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鳥中大熊貓”綠尾虹雉人工繁育成活率獲突破

綠尾虹雉是我國特有的珍稀鳥類,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野外現存數量不足3000隻,珍稀程度堪比大熊貓,被稱為“鳥中大熊貓”。記者近日從國內唯一對該物種開展人工繁育的四川蜂桶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獲悉,今年,研究人員成功孵化出5隻綠尾虹雉雛鳥,這也是近年來雛鳥存活數量最多的一年。

四川蜂桶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 陳黎:24小時值班,然後每天中午的時候,要稱一下蛋,然後照一下蛋,看一下它的胚胎發育情況,如果覺得它的胚胎發育不好的話,我們可能就會對溫濕度進行一個調節,所以說1天的24小時基本上是沒有離過人的。

綠尾虹雉

綠尾虹雉的雛鳥披著一身深栗色的絨羽,一歲之後,雌鳥將繼續保持以栗色為主的毛色,但雄鳥將換上一身泛著金屬光澤的羽毛,全身顏色多達10種。在陽光照射下,閃閃發光,像彩虹一樣,因此,綠尾虹雉也被稱為“高山彩虹”。調查研究發現,綠尾虹雉主要分布在四川西部海拔3000-4900米的山區,並邊緣性地出現在雲南、西藏、青海及甘肅的部分地區,多棲息在針葉林帶、高山灌叢、裸岩地帶以及高山草甸的陽坡和半陽坡。

四川蜂桶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 佐琳:綠尾虹雉對棲息地要求比較嚴苛,它要求基本上就是人為乾預很少的地方。它主要春天以樹木和草本的嫩芽嫩葉為食,夏秋之季就是以草種和一些果實為食,而冬天主要是以高山上的一些植物的根莖為食。

綠尾虹雉和大熊貓一樣,都是19世紀60年代,在四川省寶興縣被發現的。作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易危物種。

人工繁育綠尾虹雉存在較大難度

人工繁育是國際公認拯救瀕危動物的有效手段,而綠尾虹雉是世界上最難飼養和繁育的鳥類之一。為保護和繁育這一珍稀瀕危野生鳥類,它的發現地蜂桶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進行了漫長而艱難的探索。

專家介紹說,從上世紀40年代開始,國外專家相繼從我國購買、交換綠尾虹雉活體到本土飼養,但存活率均不高,且存活後壽命不長。而作為國內唯一保護研究綠尾虹雉的部門,四川蜂桶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人工繁育綠尾虹雉也是困難很大。

綠尾虹雉保護研究專家 王海瑞:在圈養條件下,它很少有本交(自然交配)的能力,就是喪失了這種自然交配的能力。其次即使它那個自然交配成功了以後,它這個生下來的這個幼雛,母鳥它不願意去抱雛,不願意去抱窩,它不願意去帶崽。

四川蜂桶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93年-2017年的記錄數據顯示,綠尾虹雉幼鳥成活率僅為60%。受精率低和幼鳥存活率低,仍然是綠尾虹雉人工繁育亟待攻克的兩大難題。

加強人工繁育 未來啟動野化放歸

根據四川蜂桶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關負責人的介紹,人工繁育綠尾虹雉的最終目的是野外放歸,以壯大野生種群。對於今後,人工繁育的數量,也確定了目標。

根據野外調查,目前,四川蜂桶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綠尾虹雉野生種群約有600到800隻,是綠尾虹雉野生種群分布最多的地方。

綠尾虹雉保護研究專家 王海瑞:我們任何瀕危野生動物保護的最終目的就是為這個野外種群的複壯,這個就是最終目的,但是我們現在綠尾虹雉保護,我們還處在一個最初的階段,就是先幫圈養的把它複壯起來,最終我們再複壯(野外種群)。

為此,四川蜂桶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將深入開展野外種群和棲息地動態監測,加強棲息地巡護,依法打擊危害綠尾虹雉及其棲息地的行為。同時,保護區將力爭在5年內,實現人工圈養種群從現在的16隻擴大到50隻。

四川蜂桶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 佐琳:五年之內我們主要是以擴大人工種群為主,五年之後然後再啟動野化放歸,(人工繁育)種群達到一定的數量了,然後再啟動野化放歸。(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網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