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連平:正確認識金融開放與風險防範的關係

  【相關閱讀】郭樹清:堅定不移打好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連平、劉濤

  剛剛閉幕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十四五”期間,我國將堅持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高水準對外開放,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準;與此同時,我國還要推動防範化解重大風險體制機制不斷健全。近期,中國銀保監會郭樹清主席也在《求是》雜誌撰文,強調要堅定不移打好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要求金融系統落實好金融供給側改革、穩步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等一系列目標任務。

  對外開放歷來是機遇與風險並存。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就指出,“打開窗戶,新鮮空氣會進來,蒼蠅也會飛進來”。當前,面對複雜嚴峻的外部形勢,尤其需要正確認識擴大金融開放與防範化解金融風險之間的關係:一方面,金融開放有助於提升我國金融機構的風險防範化解能力;另一方面,在擴大金融開放的過程中又不能一味貪快求快,必須穩扎穩打、有序推進,注重防控金融風險發生。

  金融開放有助於防範化解金融風險

  2000年我國加入WTO前,國內曾不乏擔憂的聲音,認為開放外資進來,無異於“引狼入室”,將對我國金融業造成嚴重衝擊。但20年來的實踐證明,我國金融業非但沒有被外資衝垮,反而自身能力極大提升,獲得了迅猛發展,如銀行、信託、保險等此後都經歷了一輪黃金發展機遇期。如今,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我國金融業面對新一輪的金融開放,依然要充滿自信、敢於海納百川,將開放視為業務創新求發展和風險管理補短板的難得機遇。具體從三方面入手。

  一是對標國際先進理念,強化公司治理水準。良好的公司治理是金融機構強化風險能力建設的重要前提和制度保障。隨著內外形勢的變化,部分金融機構的公司治理水準與當前我國高質量發展要求相比還有不小差距,還不能完全適應監管環境從嚴和金融市場不斷開放的趨勢。近年來,一些中小銀行和保險機構在公司治理方面暴露出來的問題較為突出,如股權關係不透明不規範、股東行為不合規不審慎、董事會履職有效性不足、高管層職責定位存在偏差、監事會監督不到位、戰略規劃和績效考核不科學等方面,由此也引發了一系列重大風險。通過引進國際先進管理理念來充實、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公司治理機制,是現階段深化我國金融機構改革的重點任務,是防範和化解各類金融風險、實現金融機構穩健發展的重要保障。

  二是引進優秀金融人才,夯實風險管理體系。外資金融機構進入我國後,不但會帶來先進的管理理念和工具,也將在人才方面為我國金融市場和金融行業注入充沛的流動性。近年來,國內一些具有前瞻意識的金融機構,如一些大中型銀行、券商、保險公司等,已聘任了具備國際視野和專業能力的高級風險管理人才擔任首席風險官或風險總監,監管部門也在積極推動相關機制落地。但為數眾多的中小金融機構,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的中小金融機構,不但難以吸引到這些高級風險管理專才,甚至連公司治理領域最基本的獨立董事、監事都難以配齊。因此,擴大金融開放,吸引更多外資金融機構進入我國,有助於為我國金融機構補充各個層次的風險管理人才,同時引進先進的風險合規文化。

  三是推動金融科技創新,提升風險技防能力。從我國金融機構發展趨勢來看,提高風險防範能力,除進一步提升全員風險合規意識、健全風險管理機制外,需要引入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生物識別等金融科技手段作為補充,全面提升跨市場、跨業態、跨區域金融風險的識別、預警和處置能力,加強網絡安全風險管控和金融信息保護,做好新技術應用風險防範,走“人防+技防”相結合的道路。近年來,我國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都認識到了金融科技的重要性,將金融科技應用於業務和風險管理場景,取得了不錯效果。但與國際先進同業相比,在技術創新的自主性、場景應用的豐富性等方面還存在不小的差距,未來還需進一步加強學習。

  審慎協調地擴大金融開放

  從戰略視角看,應積極推進我國金融領域對外開放。但在今後較長一個時期內,中美戰略博弈將進入持久戰階段,國際環境將會更加錯綜複雜。因此需要保持清醒頭腦,堅持自主開放,把握好開放節奏,也就是郭樹清主席強調的“穩步開放”,注意協調好相關的改革,爭取在系統性風險可控的前提下使開放的效益最大化。

  一是金融開放要與金融改革相協調。考慮到中國金融市場化程度還存在不足,一些關鍵領域的改革還在逐步推進過程中,因此如何使金融開放和金融體制機制改革更好地匹配至關重要。需要重點關注三個方面:利率市場化、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和資本和金融账戶開放。目前,我國匯率機制離完全的市場化尚有不小的距離。而更加市場化的浮動匯率與金融市場高水準的開放要求是相一致的。我國的利率市場化已經大步推進,但影響最大的銀行存貸款基準利率改革剛剛起步,LPR對市場的影響以及市場化程度的提高尚需一個過程,目前還只是運行的初步階段。市場化定價機制對金融開放具有重要影響。目前資本和金融账戶的大部分項目已經放開,但涉及資本境內外流動,尤其是私人資本的流動仍有限制,未來需要伴隨金融行業和市場的開放同步放鬆限制。

  二是應合理把握開放節奏,注重防控系統性金融風險。國際經驗表明,開放可能會帶來問題以及消極影響,有些方面問題可能會比較突出,例如信息不對稱和非理性預期。一個時期以來,國際市場上對中國經濟始終存在非理性預期,對中國經濟運行狀況有很多誤讀誤判,有的甚至是別有用心的。金融市場擴大開放後,國際非理性預期毫無疑問會對我國市場運行產生更多的影響。如何將不利因素降到最低程度,需要認真加以考量。開放以後,更多的資本流入自然會帶來更多的資本流出需求,必然會有一些投機資本興風作浪,系統性金融風險可能有所上升。這需要長期關注和謹慎防範,關鍵是要有針對性的機制和預案。

  三是資本市場的進一步開放需要與資本市場成長相匹配。中國是大海,將大海掀翻談何容易。從全球金融業來看,中國銀行業也可以算得上大海。但實事求是地看,中國資本市場,尤其是股票市場,由於種種原因,長期以來發展並不如人意。未來中國資本市場的開放需要把握好節奏,與市場的成長、規模、成熟度很好地匹配起來。只有成為了大海,中國資本市場才能經得起更大的風浪,立於不敗之地。

  四是金融市場開放水準要與監管能力相適應。這一點尤為重要。國際上風險失控的案例,很多是監管未能及時跟上或者應對出錯所致。而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金融運行總體平穩,也與監管較為有效息息相關。面對未來開放的進一步擴大,金融監管能力需要同步提升,以促使兩者之間保持動態適應和匹配。這方面的能力主要包括規範金融機構經營行為的能力、預警和防範金融風險的能力以及處置和化解金融風險的能力。唯有持續提升監管能力,未來才能在進一步擴大開放的同時,保持金融市場的規範、平穩、健康運行。

  本文作者:

  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 連平

  植信投資研究院副院長 劉濤

  (本文作者介紹: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