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澶淵之盟”為何能使宋遼百年再無戰事

公元1004年八月, 遼國準備大舉南伐,宋朝震驚。宋朝宰相寇準力主出兵抗擊,皇帝宋真宗決定禦駕親征。

宋時,黃河從今濮陽縣城南穿過,河南北兩岸分別築城,時稱南澶、北澶,中有浮橋相連。

同年閏九月初八,遼軍開始大舉南伐,一路上勢如破竹,連續攻陷多座城池。十一月二十日,拖延3個多月的宋真宗禦駕親征才算付諸行動,從東京(今河南開封)出發,進駐韋城縣(今河南滑縣東南)後,督促民夫鑿開黃河的封冰,以防遼騎渡河。

同日,遼聖宗與蕭太后率主力進抵澶州北城外,立即從東北西三面將北城團團圍住。宋澶州守將的嚴防死守下,遼軍痛失大將蕭撻凜,但仍以主力圍困澶州,並分兵繼續南進,又攻下通利軍(今河南浚縣東北),大有越過澶州,進逼宋都東京(今河南開封)之勢。

宋真宗駐韋城,見遼有渡河之勢,群臣中有的重提徙都之事,有的說應該避遼鋒芒,再作它計。真宗遲疑不決,在寇準等主戰派的力陳下,真宗才下了進駐澶州的決心,從南面進入澶州。

由於一時誰也不能取得勝利,於是遼宋在澶州城下邊打邊談。遼寫信給宋真宗表達願與宋重修“舊好”,宋真宗也派殿直曹利用為宋和義使臣。因為遼堅持索取關南之地,而宋堅持地不可歸,隻許金帛的意見,所以未能談成。經過反覆磋商,曹利用指出:“若北朝(指遼朝)不恤後悔,恣其邀求(歸關南之地),地固不可得,兵亦未易息也!”遼聖宗和蕭太后權衡利敝之後,同意了宋的條件,在十二月初達成了宋朝每年給遼絹20萬匹,銀10萬兩;遼國主“願兄事南朝(指北宋)”的停戰協議,史稱“澶淵之盟”。歷經近4個月的澶淵之戰至此即告結束。

自從訂立了澶淵之盟,遼宋之間的和好關係延續了近120年,這樣長久的和好關係,在我國古代邊疆王朝與中原王朝、邊疆民族與中原民族相互關係的歷史上,是罕有其匹的。

“澶淵之盟”為何能使宋遼百年再無戰事?原因有四:

其一,契丹貴族在戰爭中擄掠了不少漢人,同時有許多漢人為了避難求生,也投奔到了契丹,雙方的融合交流,使遼朝的創立者以漢族文明的愛慕者和吸收者的姿態,登上了歷史的舞台。契丹、漢兩個民族之間原有的壁壘,隨著遼、宋兩個王朝之間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發展而逐漸破除了。待到太平日久,彼此敵意漸消,只要沒有意外的事變,就更不願輕啟戰端了。遼朝統治集團中漢人的增多,漢人在長城以北的分布愈來愈廣。如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通漢語,熟知中原的風土人情。他對俘獲、流入、來降的漢人,尤其是漢族官吏、儒生、醫師和工匠尤為看重,有人甚至都成為“佐命之臣”。

其二,契丹文的創製,也與漢人的幫助分不開。契丹文相傳是仿照回鶻文創製的,但是也由漢字的筆畫構成。遼朝還採用中原的歷法,早在遼太宗時,就引進了乙未元歷。到遼聖宗時,又引進了大明歷。就是稅制,也是由漢人參與制定的,契丹的社會經濟結構和階級狀況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對契丹社會封建化進程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其三,隨著宋遼長期和平交往,契丹與漢人之間聯合的成分越來越多,而爭鬥的成分越來越少了。南北息兵講和,契丹貴族不再南下俘掠漢人,這對中原人民的安定和契丹的社會經濟結構的發展趨勢,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隨著契丹社會封建化程度的加深,漢人在遼朝的境遇有了進一步的改善。遼朝為了騎兵活動的便利,曾在南京道實行軍行要地不得種稻的禁令。

其四,宋遼榷場貿易亦隨南北通好而發展,其影響和意義遠在歲幣之上。契丹人與漢人之間的經濟交流,主要是通過榷場貿易進行的。遼、宋雙方在榷場貿易中都獲得了大宗稅收,契丹人和漢人也都在榷場貿易中得到了實惠。遼人在貿易中多用宋錢,據考古顯示,遼墓中出土的錢,宋錢佔多數,唐錢次之,遼錢傳世的則很少。

自宋真宗與遼聖宗互稱兄弟始,按輩份計,宋仁宗與遼道宗為叔侄,遼道宗與宋神宗為叔侄,遼道宗與宋哲宗以及遼天祚帝與宋徽宗則為翁孫了。這種關係在契丹後人的心中,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耶律楚材的詩中就說:“遼宋分南北,翁孫謀禮儀。”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