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學術版權壟斷年收入近10億,中國學者苦知網久矣

「知網是啥翟天臨」成功掀起一場橫跨娛樂圈和學術圈的打假運動,將國內大型期刊論文數據庫「中國知網」炸到了大眾面前。

事實上,由於一直存在的高收費、涉嫌論文資源壟斷等問題,一時間,網絡上對知網的討伐之聲不絕如縷。

悶聲發大財,中國學者苦知網久矣。

更重要的是,國內涉嫌壟斷學者論文版權的,還遠遠不止知網一家。

知網們,瓜分了論文版權的蛋糕

除了知網,國內較大規模的數據庫還有萬方、維普、超星、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CBMdisc)等。

這些公司通過論文資源的「優勢互補」,重複、多次地吸引同一批論文買家——也就是所有對查閱文獻有需求的學生 / 學者。

讓我們按照「從頭開始寫一篇論文」的思路來看,知網們是怎麽做到讓你買完這家,還有那家,要想發論文,全部都得買」的。

第一步:查文獻

由於對期刊、文獻質量的要求,萬方數據庫憑借收錄中華醫學會核心期刊的優勢,成了醫學生的必去之所。

除此之外,前人的學位論文、一些法規年鑒也屬於檢閱範疇。由於知網收錄的文獻具有年份久、類型多的優勢,所以第二站去知網也屬於常規操作。

CBMdisc 雖然收錄文獻數量不多,但考慮到它聲稱是最專業的醫學論文網站,本著嚴謹的態度也得去轉一圈。

至此,你已經無可避免地在 3 家網站轉了 3 圈,而且每 1 篇論文的全文閱讀,都要錢。

而寫一篇合格的論文需要查閱的文獻數量,往往不少於 20~30 篇。

第二步:查重

中間的論文寫作過程我們暫時省略,直接來到寫完論文後的第二步:查重。

查重屬於論文發布前的剛需,因此,每個數據庫都會提供查重業務,價格幾十到幾百元不等。

學術不端系統官方定價為 58 元/篇(期刊)、208 元/篇(本科)、350 元/篇(碩博)

除了乖乖掏錢之外,你並沒有什麽別的選擇。

第三步:投稿

當你的論文終於跨過了查重的大山,就要向各大期刊投稿。

如果接收你論文的,剛好也是被知網、萬方等網站收錄的期刊(考慮文章開頭提到的涉嫌學術壟斷,所以這樣的可能性很大),那麽你就需要再支付版面費、審稿費等一系列費用,動輒上千。

由此可見,要成功寫出一篇論文,從開始到結束,都不可能避開「知網們」早已劃定的消費圈。

政府撥款,補不上資源的坐地起價

既然如此,產出論文的錢從哪兒來?

目前,我國的科研實驗經費、論文發表版面費等,主要來自政府課題申報資助,高校購買論文數據庫權限的經費,也同樣來自財政撥款。

與此同時,各大公司憑借自身佔領絕大部分學術資源的優勢,其數據庫開始坐地起價。

以知網為例,根據知網隸屬公司同方股份的年報來看,2015~2017 年期間,知網毛利率始終保持在 60% 以上,2017 年收入近 10 億,毛利率高達 61.23%。

僅 2018 年上半年,知網營收已高達 5 億元,毛利率為 58.83%。

驚人的毛利率為58.83% 是什麽概念?

讓我們來看看阿里巴巴公布的 2018 財務指標:營業毛利率為 54.7 %。而拿走全球手機 60% 利潤的蘋果公司,年利潤率為 23%。

漲價一時爽,一直漲價一直爽。

在知網賺的盆滿缽滿的另一邊,是叫苦不迭的高校和學生。

隨著數據庫價格逐年大幅上漲,很多高校不得不減少數據庫的購買量。在幾年前,國內就有多家高校聲明暫停與知網的合作。

於是,當高校由於經濟限制,導致購買供學生使用的數據庫不足以覆蓋全部論文生產需要時,學生們面對高校資源的空白區,只能選擇自掏腰包。

那麽,學生們作為論文生產的主力軍,自掏腰包產出的勞動成果在網站上被他人下載後,作者自身能從數據庫中得到的所謂「稿酬」又是什麽呢?

在萬方,論文作者得到的是只有 100~400 元面額的「檢索閱讀卡」或「文獻查重免費次數」,遠不足論文版面費的十分之一。

到了知網,則只剩下「個人成果集」一項福利,具體操作是「自動整理你已經發表的論文」,基本等於沒有任何優惠。

而其他權益與無論文上傳的普通下載用戶,沒有區別。

更諷刺的一點是,這些數據庫中存在大量的重複文獻資源。

以醫學期刊文獻舉例,知網和 CBM 的重複率達到 40%。如果是醫學核心期刊,那麽知網、萬方、維普和 CBM 的文獻重複率就達到 90% 左右。

也就是說,你的論文可能已經分別在各大數據庫、被收費下載了許多次,其中收取的高價「知識版權費用」並不能夠到達你的手中,而是被各大數據庫一次次地收割。

最終,論文經費由政府撥款、高校支付,論文產出由學生承擔——但最終的知識版權成果,既不歸作者,也不歸高校。

反而落入了壟斷論文版權、並以此漫天要價的知網們手中。

花錢,也買不來好用的知識庫

論文版權壟斷帶來的,除了不合理的高價,還有極不走心的服務質量。

事實上,即使向數據庫支付了巨額費用,也不能為高校和學者們換來好用的知識庫。

比如,從知網查詢到的參考文獻格式,時常會出現「卷號」等信息遺漏。

此外,一般情況下,文獻通用格式為 pdf。

而在知網下載的碩博士論文,默認格式為 caj,只有下載知網自主開發的文件瀏覽器 CAJviewer 後才能打開,但專用軟體打開後的文字頁面仍不清晰。

即使運氣好下載到 pdf 格式文件,多半也是這樣的掃描版:

當然,學術版權壟斷並非國內獨有。

作為全球最大的付費學術出版商之一,Elsevier 同樣因收費過高而備受詬病。

該數據庫的定價方式以期刊數目為部門,存在一些期刊套餐「捆綁消費」的行為。

此外,由於單篇文章收費通常為十幾美元起步,導致高校隨便購買一個套餐,就可能面臨百萬人民幣級別的花費,同樣令眾多高校叫苦不迭。

就在今年 2 月 28 日,加利福尼亞大學起身反抗,宣布將取消續簽 Elsevier 旗下所有期刊的訂閱合約。

不過話說回來,Elsevier雖然貴,買到的文章質量還是沒毛病的:

有極少數文章甚至提供 Open Access(開放獲取)的權限,可以免費下載。

更何況,Elsevier 作為國外版權壟斷巨頭、面向全世界收費,其 2018 年利潤率為 30% 左右。

反觀上文提到的數據,僅僅面向中國學者的知網,2018 年的毛利率為 58.83%,接近Elsevier 的兩倍。

學術版權壟斷何時休?

儘管國內多家高校都曾與知網反覆談判議價,但最終還是因為學術剛需而不得不妥協,含淚重回知網的懷抱。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不合理的學術壟斷現狀,最終傷害的是一定科研能力本身。

值得注意的是,要求打破學術版權壟斷的壁壘,並不等同於要求學術資源完全免費。

事實上,在付費聽歌、付費追劇已經非常普遍的今天,公眾對於「版權付費」的意識早已建立。

引起公眾不滿的,在於不合理的高價,以及付出高價後不相稱的收獲。

目前,部分機構和學者已經開始了自救。

去年 9 月,來自法國、英國、荷蘭等歐洲 11 個國家的科研經費資助部門規定,所有由這些機構或歐洲研究委員會資助的項目,都必須將學術成果發表在共享平台上,供全球學者免費獲取,稱為 S 計劃。

無獨有偶,國內一些高校或圖書館也自發組成文獻傳遞「聯盟」,用來盡可能平衡學術資源傳播的收費門檻。

除了個人與機構的自發行為,論文數據庫網站的適當降價、論文作者得到相應的版權回報、國內論文數據庫質量的提升、政府對於更多優質主體向學術資源共享平台建設的引入、規範數據庫的商業運作……需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