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未來教育場景:現實課堂如何與虛擬課堂結合

因新冠肺炎疫情持續發展,教育部日前發布了《關於2020年春季學期延期開學的通知》,要求部屬各高等學校、地方所屬院校、中小學校、幼兒園等適當推遲春季學期開學時間。同時,多地暫停線下培訓活動,並利用互聯網和信息化教育資源為學生提供學習支持,“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

在這個特殊時期,互聯網學習已經成為當前家長和學生可以依賴的主要選擇。互聯網教學為師生在一定程度上對優化教與學方式具有積極的作用,而同時,現場教學又可以為學生提供培養管理能力、領導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的絕佳環境,其優勢也不可取代。以此為契機,互聯網學習與現場學習的融合成為未來學校的課堂新模式。

基於此,以“虛擬課堂”與“現實課堂”有機融合的雙課堂教學,充分利用互聯網與現場教學的優勢,能有效達到重構教學生態、優化教與學流程、構築更加高效率的教與學模式的效果。運用雙課堂教學,需要掌握這些方式方法。

從學科特色出發,明確現場學習優化方向

在使用網絡信息技術優化現場課堂教學之前,各學科教師需要首先熟悉明了各自學科需要朝著什麽方向進行優化,有哪些點必須要優化、確實能優化。只有對自身所教授學科特色了熟於心才能真正組織學生開展有效果、有意義的“線上+線下”的混合式學習。

從教學實際出發,簡化信息技術應用方式

將虛擬課堂與現實課堂融合需明確的是,使用網絡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並不意味著學科教師需要掌握特別複雜的技術、熟悉特別複雜的操作。只有將網絡信息技術的應用形成一種簡明的基本模式,才能保證廣大師生願意主動地參與到融合了互聯網學習與現場學習的日常教與學中來。

從學生自主、個性化學習出發,設計應用重點

雙課堂教學並非為了用技術而用技術,教師在挖掘信息技術優勢、設計虛擬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緊緊圍繞教學目的,以學生的自主合作、個性化學習為核心,創新地、詳略得當地設計互聯網功能的應用。

從研究視角出發,總結優化應用模式,助力教育改革與發展

在課程改革改革背景下,核心素養培養、綜合素質評價是現代教育關注的熱點,而教學本身是一個不斷探索、優化與發展的過程,因此,在雙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從研究視角出發,一方面要進行數據與案例分析,優化與沉澱應用模式,引領教育教學的改革;另一方面也要分析應用需求,有效反哺教育技術的優化。

案例:英語學科互聯網+現場學習的開放融合

1

開放融合的英語國家課程

英語以國家課程為基礎,二度開發重構,融合了課標課程、原版國際課程(模擬聯合國課程)、閱讀課程(主題詞匯課程,主題閱讀課程,主題寫作課程)和超學科課程,形成了2+x+1的結構,“2”即KB、劍青教材+冀教教材,“1”為視聽訓練,綜合分級閱讀即為“x”(外研社分級讀物、原版小說閱讀、每周常規閱讀、演講辯論等)。通過“學-研-創”線上線下雙課堂實踐,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遵循學習規律,聚集英語學科品格和能力,培養優秀創新人才。

2

開放的“四步走班”模式

英語教學打通九年,形成1-4年級,5-7年級、8-9年級三段,“四步走班”模式。

第一步“興趣走班,學院管理”。1-9年級學生根據自己興趣選擇特長課程,進入六大學院管理體制。

第二步“就近走班,單元教學”。英語課程植入劍橋國際課程,7-9年級將各年級分為4個單元,學生在單元內分層走班學習。A1:基於課本,夯實基礎,激發興趣;A2:整合教材,規範細節,拓展內容,加大語用;注重聽、讀、寫技能與說的技能的平衡發展。

第三步“個性走班,導師指導”。初中部成立北大研修學院,按照“學生特需—老師特備—學校特供”,打破統一課表、統一進度、統一地點,實現個性化學習。

第四步“跨段走班,彈性學製”。穿越不同學段,依據組建嚴修學院,開設國際課程,實行學分製評價。

體現兩個特別關注:特別關注提供讓學生選擇的綠色升學、科技創新、特色發展、國際交流成才道路。為特需學生特設適合其發展潛能的課程。特別關注搭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成長的舞台。建立特需學生檔案,設計個性課表,組成校內外專業導師團隊對其進行輔導。

課時安排而言,改變40分鐘固定課時,長短結合,張弛有度。“基礎課時”40分鐘,用於智慧課程的實施;“大課時”60分鐘,用於整合課程的實施;“微課時”15或20分鐘,用於晨讀、午讀“主題閱讀”;“加長課時”90分鐘,用於項目主題綜合實踐課程。

3

互聯網+現場的英語個性學習策略

(1)個性六學模式:成為北京四中全國數字化聯盟課改實驗校後,形成了“六學模式”:

個體自學(教師網上發布學習資源,了解預習情況;學生利用資源完成預學並提交)

同伴助學(教師創設情境呈現新授;學生分層個選合作探究)

互動展學(教師監控活動適當指導;學生交流分享初見成果)

教師導學(教師示範提升方法指導;學生利用軟體技能訓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