智造的華麗轉身。

而這場企業上雲的潮流,已來到禪城。11日,“智慧企業雲領未來”佛山論壇(以下簡稱“論壇”)在禪城舉行,政府部門、行業及企業代表共聚一堂,探討如何以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推動傳統製造業轉型更新。

企業“上雲”是這場技術盛宴背後的核心詞。行業大數據對於企業來說固然是一座金礦,但需要龐大的數據存儲中心作為支撐,自主投入建設成本又過於高昂,從“雲”上獲取就成為目前最合適的方案。

“雲計算未來會像水、電、互聯網和煤氣一樣是一種公共服務資源,人們按需租賃和使用。”論壇上一位行業代表表示。

●南方日報記者 梁志毅 高綺樺 實習生 熊琳

1 “雲”法寶促製造企業高效轉型

“希望每個企業都動起來,把有效運用大數據作為企業生存的法寶。”論壇上,禪城區經濟和科技促進局局長李凱如此說道。

他表示,接下來禪城將制定推出更多政策推動企業上雲。“包括運用區塊鏈、物聯網、雲計算等方面。”

製造業企業運用大數據,對研發、生產、銷售等環節進行改造提升,以數字化帶動產業轉型已經不是新鮮事。“以大數據為核心幫助企業對接市場,更加高效和精準,從而減少企業在人力和其他資源方面的投入。”浙江大學智能製造所副教授曹衍龍表示。

而企業“上雲”,則意味著企業通過網絡,將企業基礎系統、管理及業務部署到雲端,利用網絡便捷地獲取雲服務商提供的計算、儲存、軟體、數據的服務。

“上雲能夠幫助企業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降低資訊化建設成本、促進共享經濟發展,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曹衍龍說。

作為改革開放先行區,廣東地區眾多製造企業也亟待轉型提升。大數據、資訊化等作為最先進的智能技術工具,在此過程中可起到關鍵作用。

今年3月,廣東省頒布了《廣東省支持企業“上雲上平台”加快發展工業互聯網的若乾扶持政策(2018—2020年)》,宣布了3年推動1萬家工業企業帶動20萬家企業“上雲上平台”的計劃。

計劃顯示,廣東省將通過“雲網”降費以及財政資金補助,推動1萬家工業企業依托平台實施數字化網絡化智能更新,帶動20萬家企業“上雲上平台”降低資訊化構建成本。

網易雲企業服務部總經理嶽崢輝在論壇上表示,以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為代表的資訊技術發展,為智慧企業的建設提供了資訊基礎和產業基礎。

“以製造業為例,智能製造的落地,可以利用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的技術,對設備、研發、生產、物流、經營等環節進行數據的采集、處理與建模分析,進而實現創新研發、卓越製造、智能服務和智慧管理。”

阿里雲ET工業大腦項目負責人王峰認為,雲計算未來會像水、電、互聯網和煤氣一樣是一種公共服務資源,人們按需租賃和使用。“它的便利性大大地促進了人們的創新實踐。”

2 製造業“上雲”需求旺盛

企業上雲的概念,近兩年來在製造業中熱度不斷攀升。但對於禪城本地製造業企業來說,智能化轉型的步伐早已邁出,大數據先進技術手段的“賺錢”能力也有目共睹。

以佛山市海天調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天”)為例,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對於求變的海天來說,是不可或缺的核心資源。

海天發布的2017年年度報告顯示,上述新型資源與海天業務藍圖的再次優化融合,進一步提高了企業內部管理水準和效率,提高了對品質、對成本的正面影響,創造更多可見價值。

具體而言,去年海天運用大數據,進一步推動了以銷售均衡來帶動內部均衡供貨、均衡生產,並取得明顯成效,對促進產品品質穩定、減少峰值資源配置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周轉、促進市場均衡銷售等起到較大推動作用。

但並非所有企業都適合投入大量成本自建大數據平台,對於大部分製造企業來說,上雲仍是一個必然的過程。

像海天這樣實力雄厚的企業,在搭建大數據平台方面自然更有優勢,“但企業不能為了用大數據而用大數據,自建系統成本也比較高,雲大數據服務能夠在短時間內讓企業看到效果。”廣東睿江雲計算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睿江雲”)聯合創始人鄭懋光認為。

廣東東鵬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鵬”)流程與資訊技術管理中心總監阮貴強表示,上雲對於東鵬來說是必要的。“東鵬有自己的雲平台,但如果所有的企業數據都放在本地,對企業的業務擴大是不利的。”

阮貴強說,東鵬的業務遍布全球各地,單靠自身的雲數據系統無法支撐企業運轉。“以設計業務為例,目前東鵬也是用的第三方雲數據系統,如果由我們自己來部署的話價值是不高的。”

海天、東鵬作為禪城龍頭企業,尚且需要通過部分業務上雲來獲取更高效的大數據服務,大部分體量較小、自身IT部門實力較弱的製造企業對“雲”服務的需求自然就更加迫切。

對於企業來說,上雲最直觀的效益在於減少IT基礎設施、IT系統架構更新換代的成本。“很多中小型企業只是還沒有發現自身對‘雲’數據服務的需求。”王峰說。

3“雲”供給降低大數據使用成本

除了企業自建智能化系統,目前在禪城還有不少提供公有雲平台服務的供應商,睿江雲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作為禪城土生土長的互聯網基礎服務商,睿江雲業務範圍涵蓋雲計算、數據中心及增值服務等全鏈條服務。

在鄭懋光看來,公有雲平台較自建智能化系統運作速度更快,成本更低。“雲平台就像是一個雲計算的資源池,當企業需要它運作更多內容的時候,它能夠順利支撐,想節省運算資源時也可隨時刪減。”

他舉例說,假設企業某次行銷活動需要應用雲計算技術,僅靠自身力量,需要一次性付出比公有雲十倍以上的成本,才能夠享受該服務。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借助雲平台等資訊技術改造傳統生產模式成為了越來越多本土企業的共識,如何找到合適企業需求的上雲方式,成為了不少企業關注的話題。

鄭懋光認為,當企業規模到達一定程度,雲平台可以幫助企業更深入地優化生產流程、行銷管理等方面。而對於初創企業來說,上雲能讓它們省去組建傳統IT技術部門的煩惱,快速找到自己的商業模式,降低試錯成本。

“在實際接觸中我們發現,佛山傳統企業對新技術很渴望,也願意在生產過程中應用新技術。”鄭懋光說,初具規模的電商企業上雲積極性最高。這是因為電商企業競爭力已經從拚價格轉為拚設計能力,而設計環節較為依賴大數據工具,能實時捕捉消費者喜好,從而引導設計生產,同時還能整合供應鏈,減少庫存降低生產成本。

而陶瓷等傳統製造業也希望能夠通過雲平台,將線下門市資訊進行整合分析,實現跨部門、跨門市之間的數據連通,實現雲上管理。

上雲只是第一步,企業如何用好“雲”,鄭懋光建議企業內部首先要對上雲有足夠的重視和投入,尤其是技術員的投入。“這些技術員不僅要懂技術,還要有相關的行業背景,在了解企業情況的基礎上利用雲計算的能力和新型大數據工具,對數據進行采集處理和輸出。”

■他山之石

智能龍頭打造“雲大腦”

助製造業釋放數據價值

江浙一帶的企業,工業上雲智能轉型的腳步,已經越來越快。

去年年中,《浙江省“企業上雲”行動計劃(2017)》頒布,提出要讓10萬企業率先“上雲”,促進經濟轉型更新。隨後,江蘇攜手阿里雲,宣布啟動“1+30+300”工程,推進江蘇省內30家“資訊化、工業化”融合服務機構、300家製造企業高效利用雲計算、人工智能。

通過工業上雲,江浙製造企業實實在在把大數據技術轉換成企業效益。蘇州協鑫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協鑫光伏”)就是其中典型代表。

近年來,協鑫光伏通過在生產設備上加裝傳感器,收集了比較完整的生產數據。

據了解,光伏切片生產有著十分精密的工藝流程:一根僅0.1mm粗細的鋼線不斷摩擦矽錠,最終切出一片片僅0.2mm厚的矽片。車間的濕度、溫度、砂漿上下部溫度、導輪上下部溫度等上千個參數在實時影響著生產。如此複雜的生產環境下,人工經驗很難100%地保障產品品質。

而2016年8月,阿里雲“工業雲”拳頭產品——ET工業大腦進駐協鑫光伏的生產車間,則充分釋放了這些工業數據背後的價值。

目前,通過ET工業大腦的幫助,協鑫光伏的生產良品率已經提升1個百分點,這意味著企業每年可節省上億元的生產成本。

基於阿里雲雲計算和大數據平台及阿里雲大數據算法專家資源,阿里雲為協鑫光伏打造了一套智能工廠的解決方案,其核心是通過對歷史生產過程中的大數據進行建模分析,並實時監控、指導生產過程,提升工廠的管理水準和效率,提升產品的良品率。

阿里雲人工智能首席科學家閔萬裡說:“我們找到了工業製造最核心的精髓。”互聯網企業阿里巴巴,以其強大的大數據處理技術,貼近製造業,使得工業機器變得更加“聰明”。

未來,ET工業大腦仍將聚焦智能製造,接下來還將在關注能耗的綠色製造、高端裝備協同製造、智能產品設計及改造領域發力。

為了更好地在工業領域“大展拳腳”,阿里巴巴切入數據產業的基礎領域——芯片製造當中。

在去年10月舉行的2017雲棲大會上,阿里巴巴首席技術官張建鋒透露,阿里巴巴自主研發的“阿里AI芯”將很快面世,將促使阿里雲的服務更穩定、可控及高效。

■記者手記

“雲”上礦藏雖好

也不能“人雲亦雲”

“上雲”是常態,不“上雲”是例外,企業上雲似乎只是時間的問題。

隨著新舊動能轉換的推進,企業業務也面臨著數字化轉型的契機,而上雲則成為企業轉型更新中關注的焦點。

有業內人士預計,未來三年我國雲計算市場將保持近27%的增速。在“數字中國”大背景下,各地方性數據中心、服務平台等建設加速,行業整體處於高景氣狀態。

然而,企業“上雲”要根據企業自身IT系統的情況來定,要考慮企業IT現狀、企業發展狀況等因素,並結合企業對雲的理解而定,不能“人雲亦雲”。

另外,有關部門在制定相關上雲政策時也應了解企業實際需求,根據企業規模、類型、IT實力等細分因素制定相關政策。

“上雲”賦予企業應用數據的彈性太空

“彈性太空”可以說是雲服務給傳統數據應用方式帶來的最大的好處。如對於禪城著名電商企業西伍服飾來說,天貓“雙11”“雙12”等購物節線上流量壓力較大,但平日的伺服器流量卻較為平穩,如果按照流量最高峰來部署伺服器,那麽一年下來就會多出許多閑置的系統資源,未免顯得有些“不劃算”。

雲服務可以根據用戶的負載情況隨時動態地調整伺服器實例的數量,或動態地引導用戶流量到指定的機房站點,解決企業對數據需求“忙閑不均”的難題。當用戶訪問量暴漲的時候,通過彈性計算,伺服器個數會隨之自動增長,反之會自動下降,幫助應用度過負載高峰。

另外,雲服務還具有易於開發,部署和維護的優點。傳統上,企業要上線一個系統,往往要經過售前評估、商務談判、下單、伺服器到貨、伺服器上架、軟體安裝調試、正式投產等多個階段。

而使用公有雲服務,企業投產的流程將大大縮短。商務談判、下單、伺服器到貨、伺服器上架甚至軟體安裝調試幾個步驟,可縮減為伺服器租用和伺服器調試兩個步驟。甚至企業用戶只要在網頁平台上直接下單,就可使用雲服務。

雲服務商還可以在雲平台上給企業提供擴展服務。雲平台在數據積累方面有著天然優勢,人工智能領域的功能往往是許多小型軟體開發商所無法實現的。目前,這些需要雄厚技術背景支撐的服務,被越來越多企業所運用。

“上雲”需事先確定步驟規劃

雲計算對於企業上雲來說,主要提供基礎設施服務,即計算、存儲和網絡服務。如果企業的IT基礎設施、IT系統的架構需要更新換代,可以考慮採用雲的供給方式。

另外,如果企業每年在IT領域投入很大成本,但基礎設施還是無法滿足實際需求,資源利用率卻不高,資源供給不靈活,運營的成本居高不下,也可考慮雲供給方式。

總體而言,根據企業對雲服務的不同需求,企業上雲的內容分為基礎設施上雲、平台系統上雲、業務應用上雲三大類。

如果企業決定上雲,又應當注意什麽問題呢?企業IT上雲是系統性的工程,需要結合企業IT發展的規劃、現有IT資源的現狀、應用的需求等因素來確定。

對於大部分的企業來說,原來的IT應用部署模式,不同的應用都是由不同的軟體開發商提供的,系統之間還有網絡安全隔離,結構比較複雜。

所以上雲之前,首先要確定上雲的規劃,如是整體上雲還是部分上雲,是逐步上雲還是一次性上雲。還要確定上雲的步驟,哪些系統可以先遷移,哪些後遷移,並解決遷移後和周邊的系統怎麽協同等問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