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央行主管媒體關注2018中國銀行業發展論壇

  金融時報

  “銀行業一直以來都是資訊技術的推動者和領跑者。”工商銀行網絡金融部專家趙猛在近日舉辦的“2018中國銀行業發展論壇——科技賦能金融新挑戰分論壇”上如是表示。

  近年來,金融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傳統銀行的運作方式和商業模式,新時代對商業銀行的業務能力與服務水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加強對金融科技的研究,強化金融科技的思維理念,並在此基礎上規劃全行的發展戰略及轉型方向,對商業銀行而言十分緊迫和必要。

  金融科技的“變”與“不變”

  自去年6月央行印發《中國金融業資訊技術“十三五”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十三五’時期要加強金融科技和監管科技研究與應用”之後,銀行機構在金融科技領域的探索與實踐便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特別是今年上半年,部分銀行在金融科技領域均有所突破。

  例如,在人工智能領域,今年4月,建設銀行開放了國內首家“無人銀行”,同月,農業銀行在重慶推出國內首家“自己動手”的DIY智慧銀行;在區塊鏈領域,中國銀行目前已經在12個項目中試點區塊鏈技術應用,並在其年度營業預算中,將對金融科技的投資比例提高至超過1%;在雲計算領域,民生銀行直銷銀行創新構建“4朵雲+1範式”,直銷客戶數已突破1500萬人,金融資產超1500億元;在大數據應用領域,工商銀行自主研發了網絡金融智能風控系統,截至目前,累計攔截11萬筆線下交易,對超過3億元的客戶資金進行了保護。

  可以看到,銀行機構對科技的創新應用歸根到底還是落腳於提供更加優質的金融服務。“在金融科技的世界裡,變的是客戶、行業和監管。具體來說,客戶的消費行為、行業的主體構成以及監管不斷地正本清源,這些是變化的內容;而在這些變化的背後,金融科技的金融屬性是不變的,它的目標是服務客戶、為社會創造價值。”趙猛強調,“只有掌握了金融科技的變與不變,才能夠把握和駕馭金融科技的發展方向。”

  據趙猛介紹,工商銀行目前已成立了數字化銀行、區塊鏈與生物識別、互聯網金融、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主機平台、基礎設施7大實驗室,同時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雲平台建設、智能投顧、生物識別、區塊鏈、物聯網應用這6個方面也做了一些實際應用。“今年,工行重點提出了一個場景建設的發展目標,希望通過跨界合作,把工商銀行的金融能力向外輸出,通過跨界合作,把優秀的場景引入進來,從而打造一個金融生態圈,為客戶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趙猛說。

  新經濟催生新金融

  “我們在國外調研發現,與在國內金融科技更多地被運用於金融業不同的是,在國外,金融科技的主流應用領域是製造業。” 民生銀行直銷銀行事業部副總裁羅勇在論壇上表示,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這3種技術能夠實現資訊系統的聯動構建,並及時響應生產流程中各個節點的推進。這給銀行業帶來的啟示是,金融科技賦能一個行業並不是簡單的賦能技術能力,而是引發商業協同管理上的變革。

  “金融服務於企業,要清楚未來企業的商業模式將會是什麽樣的,只有這樣,銀行才能提供更優質、更精準的金融服務,而不是簡單地局限於拉存款、放貸款等。” 羅勇表示,新經濟催生新金融,而新經濟又來源於生產製造企業的新動能,銀行機構只有基於企業產業變革提供金融服務,金融科技創新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效用。

  據羅勇介紹,經過民生銀行的調研,未來企業將形成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即“open—factory”,由生態平台巨頭和若乾內創公司構成。那麽,面對“巨頭+內創”的新業態,銀行該如何利用科技創新對其提供金融服務呢?

  首先,要明確邏輯關係,強調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就要基於新經濟提供新金融,然後才是新金融的科技創新,如果脫離新經濟基礎而談新金融,則容易催生金融泡沫;其次,銀行要選擇不同的行業維度、不同的行業生態將金融服務做專做精,區別於國有五大行提供綜合性金融服務,未來中小銀行或將走專業銀行的發展思路,形成一種新的服務業態;再次,對應“open—factory”,銀行可構建“open—bank”,即新的服務架構體系。

  羅勇認為,銀行業引入金融科技將是一個“電子銀行—管道銀行—開放銀行”的漸進過程:最初的階段是目前業內熟知的“電子銀行”,生產模式是較為初級的金融產品資訊化;之後的階段“管道銀行”,引入了行銷、流量管理的概念,主動觸及客戶、精確服務客戶並且幫助客戶決策;最後的階段是“開放銀行”,變管道為平台,面向上下遊中的大企業、小企業,甚至企業當中的員工個體提供服務,這種形態可以從很多實體產業的供應鏈經濟中找到藍本。

  “二八定律”或被顛覆

  “二八定律”是指作為理性“經濟人”,商業銀行將把主要精力放在能帶來80%價值的佔比20%的客戶身上。然而,在金融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二八定律”或被顛覆。

  “一直以來,銀行都很想服務好80%的‘長尾用戶’,但效果卻並不樂觀。反觀互聯網企業,他們通過各種技術手段,觸達了越來越多的用戶,形成了‘聚沙成塔’的效應。銀行機構要想延伸金融服務觸角,金融科技是重要的手段。” 華夏銀行網絡金融部副總經理鍾樓鶴認為。

  實際上,過去銀行是“以管道為王”,布設了大量的銀行網點。而隨著互聯網的出現,流量經營變得愈發重要,越來越多的用戶被聚集或者黏附到互聯網平台和場景中。那麽,銀行現在需要做的,就是運用金融科技,積極布局平台和場景,將金融服務盡可能多地延伸至80%的“長尾客戶”。

  毫無疑問,這些“長尾用戶”中包括小微企業。值得關注的是,近期,監管層頒布大量政策檔案引導金融機構支持小微企業發展。那麽,如何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建設銀行副行長章更生在論壇上提出了轉變銀行機構服務小微企業方式的5個方面建議。《金融時報》記者通過梳理發現,其中,有3個方面都與金融科技有關,例如“充分利用大數據破解資訊不對稱難題”“智能識別客戶需求,打造多維立體的普惠金融服務網絡”“運用移動金融打造方便小微企業貸款的環境”等。

  此外,鍾樓鶴認為,銀行機構與互聯網企業簽署戰略合作協定,利用互聯網企業的技術和平台場景優勢提升銀行服務能力也是重要的方面。據《金融時報》記者不完全統計,僅今年上半年,與金融科技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定的銀行就已達11家。

  相關報導:

  2018銀行業論壇開幕 易會滿李曉鵬等嘉賓共議發展

  媒體熱議2018中國銀行業發展論壇

責任編輯:杜琰 SF007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