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正午視覺 | 沿著城牆遺址,128658公里的中國

沿著城牆遺址,128658公里的中國

圖 | 木格

採訪 | 朱墨

本期正午視覺,推薦的是攝影藝術家木格的新作品《沿牆而行》。從2013年起,木格從成都驅車在中國北方沿著長城遺址行駛了128658公里,照片中撲面而來的黃沙展現了無盡遼闊以及荒涼。正午節選了這個項目的一部分,並和木格聊了聊他的作品。建議喜歡的讀者朋友們去我們的網站看看這些照片的大圖,或許你能看到被手機埋沒掉的照片中的細節和驚喜。

正午:為什麽想要拍攝這個項目呢?

木格:這次踏上更大的創作區域,對於我來說這是一個必然,都在“家”的線索下,從我第一個作品《回家》系列是關於故鄉記憶如何切身到當下的現實,是現實遭遇和童年記憶的碰撞,而這份碰撞是處在變化劇烈的三峽地區,所以說《回家》既是現在,也是過去。而在第二個作品《塵》系列是自己回到面對生活的瑣碎且無聊的日常,選取了靜物和山水作為表達的出口。

《回家》和《塵》是從自身感受出發的,而《沿牆而行》是以觀看作為前提,觀看當下的中國,看看我們的大“家”。作為一個個體,一方面我用操作繁複、拍攝緩慢的大畫幅相機去觀察和記錄,另外一方面是用汽車行車記錄儀記錄沿途,機械的凝視。

牆是作品的核心。長城是一個真實符號,能夠代表中國某一方面的形象,長城在當下也只是歷史遺址的存在,並沒有太多現實的意義。

正午:128658公里是你的行駛旅程。這個距離很遠,你都去過哪些地方?

木格:我選擇更為廣闊的疆域去觀看當下中國,並借用長城的遺址影像,作為符號線索,長城作為符號會告訴我們這是在中國。我一共去了新疆、甘肅、寧夏、陝西、山西、河北、北京、遼寧。

正午:你開始這個項目的時候第一次看到長城是什麽時候?你還記得當時的場景嗎?

木格:唐朝王之渙的“春風不度雲門關”,這句詩詞對我印象太深刻了,項目拍攝之初,我去了玉門關景區,看到遊客像朝聖者般沿著規定的路線走向玉門關,感覺走向一個未知的世界。但走近看到玉門關,才發現它只剩下一堆黃土供我們唏噓感歎。

正午:這和你之前看到的長城會有不一樣嗎?如果有不一樣,你能談談不一樣在哪?

木格:現在都能記得三十年前父親第一次去北京八達嶺長城時的興奮溢於言表。在項目之前沒有真切地踏上過長城,但是在成長過程中,人們熟悉的、雄偉的、與國家意識形態聯繫到一起的長城一直伴隨在記憶裡,在書裡、電視裡、所有能接觸到的影像和文字裡,都能找到關於長城的印記。準確地說,人人心裡都有一座自己的長城。

我覺得不一樣是在於長城成為現實的存在物,他作為符號能代表中國。

正午:你這組作品是用笨重的大畫幅相機拍攝的,很多場景都讓我感受到拍攝的不易。你能描述一下使用大畫幅是如何拍攝的?

木格:大畫幅相機操作繁瑣,每一個步驟需要去調整。當遇到心儀的拍攝對象,選取好合適的角度後,支上三腳架。然後打開箱子拿出相機,安裝好相機,打開鏡頭,拉上冠布,從黑暗的後背開始取景,對焦,測光,調整曝光數據,裝上片夾,拉開片夾,最後按下快門。整套流程會持續十五分鐘左右,每一次的拍攝都仿佛一次神秘的儀式。

我不是為了強調拍攝過程的難易,而是為了最後的影像,就像繪畫中我們選擇不同的筆和材料,我需要的是一種存在感和儀式感,通過取景玻璃看到鏡頭外的人與物,也能讓鏡頭外的人與物感受到我的存在,我們共同完成這幅影像。

正午:這組照片裡很多肖像,像是你在路上的奇遇。你通過什麽來決定去拍攝他們呢?有標準嗎?一般你會怎麽溝通呢?

木格:不是奇遇,在前期規劃和資料收集的時候,就希望拍到這塊土地上存在的人物,我選擇去不同的區域去尋找他們:如青年人的面貌、兒童、老人的狀態、日常生活的人們、人們如何過節日的、不同身份的如軍人、農民等等。無論什麽樣的土地,人所能表現的一切具有現實存在感和豐富性。

我選擇的不是某個人物瞬間動作本身。而是面貌,生活在土地上人物的面貌,凝視和面孔是選擇的基礎,所以我鏡頭前的人們都是認可當時的拍攝形式。

正午:你能談一個你印象最深的肖像的拍攝情境嗎?

木格:《沿牆而行》的核心是我們作為每一個個體如何存在於現實。我在河北某縣城的廣場遇見一位推著自行車、戴著眼鏡、在報亭看報紙的中年男性,十分有特點,便邀請他做我的模特,在交談的過程中,得知他是一位農民,曾經考了幾年美院,但遺憾沒有考上。最後他謝謝我邀請他做模特,說自己在村裡被村民當成一個笑話,高三複讀了好幾年,成了近視眼,乾活也需要戴眼鏡,村民老笑話他是個文化人。

正午:隔著照片都能感受到一陣黃沙。我似乎感覺到你有點迷戀這種黃沙,為什麽?

木格:整個行程下來,黃色和紅色是最主要的顏色,黃色處處可見,揚起的灰塵是黃沙,路上踏上的是黃土,而紅色感覺是希望,新婚之路引路的是紅色的喜,出門迎客見喜,過年灶門也是紅色對聯。

自己在北方土地上行走,有時候很絕望,沿途不少村莊,但村民卻越來越少,只剩下老人和小孩及少數的中年人,太陽好的時候希拉幾個人蹲在村口,村子裡走一遍,往往見不到幾個人。一問都說在外地打工上班,春節才會回來團聚。

我春節去了陝西拍攝了一位身著民俗服裝的中年婦人,她是一位社火表演者,北方的春節很熱鬧,當春夏秋你了解這片土地的狀態,你就知道為什麽他們會在春節組織長達一個月的狂歡的節目。

正午:這些照片都來自小城市,你在有意避開大城市嗎?

木格:在《沿牆而行》項目中,“家”是基礎也是線索,怎麽去定義當下“家”的中國,中國這麽大,不可能一一走完,在項目中選取了縣城、鄉鎮、村莊、個人四個方面作為觀察基礎,我覺得這四個方面組成了中國的基礎,而大城市某個意義是“錦上添花”。

正午:你在作品闡述中提到鄉村和城市像被一個“牆”隔開了,你覺得這個牆是什麽?牆在阻礙什麽?

木格:“牆”是一種無形的“牆”,“牆”讓我們在面對這份土地上生活的人們的現狀,明白鄉村與城市遠的不是交通距離,而是忽視的距離;交通越來越發達,互聯網越來越方便,我們面對的卻越來越少,我希望用自己行進的方式記錄“牆”內外的我們,“牆”讓我們看不到對方了。

正午:你覺得你在拍攝的時候是站在“牆”的哪一邊在看著對面?

木格:不在於我在哪一邊,我在意的是自己要在場。你不踏上那份土地,你不去直面面對,你永遠也不能感受到生活本身的美與殘酷。

正午:這個項目現在完成了嗎?

木格:已經完成了,一共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我看到的,感受到的人與物,是主觀之選;一部分是汽車記錄儀沿途機械記錄的影片,是客觀之選。

作品節選

2015年,山西八台子村的飲水池,是村裡的唯一水源

2015年,寧夏中衛市城郊峽谷,通向村裡的新婚之路,沿途都會用“喜”字迎接新娘以及給來往的賓客指引路線

2017年,山西得勝堡,中間是明長城遺跡,後面是為了旅遊新建的城牆,最前面是村莊的標示和臨時廣告牌

2014年,當時他在公園裡推著自行車,在報亭看報

2015年,賀蘭山明長城遺址,古時又被稱為“邊防西關門牆”

2015年,遇到幾位退伍軍人聚會,雖然退伍三年了,當穿上軍裝後完全是另外一個狀態

2015年,甘肅山丹縣,此時已經十月中旬,遇到了一片西瓜地,已經滯銷捨棄了

2015年,河北徠源縣,白石山明長城遺跡

2013年,甘肅永泰縣,永泰古城小學教室裡面的玩具

2016年,陝西榆林,一名準備兒童節的女孩

2014年,甘肅峽口古城,村莊已然凋零,遠處是清代的“過街樓”

2016年,甘肅武威市往張掖市的312國道旁,一名中年男子在休息

2015年,甘肅武威市城郊,一條路通向明長城遺址和手機信號塔

2014,嘉峪關長城第一墩景區,墩台矗立於討賴河邊近56米高的懸崖之上,遠處是即將到來的沙塵暴

2017年,山丹縣峽口古城城門,落日和零星的白日焰火

2015年,山西黃河龍門景區,一名穿著軍裝製式的中年男性

2016年,老玉門市的石油職工宿舍

2015年,山西八台子村天主教堂遺址,在這裡長城、教堂、村莊形成了完美的一體

2014年春節,陝西蒲城擔任社火表演者的婦人

2017年,小鎮、午後、三個閑散的男人

2013年,山西大同鎮,村莊外的健身設施

2014年,312國道上已經廢棄的汽車服務區

2016年,老玉門市,廢棄的居民家鏡子在牆上留下的痕跡

2016年,山丹縣,312國道旁的老人

2015年,瓜州縣,鹽鹼地工作的女工人,被風吹起的鹽鹼撒落在身上,仿佛是一具雕塑

2015年,金昌市城郊,人工串聯電話線的工人

2016年,賀蘭山北岔口長城,工地工作的貨車揚起的灰塵

—— 完 ——

木格,影像藝術家,木格堂創始人。1979年出生於重慶,現居住在成都。個人網站:mugephoto.com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