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二萬元一碗飯?民國物價瘋漲,糧食短缺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竹映月江

提起民國,有的人會想到有詩有畫的年代, 也有的人會想到才子佳人們轟轟烈烈的愛情,還有的人會想到文藝清新的學術新風。

然而,在這一片繁花似錦的背後,掩藏著的卻是民國時代令人咂舌的高昂物價。如果我們重回民國,將會面對怎樣的物價呢?

一,溫和的物價

民國初期,物價尚且相對溫和。

據史料記載,民國元年,也就是1912年,廣州銷量最大的“新興白”牌大米,每石售價6.25圓(銀圓,下同),普通麵粉每石售價5.39圓。當時一石是80公斤。

應該說,這個米價還是相對合理的,而且到了民國四年,“新興白”大米還降了價,每石才賣5.88圓。

除了米價穩定,民生必需品的肉類價格也十分溫和,民國圓年每斤豬肉平均售價是0.28圓,羊肉每斤0.25圓,牛肉每斤0.15圓。在這一時期裡,CPI的指數一直在合理的區間範圍內波動,百姓的生計也尚可維持。

可惜好景不長,北伐戰爭勝利後,物價開始翻倍的上漲。民國十七年,肉類的價格比1912年貴了一倍,米價也漲到了10.25圓。

物價上漲了那麽多,那麽當時的人們收入怎麽樣呢?

據記載,民國十四年的時候,以北京的工資為例,當時胡適教授月薪500圓,陳獨秀教授300圓,魯迅300圓,顧頡剛教授400圓,李大釗120圓,鬱達夫講師為117圓,普通市民家庭月收入15圓,汽車司機20圓,紡織女工16圓,人力車夫旺季15圓。

可見,即便是普通的市民家庭,收入依然尚可維持溫飽,而且在民國十八年後,物價又暫時回到了溫和波動的區間內,因此當時大多數的百姓雖然不得不承受高物價,但依然可以勉強度日。

二,法幣時代

可惜,隨著1937年的到來,原本尚算溫和的物價時代就此一去不複返了。

其實早在1935年,當局就想要通過發行“法幣”改革經濟,然而效果卻並不盡如人意。等到1937年戰爭全面爆發後,當局不得不大肆印鈔購買武器,直接導致了法幣泛濫,物價飛漲。

同時,隨著戰事持續不斷,商品貿易與經濟也受到了很大的破壞。1938年,廣州和漢口兩個重要的通商口岸淪陷後,進口商品價格飆升了72%。

1939年南寧淪陷後,進口品價格又在此基礎上再翻一倍。等到1942年重要的運輸線滇緬公路癱瘓後,貨物進口量驟降,僅為1937年的6%,供需嚴重失衡,物價猶如坐火箭般一路上漲。

進口貨物價格飛漲的同時,國內的農產品價格也開啟了瘋狂上漲的模式。

隨著戰爭進入白熱化狀態,許多農田歉收,這直接導致了農產品的價格飆升。1940年,農產品的產量比1939年下降了10%,等到1941年的時候,農產品的產量又下降了13%,糧食產量岌岌可危。

糧食已經嚴重不足,可此時當局卻決定徵收田賦時必須實繳糧食而不能用錢幣代替,這更進一步的導致了流入市場的糧食減少,加劇了通貨膨脹。

劇烈波動的物價也影響了百姓們對於貨幣的信心,人們紛紛把儲蓄的法幣拿出來換成實物,有些地方乾脆重回以物易物的原始模式,一場惡性通貨膨脹,就此席卷神州大地。

三,膨脹的物價

錢幣貶值貶的這樣厲害,當時的人們清明節祭祀先祖也直接燒真錢而不是冥幣,因為真鈔往往沒有冥幣值錢。

到了1948年,物價達到了從所未有的高度。當時一個燒餅都要二三百元錢,而米價更是每百斤高達二十多萬。比起民國初期的物價,僅僅數年間,物價就翻了上千倍。

可就是這樣的天價依舊擋不住物品漲價的步伐。曾有人在飯店吃飯時,一碗米飯是2萬元錢,等到這個人去添第二碗飯時,米飯的價格就漲到了2.5萬一碗了。

嚴重的通貨膨脹加劇了人們盡快把錢換成貨物的心思,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市面上激增的消費更進一步造成了貨物短缺,於是惡性循環下,通貨膨脹更加厲害。

當局不得不印發十萬面額的大鈔,但這依然止不住通貨膨脹的腳步,後來商場開始拒收400元以下的零錢,甚至就連乞丐都不願收1000元以下的小鈔呢。

物價瘋漲,糧食短缺,大量的平民餒殍相望,就連許多公務員也每天隻吃得起一頓飯,而且還得晚上兼職拉洋車才能維持基本生活。

據《大公報》1948年8月16日的統計,以戰前的生活指數為比較,8月上半月的食物價格上漲了390萬倍,住房價格上漲77萬倍,服裝價格上漲652萬倍。

一些印鈔廠甚至直接用廉價的法幣作為紙張原材料來印鈔。貨幣的面值抵不上紙張價值,如此瘋狂的物價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針對民國的通貨膨脹現象,孔祥熙是這樣評價的“中國物價上漲之主要原因,系因抗戰已七載,軍需浩繁,物資日漸缺乏,供應未能適應,加以國際路線阻斷,運輸困難,國內經濟情況,益形艱困。”

參考資料:《民國時期京滬粵的工資和物價》,《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物價使》,《試論抗戰時期的通貨膨脹》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