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度夏自製生脈飲

進入盛夏,氣溫高、濕度大、出汗多,加上晝長夜短、睡眠不足等原因,不少人的體質都有所下降,常常是「無病三分虛」,表現為少氣懶言、疲倦乏力、口渴咽乾、小便短赤、大便乾結。中醫稱這些癥狀為氣陰兩虛證,喝點生脈飲能很快緩解各種不適。

生脈飲是治療氣陰兩虛的常用方劑,原出自金代醫家張元素所著《醫學啟源》卷下的「麥門冬」條內,也見於其弟子李東垣之《內外傷辨惑論》一書中。原方名生脈散,由人蔘、麥冬各5分(9克),五味子7粒(6克)組成。該方在不同醫籍中還有別名,如《丹溪心法》稱為「生脈湯」,《蘭台軌範》稱為「生脈飲」,等。方中人蔘甘溫,大補肺氣而瀉熱,為君;麥冬甘寒,補水源而清燥金,為臣;五味酸溫,斂肺生津,收耗散之氣,為佐。全方葯僅三味,一補一滋一斂,配伍極為嚴謹,具有益氣復脈養陰生津的功效。主治暑熱汗多、耗傷氣液、體倦氣短、咽乾口渴、脈虛細;久咳肺虛、氣陰兩虧、嗆咳少痰、氣短自汗、口乾舌燥、苔薄少津、脈虛數或虛細。

度夏自製生脈飲

現代藥理研究,生脈飲具有強心、保肝、解熱作用,用於冠心病、肺心病、心律失常和休克,有顯著增強心肌收縮力、改善血液循環,特別是改善冠狀動脈血循環的作用,並能促進全身內分泌腺的分泌,調整身體功能,有明顯而持久的升血壓、強心作用。對人體免疫功能也有很好的調節作用。因此,現代臨床用生脈飲治療的範圍相當廣泛,除各種心臟疾患外,也常用於肺結核、矽肺、慢性支氣管炎、低血壓、神經衰弱、心衰、休克、婦科功血等多種疾患。

生脈飲在應用時都必須掌握氣陰兩虛這個基本證候,並據中醫的辨證要求予以加減。例如,在急性熱病中突然出現體溫驟降、大汗淋漓、四肢發冷、神情萎頓、脈微欲絕等脫證時,原方人蔘劑量須加大到30克(或黨參90~120克),並加用附子、肉桂、乾薑等回陽固脫之品;如心肺氣虛較甚,心悸、自汗較嚴重者,則加黃芪、炙甘草、遠志等養心安神;對心陰不足,心煩、失寐、心悸、汗出者,可加淡竹葉、炒棗仁、柏子仁、茯神、丹參等清心養心安神;對乾咳無痰,或痰黏艱咯、動輒氣促者,人蔘改為西洋參,並加沙參、地骨皮、款冬花、紫菀、川貝母等養陰潤肺止咳。

體虛之人,夏季較易受暑熱之邪所傷而成氣陰兩虛之證。生脈飲全方補肺清心,以補為主,對於純虛無邪、氣陰兩虛者的傷暑、中暑所致的睏倦、氣短乏力,腳軟眼黑等有較好的治療作用,可謂虛人抗暑之良方。氣虛和陰虛的患者可自煮生脈飲作為茶療。氣虛表現為心悸、氣短、汗出、乏力、懶言;陰虛表現為口乾思飲。每次取人蔘6克,麥冬9克,五味子4克。將藥材用熱水沖洗後剪碎,加清水煮5~10分鐘或用滾水沖泡藥材,分數次飲用,每周喝2~3天。五味子泡水後葯汁色澤會偏黑,患者不必介意。目前臨床上最常用的生脈飲有兩種,一種由人蔘、麥冬、五味子組成,另一種由黨參、麥冬、五味子組成。後者較為常用,一來黨參葯價便宜,二來黨參補性平和。

需要提醒的是,生脈飲只能在「暑傷氣陰」時才能服用。如果是暑病初起,此時不適宜服用。因為生脈飲中有五味子。五味子有酸斂、收澀的功效,暑病初起往往會有發冷、發熱等癥狀,這說明表邪在外。如果這個時候就服用生脈飲,會把表邪、熱邪封在裡面,使得表不得解,熱不得散,中暑癥狀反而會加重。

生脈飲療效較好,藥性平和,一般沒有副作用,但也不是人人可用。它隻適用於有虛汗、虛喘、心悸、口渴等氣陰兩虛癥狀的患者。如果感冒發熱,或咳嗽痰多,以及中暑熱盛但沒有氣陰不足的病人都不可亂用。此外,消化不良、舌苔厚膩、大便溏薄的人也應慎用,以免誤補助濕,加重癥狀。有些年輕人在服用生脈飲後會出現心動過速、心悸等癥狀,為安全起見,若作日常茶飲,可將方劑分量減1/3或1/2試用一段時間後,觀察癥狀是否有改善,再參考醫生意見續飲或停飲。


附:生脈飲還可用於治療以下病症

神經衰弱 生脈飲能增強高級神經活動的興奮性與抑製過程,促使二者相互均衡,故能治療神經衰弱。每次10毫升,每日3次,7天為1療程。

低血壓 生脈飲具有興奮中樞神經系統、升壓、抗休克的作用。每次10毫升,每日早、晚各1次,10天為1療程。

心動過速 生脈飲有強心、減慢心率的作用。每次10毫升,每日3次,10天為1療程。

心律不齊 生脈飲有改善心肌功能,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每次10毫升,每日3次,10天為1療程。

小兒頑固自汗症 患兒多無器質性疾病,由氣陰不足、衛外不固所致。生脈飲具有固表止汗、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口服,每次10毫升,1日2次,15天為1個療程。

缺鐵性貧血 生脈飲在迅速糾正貧血的同時,可使患者的乏力、氣短、頭暈等氣血兩虛的癥狀明顯改善,且能補益脾胃,增加食慾。口服,每次10毫升,1日2次,30天為1個療程。

小兒夏季熱 生脈飲對功能性低熱、夏季暑熱汗出過多、動則汗出、心律失常、中毒性肺炎所致休克、久病後氣陰兩虧等症,有一定的療效。口服,每次10毫升,1日2次,15天為1個療程。

(文/博士 蘇新民)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