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美國高校是如何靠“玩”培養出頂尖精英的?

“國外的教育就是天天玩兒“、”國外的小孩都不學習“ ....這是很多國內的家長對北美教育,尤其是高中以下的教育的常見誤區。可是,認真想一想,真的是這樣嗎?孕育出了無數科學家、作家、企業家的北美地區,基礎教育怎麽可能單單用 “玩兒” 來以偏概全?今天,日報君帶大家看看,為什麽看似天天“玩兒”的北美學校,教育制度到底是怎麽樣的。

本文來源於: 辛上邪

前幾天,CCTV2的節目《第一時間》選上了我新出版的《最好的時光留給你——加拿大教育親歷記》做了圖書推薦。

介紹中,主持人說到,“國外的教育也不是天天玩兒,天天玩兒。你想想怎麽可能呢,天天玩兒,天天玩兒,你就一下成了科學家了?”一聽到這句話,我立即想到了很多回復他的答案。

北美的小學、初中幾乎沒有課本,每天學生拿著午餐去學校。孩子是背個大書包,可是裡面只有午餐包和水瓶,最多裝個外套。沒有課本,沒有作業。一天在校時間不超過6個小時,各種假日頻繁。老師的備課是佔用工作時間的,學生要放假。我算過,北美學生真正的在校時間大約是中國學生的一半。我父親第一次來加拿大看望我們時,就對於這邊學生放假太多感到不適應。

而“一半的時間”中還有很多與學習貌似沒有直接關係的活動。說加拿大是孩子的天堂絲毫不為過。

從升大學的角度來說,10年級之前的成績都不算數。大學申請要的是10-12年級的成績,平時成績能佔到50%以上。

10年級以下沒有太多的作業。而6年級以下,幾乎沒有要在家寫的作業。而且,加拿大基礎教育的重點和中國的顯著不同。它更傾向於公民教育。換句話說,它的重點不在於知識的灌輸,他們教的知識可能不如國內的教得有體系,成系統。

這樣的貌似吊兒郎當的學校教育,怎麽能學生成才?學生如何能在玩兒13年後,適應大學生活並學有所成?或者就算不上大學,又怎麽能玩兒13年後,成人後立即開始獨立生活、養活自己?

根據我的觀察體會,秘密在於北美的基礎教育培養了孩子們的思考能力。孩子們上學很快樂,是在玩兒,卻不是單純地遊戲。或者更確切地說,老師們經常寓教於樂、寓教於遊戲、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培養了孩子們的閱讀習慣、創意能力、想象力、思辨能力。

北美學校是怎麽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的?

北美的基礎教育中,最棒的一點是對孩子們閱讀習慣的培養。我寫過相關的文章,《為什麽加拿大分級閱讀不用考核》,在《最好的時光留給你》中有收錄。這裡我再詳細談談。

在這裡我強調的是習慣,而不是能力。習慣養成了,能力自然差不了。否則一味地強調能力,是不能持續進步的。

對閱讀習慣的培養,離不開老師的方法多,方法好。

孩子們從學前班開始,老師就督促孩子們讀書。督促的方法很多。比如學前班、一年級,有的老師會設立每周一個早晨的親子讀書時間。鼓勵家長去班裡給自己的孩子讀書。

迪迪的一位老師曾做過閱讀長跑活動。老師每天給孩子發一張紙條,要求家長簽字,寫明孩子回家後閱讀的時間。把閱讀時間統計到每個孩子名下,算作跑步的裡程,標記在貼在牆上的大地圖上。裡程多的孩子就跑得遠。看誰到了學期末能跑到大西洋。

另一位老師鼓勵孩子從家裡帶去喜歡的書,在學校讀。他們上課不打上下課鈴,時間由老師掌握。因為每個孩子學習的進度不同,老師一般的要求是,先完成學習任務的孩子安靜地看想看的書。所以孩子們如果帶去喜歡的書,就能抽空在學校繼續看。

即使孩子們不帶書,班裡、學校裡也有豐富的閱讀資源。這也是北美學校對閱讀習慣培養的切實支持。他們的硬體好。

除了老師方法多、相關活動多、閱讀硬體跟得上,更主要的是,他們學英文就是語文,沒有語文課本,語言學習都是靠閱讀。老師根據教學大綱選書,帶領孩子一起讀書,分析文章。北美的出版業在這方面也很專業,會根據不同年級的詞匯量、語法、理解能力、對內容要求的不同而出版分級讀物。

到了中學,老師留作業更是需要學生大量閱讀、查資料。比如六年級他們留過一項長期作業是關於《哈利波特》內容分析的。七年級的一項長期作業是討論希臘神話中的特洛伊木馬的真實性。

這樣長大的孩子,他們殺時間的可以是一本書。我們帶孩子出去辦事,如果不想讓他煩,給他帶本書就行。

學校的圖書館日常都是開放的,絕不會採購驗收後關門上鎖。每個班有固定的日子去圖書館看書,圖書館還有毛絨玩具,供低年級的小朋友閱讀時抱著。孩子們每次看完了可以借書,下周歸還。

城市裡的圖書館就更發達了。一次可以借25本書,可以從網上續借,還書的時候還可以就近還,圖書館沒有的書還能特意買來通知你去借。圖書館還經常舉辦各種讀書活動。我的孩子四、五年級時,都參加過圖書館辦的大孩子給小孩子讀書活動。每周一次,持續了一個學年。那個活動是圖書館通知附近的小學,小學老師通知我們的。優先選的都是上ESL補課的孩子們。本地孩子不需要這樣的輔導。

我見過流浪的人躺在街邊睡袋裡閱讀的,乞丐坐在乞討的咖啡杯前閱讀的,也見過等公車閱讀、邊讀邊走路的。有一次坐飛機,旁邊的女士是紋身、打鼻環跳現代舞的。坐下來就從手包裡拿出書來讀。四個小時幾乎沒有停。中間休息了一會兒,我和她聊了兩句,她說她家裡沒有電視,晚上的休閑就是看看書。

見識了這些之後,你就知道機場閱讀絕對不是作秀。那太容易了。

對創意能力、想象能力的培養

具體到思考能力,我想,比較重要的是創意、想象力。

學校教育中,強調的一點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意能力、想象力,這是寫在教學大綱中的。這一點的實現也是平時的積累完成。

還是從老師上課說起。沒有課本的情況下,老師是按照大綱,組織一個個話題來進行。他們上課的方式很多樣化,閱讀之外,也上網檢索、看影片、討論、請人來做講座、實地參觀等等。

對於孩子的創意、想象能力的開發的最主要的機會之一是體現在作業完成上。雖然沒有家庭作業,但是學校的學習離不開作業。作業常常是分組,也有單人。形式是寫寫畫畫。孩子們自己設計。

這類圖文作業之外,其他的還有寫劇本表演、設計魔術、設計遊戲等等。非常多,這些故事我在《最好的時光留給你》中也都有記錄。

前幾天,迪迪的作業是自己設計一個遊戲,來說明幾率的問題。他和同學設計了一個往盒子裡扔篩子的遊戲。用廢紙箱裁出來紙片、再用熱膠槍粘住、塗色等等,是迪迪和同學自己想的,做的時候有爺爺奶奶幫忙。遊戲為了吸引人,迪迪還帶去了爆米花發給等待的同學。

他們還做過怎麽賣星球的作業。學生選一顆太陽系的行星,要盡量充分了解,然後大家一起擺攤兒推銷自己的星球。看誰能把星球推銷給顧客。

這些都算常規。我想講一個奧德賽的例子來說明。奧德賽是全球性的一個鼓勵創意、想象力的比賽,我作為裁判參加過地區賽。比賽前,有一次訓練。我說一下訓練的一個題目:

孩子們分組,每組五到七人,都拿到一張寫滿了的規則的紙,要求做一個四分鐘的表演,表演中要包括兩個超人、一個主持人,表演中有競賽類的內容,要把自己提前準備好的一些小物品用發的物品運送到指定地點。訓練時發一些小物品,參賽隊必須用這些指定的物品來運送東西。

當時我觀察了迪迪那一組。孩子們在準備時,有兩個馬上用發的尺子、膠帶、牙簽和自己組員帶的大小不一的空紙杯做了個小推車。有一個孩子找了塊撕開的塑料薄膜圍在脖子上當鬥篷。一個孩子拿了個硬紙殼,用小刀刻。迪迪和一個孩子在一個紙盤子上畫。他們也不商量,就是各自玩兒各自的。成年人不能參與,只能看著。

準備15分鐘後開始比賽。一個主持人用各種東西當話筒——筷子上扎著個塑料泡沫或者一個手紙中間的硬紙筒等等,講一個小情節,比如我們在玩兒什麽啊,或者開展什麽競賽啊,或者超人來了要拯救世界等等。然後組員逐一用他們得到的東西做成的工具運送他們自己準備的東西。迪迪他們是用自己做的小推車運送小紙團。難點是比賽設定的目的地是個塑料筐,但塑料筐前一米就是“發射線”,所有的工具到了這裡都要停下來,然後把要送的東西發射過去。迪迪那組利用“投石器”的遠離,將格尺設計成杠杆,到了發射線,一壓,格尺尾部綁著的盤子裡裝的小紙團就被發射出去。

可是,還有一個組竟然更巧妙。他們把發的一塊泡沫貼在超人手上,超人走過去,把小紙團放在泡沫上,超人把紙團扔進塑料筐。這是符合規定的。

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說到底,就是他們教育的思路是尊重個體,而不是要一刀切,不追求統一的標準答案,在意的是個體的獨創性。他們不怕錯,不怕所謂的出醜,不怕和別人不同。

學校裡還有瘋狂頭髮日、瘋狂著裝饑日等等來激勵孩子的創意。每年有一天,孩子們上學時故意把頭髮搞成各種顏色和造型,老師也配合。這是瘋狂頭髮日。瘋狂著裝日就更盛大了,就是故意穿得非常奇特。這個故事在我的書裡記錄得比較詳細。孩子們想盡辦法穿得不同一般。

對思辨能力的培養

北美教育中,對思辨能力的培養也是很在意的。

老師鼓勵孩子們自己判斷問題。在迪迪六年級時,老師就講過,任何人說的任何話,你們都不要馬上同意,要在腦子裡打個問號。

鼓勵學生這樣做,老師首先犧牲的是自己的某些權威。學生們的意識中,家長不會總是對的,老師也不會總是對的。學生尊重老師,但是可以和老師討論,辯論問題,甚至投訴。迪迪的老師去年使用了一個網站和家長聯繫,隨時通報學生的作業情況等。一度發生了故障,不能及時更新。有個學生的成績被老師弄錯了,老師修改後網站沒有及時更新。第二周上課時,學生很不開心地和老師抱怨,說因為沒有更新成績,周末被媽媽批評了。老師只有表示道歉。

孩子們對自己權益的主張也影響到家長的某些權威的彰顯。最簡單的,這裡的課外班基本上是孩子說了算。孩子不想去的,家長不會強迫。業餘時間的安排也是如此,尤其對於十歲以上的打孩子。家長有什麽打算,涉及到孩子的,要和孩子商量。上個月,朋友們說去露營,我就報名參加。前幾天去買了帳篷。迪迪放學回來看到帳篷,問為什麽要買。我就告訴他,打算下個月帶他去露營。迪迪跟著就問:“你帶我露營,問我了嗎?征求我的意見了嗎?”

敢於聲張自己權利,生活中才能追求理想,維護權益,對不公平說不,維護自己的利益。

不少小留學生過來上中學,寫作會遇到問題,不是詞匯量、語法,而是靠背誦無法解決的——思辨性。老師對他們作文的評價是沒有自己的觀點。所以得不到好分數。而本地的孩子沒有這個問題。因為從小他們就沒有什麽標準答案,都是自己去想觀點。

現在流行一句話是,貧窮限制了想象力。為什麽會限制?沒見過,不敢想。孩子的思辨能力也是一樣。從小不讓想,孩子也不知道能想什麽,也不敢想。而加拿大的教育正相反。鼓勵孩子去想,不阻止孩子想的勇氣。鼓勵孩子去想反對意見,不要求隨大流。

最近,迪迪在思考兩個問題。一個是民主和集權專製的各自的優劣,一個是他長大了要幹嘛,人為什麽目的而生活和努力。迪迪能有這些想法,除了讀書、學校環境、社會環境等等各種原因,還有一個原因是他們作業少。他有空余時間才有時間思考。我們總希望孩子成長,可是不給孩子成長的時間和太空,他們是很難成長的。

經過這些培養後,學生在高中畢業、成人時,會挑起自己生活的擔子,至少有勇氣和想法去挑起。無論上大學,還是工作,他們會明白要為自己的權益負責,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啃老的現象幾乎沒有。同時,家長們也沒有多少自願把替孩子買房子、結婚、看娃的重擔挑起。也是在這樣的教育制度的培訓下,成年人的公德意識比較強,是非判斷比較正向。

作為家長,我們可能無力改變教育現狀,但是在家裡能盡量有些彌補。比如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鼓勵孩子敢想、多想,不要打擊孩子的想象力、創意能力,不要嘲笑孩子的夢想、幻想,家長能及時認錯,給予孩子說不的權利等等。

讓我們和孩子一起成長,不斷進步,享受陪伴孩子的美好時光。用我們的愛、經驗、智慧、勇氣盡量幫助孩子鑄就堅實人生基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