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分泌性中耳炎治療要及時

分泌性中耳炎是中耳的一種非化膿性炎症。中耳和鼻咽部之間有一管道叫做咽鼓管,正常人這一管道在吞咽、打哈欠、打噴嚏等動作時開放,以保持中耳腔和外界壓力的平衡,有助於鼓膜的振動和聲音的傳導。當感冒或者慢性鼻炎,炎症累及咽鼓管時,導致黏膜腫脹,管腔阻塞,外界的空氣進不去,而中耳內的空氣漸漸被吸收,中耳腔內壓力30~50mmHg時,即便進行吞咽動作也難以使管壁開放,從而引起鼓膜內陷,中耳腔內液體滲出。此外小兒的增殖體也就是位於鼻咽部的淋巴組織常處於增殖狀態,過度肥大的增殖體也可直接堵塞咽鼓管口,阻礙中耳與咽鼓管口處的感染病灶,使咽鼓管功能改變並且使感染沿咽鼓管逆行,這些都會引起分泌性中耳炎。

兒童患了分泌性中耳炎後,經常有聽力下降的現象。因此家長平常要注意孩子的聽力,發現有毛病要請大夫檢查一下,尤其是睡覺時鼾聲響的小兒,要告訴大夫這類狀況,以便大夫了解小兒有沒有增殖體肥大,給予必要的處理。

分泌性中耳炎治療效果決定於治療的時機。儘早發現,儘早治療鼻部、咽部炎症,同時進行咽鼓管吹張、鼓膜穿刺抽液等治療,分泌性中耳炎可治好。對頑固病例需要行鼓膜插管治療,同時要注意有沒有增殖體肥大,必要的時候須手術刮除肥大的增殖體。發病過程比較長者,經常發生鼓膜增厚,失去正常光澤,並且可以有乳白色的斑塊,經常稱為「石灰沉著」,為硬化組織。斑塊多者,經常表示中耳鼓室中同樣有硬化組織,這些硬化組織影響鼓膜振動,並且使聽骨鏈僵硬,從而影響聲音的傳導,導致耳聾。此外,長時間中耳積液和中耳負壓可以使鼓膜萎縮變薄,內陷粘連,甚至繼發膽脂瘤。發生了以上情況,須進行手術治療。

文章轉自醫生大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