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家校矛盾難解?這所已探索尋求了10年答案的學校說不!

導讀

家庭與學校,是兩個最能左右孩子成長的場所;家長與教師,是兩個最能影響孩子成才的群體。但近年來,本應協作共進的家校關係卻屢屢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甚至成為引發社會輿情的導火索。

家校關係怎麽了、怎麽處?已成為一道無法回避的時代課題。在尋求答案的路線上,山東濟南舜耕小學已探索了10年。

家校關係30年的變與不變

9月1日是新學期報到日,不少小學周邊被送孩子的家長圍得水泄不通。濟南舜耕小學卻有一群人,主動沿著校門前的人行道拉起一條分隔線。還有人佩戴著紅色綬帶,引導學童步入校園。他們便是舜耕小學“家長護衛隊”的成員。

在這裡,每到上下學的時間段,都有這樣的家長志願者義務執勤,維護校園秩序、保障學生安全。這一特色制度已成為令其他社區羨慕的風景線。

與之類似,舜耕小學的家校合作項目還有很多。比如為增強父親的教育存在感,學校組織了“爸爸俱樂部”;為讓女性家長髮揮更大作用,學校建立了“辣媽聯盟”。學校的家長委員會,名字也與眾不同,叫做“舜友聯合會”。

一個“友”字,點出了舜耕小學家校關係的核心要義。這也是校長胡愛紅從教32年來形成的心得。

“我1986年參加工作,接手的第一個班就是高年級的畢業班,家長大多是‘60後’。”在胡愛紅看來,每一代家長都帶有鮮明的時代標簽。比如“60後”家長,普遍對教師、學校懷有敬畏心理,高度配合學校各項工作;“70”後家長,開始有了家校對話的渴望,但反映自身訴求的方式方法還比較含蓄;“80後”家長在家校關係中,表現得更為強勢,並更在意個體的感受。

家長在變,學校在變,社會對教育的訴求在變。胡愛紅也從年輕教師成長為教育管理者。但她認為,無論外部條件如何變化,只有家校合作、家校合育,才能實現教育效果的最優化,達到雙贏效果。

家與校:不同的角色,相同的責任

有的孩子患有多動症,上課時在教室裡跑來跑去。束手無策的家長提出,要暫時放下本職工作,到課堂上陪讀一個學期,詢問學校是否同意。

有的孩子在學校被老師批評,回家後向父母轉述遭遇。家長當著孩子的面,指責老師的種種不是。孩子又把家長的話,帶到學校,造成更大的不愉快。

有的孩子調皮搗蛋,為觀察火焰顏色在實驗室裡偷點蠟燭、為滿足好奇心擺弄校園滅火器。家長與學校溝通,卻以擺譜、顯示自己人際關係廣泛開場……

作為一校之長,這些都是胡愛紅日常工作中遇到的案例。一個孩子與一群孩子的正當權益如何平衡,家庭與學校的分寸如何把握,家長與教師的交流如何暢通,都是一線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對與解決的問題。一個措施不妥、一個細節失察,都可能埋下矛盾衝突的導火索。

“我給家長說,咱們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孩子更好地發展。作為育人成才的職業,專業的教師應當被給予更多信任。”胡愛紅說。

教育更需要的是具體事例的處置措施,而不是張口即來的道理原則。在與家長交流中,胡愛紅經常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比如,建議在職場打拚的家長,盡力多留出時間、太空,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鼓勵班主任將一些班級管理崗位,交由所謂“調皮鬼”,來喚醒孩子對規範的意識。

多年走來,許多初次見面就針鋒相對的家長與胡愛紅成了要好的朋友。一些曾令教師、同學頭疼不已的“淘氣包”,懂了規矩、知了分寸,更保有了好奇、求知、活潑的天性。

“不同的角色,相同的責任”,這是2013年舜耕小學第三屆“家長節”的活動主題,也代表了胡愛紅對家校關係的看法。

“我認為,對孩子來說,家庭與學校要成為兩股汩汩流動的活水,共同匯入立德樹人的池塘中。”胡愛紅說,家校之間沒有多少大事,但就是一件件小事、一次次相處彰顯著教育的情懷與溫度。

互融共生的生態教育共同體

“聚焦每個家庭、成就每個學生,形成同心同德、同行同育的優質教育生態,進而形成有溫度、有情懷、互融共生的生態教育共同體。”胡愛紅這樣形容她心中理想的家校關係圖景。

在此理念指導下,舜耕小學實施以兒童為中心的浸潤德育、耕讀課程、互學課堂、蝶變計劃和家校合作,全力打造環繞兒童的微生態環境,構建支持兒童成長的“學校、家庭、社會”三圈層生態圈。

如今在舜耕小學,家委會開設的“家長學校”受到家長們的廣泛歡迎,家長們可以在此了解“當下我們如何做家長”“爸爸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如何有效防止您的孩子沉迷網絡”等。

來源:2018年《半月談》第21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