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打破B肝病毒免疫耐受的中醫藥對策

慢性乙型肝炎的形成,以及抗病毒治療效果不佳的原因,與宿主對B肝病毒的免疫耐受有直接的關係。目前認為所以產生免疫耐受,與機體在免疫系統尚未建立或完善之前,受到B肝病毒的侵襲,以致免疫系統對B肝病毒不能識別,因而產生免疫耐受。抗病毒藥物僅能殺傷血液、體液內的B肝病毒,對在肝細胞內發生HBV一DNA整合的病毒無能為力,從而造成抗病毒藥物作用有限,這也是慢性B肝遷延難愈的原因。因此,打破機體對B肝病毒的免疫耐受,這可能成為治癒慢性B肝的一個重要突破口。但目前尚無有效方法和藥物。我們運用中醫理論來探討免疫耐受的中醫病因病機,試圖藉此尋找到有效的中醫藥對策。

1B肝病毒免疫耐受的中醫學原理

免疫耐受的產生有內外兩方面的原因。外因是B肝病毒的侵人。內因是胎、嬰、幼兒期機體正氣不足,外邪人侵後損傷先天之本—腎精、腎氣。

筆者認為B肝病毒屬中醫學中的濕邪。主要理由如下:①B肝病毒主要通過體液、血液接觸傳播,具有明顯的「濕」性。②B肝病毒侵人人體後,絕大多數發病緩慢,病程長而反覆難愈,具有典型的濕性粘滯特點。③慢性B肝的臨床表現腹脹、乏力、睏倦、納差,晚期所出現的水腫、腹水、尿少,舌苔白(黃)膩、脈弦滑,均為濕邪的表現。

正氣不足、先天受損是產生免疫耐受的病機。現代醫學研究證實,宮內感染B肝病毒均可產生免疫耐受。成年後感染多為急性B肝,大多不會產生免疫耐受。中醫學認為宮內感染,必定損傷先天之本—腎(腎精、腎氣)。腎氣受損,正氣之源不足,正氣就不足以逐邪,因而造成免疫耐受。成年後感染,因腎氣足,正氣盛,足以逐邪,故多為急性發病,亦不易產生免疫耐受。所以提出濕邪內侵,傷及先天,腎陰腎陽的不足,特別是腎陽的不足是產生B肝病毒免疫耐受的病機假說。

筆者將慢性B肝常見的證型按寒熱歸納為:①無癥狀型:患者無明顯癥狀和體征,舌象脈象未見異常,僅表現為HsBAg陽性。病機:先天受損輕微,腎陰腎陽無明顯虧損,但不足以鼓舞全身正氣驅除濕邪,機體長期處於邪正兩相安的狀態。②偏寒型:有或無肝病的常見癥狀,如腹脹、乏力、納差等,尚可有形寒肢冷,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膩,脈滑。病機:先天受損較無癥狀型重。腎陽不足,無力溫煦,濕邪蘊藏體內,浸淫肝木,而致肝氣不舒。』腎精不足,無以供養肝木,肝陰足,肝氣偏旺,橫逆犯脾,脾氣虛而不能運化水濕,內外濕相加而致濕邪益重。濕為陰邪,多顯寒象,臨症所見多為寒濕、肝鬱氣滯證等。③偏熱型:癥狀有明顯的熱象,如喜寒惡熱、口渴喜熱飲等,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乃是偏寒型的加重期,主要病機為:正氣較弱,濕邪內蘊日久而生熱。故臨床多以濕熱見之,但究其根本仍是寒濕所化生。

2免疫耐受的矯治

2.1治法免疫耐受僅是慢性B肝的病因之一,其矯治過程中必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按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辨證施治。但益氣、補腎、溫陽是關鍵。在濕、熱癥狀明顯,臨床辨證屬實證時,不可妄用補法。在無癥狀型和偏寒型的治療中,為免熱性葯助濕生痰,亦不可濫用溫補之法。當以微溫之劑緩補之。筆者認為肝中濕邪的祛除既要靠下焦腎陽的溫煦,也需要中焦脾的運化,上焦肺的宜散。

2.2方葯根據對B肝病毒免疫耐受的認識,我們組成以鎖陽為主葯的中藥復方,旨在以此來打破免疫耐受。藥物組成:鎖陽、參須、生地黃、山茱英、牡丹皮、澤瀉、獲荃、柴胡、甘草。本方以鎖陽、參須溫腎益氣為方中主葯;山茱英、生地黃為滋陰之劑,防溫補太過,為方中輔葯;佐以澤瀉、獲荃健脾祛濕;柴胡、甘草調和諸葯為使。方中柴胡屬辛涼解表劑,歸肝經,既能涼解宣散鬱熱,又可作引經之用。本方適用於表面抗原陽性的健康攜帶者,輕度、中度慢性B肝無明顯偏熱象者。可單用或配合抗病毒藥物治療,當有輕度熱象時配合清熱解毒的抗病毒中藥。但應慎用於濕熱較盛者,以防助邪。

現代醫學實驗和臨床研究已證實,鎖陽、人蔘、生地黃、獲荃均有明顯的免疫調節作用,能顯著提高免疫抑製狀態下的機體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力,對特異性和非特異性免疫都有明顯的增強作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