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2019,站在互聯網的岔路口

嚴正聲明:“商業人物”所有原創文章,轉載均須獲得“商業人物”授權。一切形式的非法轉載,包括但不限於盜轉、未獲“商業人物”授權通過第三方轉載行為,均屬侵權行為,“商業人物”將公布“黑名單”並追究法律責任。“商業人物”隻願與尊重知識產權的機構進行合作。

作者:任尚坤

來源:商業人物(ID:biz-leaders)

繼石器、農業與工業文明之後,數字文明時代已在不遠處招手。

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31.3兆元,佔GDP比重超1/3。20倍於4G的極高容量和極少鋪設限制,5G將再造一個新的數字社會,而AI會成為整場遊戲規則的改變者。只是,不平等鴻溝也隨數字文明的到來變得更大。

另一面,一張以罪惡為主題的暗網在同時滋生。倫敦大學《The Darkness Online》披露,匿名伺服器Tor網絡的日連接量約170萬,其上5205個可訪問鏈接有一半屬非法網站。

科技,立於明與暗的岔路口。

“我們需要的不是盲目樂觀,而是謹慎選擇。”在上周五結束(6.17-21)的2019坎城國際創意節上,騰訊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劉勝義對此表達了深深的憂慮。

在他看來,文明的命運懸而未決,“向善壓根不是我們最大的KPI,在這個選擇之外,更重要的,是怎麽把人性的善最大程度地給挖掘出來”。

過去的2018年,科技評論人Keso稱之為中國互聯網的“災年”。

科技股經歷過山車,互聯網負面新聞不斷——順風車深陷人命官司、共享經濟備受合理性質疑,區塊鏈割了一茬茬韭菜,基因編輯嬰兒更是“震驚”世界……當初“技術中立”的聲浪還未徹底消散。如今,關於“技術是否存在價值觀”的命題再一次擺在了人們眼前。

輕芒創始人王俊煜在知乎上寫道:“假如今天千千萬萬的技術擁有者,包括還有那麽多在校大學生,真的覺得不管技術造成了什麽後果,都不是技術的錯,都是自然而然的結果,那麽社會會變成什麽樣?”王俊煜覺得,重要的是技術擁有者的價值觀。

在坎城,劉勝義講,科技是一種能力,而向善是一種選擇;科技必須兼具“有用”和“善良”。“科技向善”,這也是騰訊今年以來正式確立的使命和願景之一。

是的,“向善”總是好的。只不過,當一家企業站在技術倫理與社會責任的角度提出“向善”的自我約束和願景後,不少人會生發出一種“刻板印象”式的疑問:資本的茹毛飲血和商業的趨利性何以“向善”?在他們看來,二者並不好統一。

不過,騰訊如今的體量早已擺脫“原始求生”階段。劉勝義承認,科技公司多是工程師文化,有時覺得這些是很務虛的事。但這次他們是真正認真的、反反覆複地開了好多會。整個總裁辦都覺得,這涉及到公司方向和未來的傳承,他們不想在以後交棒的時候,隻讓年輕人記得用戶增長、用戶體驗這些東西,“都10億用戶了,也該去想想世界問題了”。

其實,騰訊此時提出“科技向善”既是對未來的張望,也是另一種品牌再造。

“積極應對未來並不意味著要對每一個新事物都做出反應,而是應該努力將短期利益與長期價值等各個環節整合起來,以確保品牌能夠長久生存和發揮效用。”恰如與奢侈品巨頭LVMH集團全球品牌官一起出席坎城活動時,面對當前數字行銷環境的變化,劉勝義所言,“一個品牌就像一個家族信託,太多人把它看作是留給後人使用的遺囑。”

騰訊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劉勝義與LVMH集團全球品牌官Mathilde Delhoume

當初,Google提出的“不作惡”原則感動了不少人,也一度被視作最鮮明的品牌標簽。近20年過去,其“不作惡”原則也受到弱化,在公司行為準則中僅保留了末尾一處。2018年,Google被迫結束了與軍方合作的Maven AI項目,原因是遭到公司數千員工聯名抵製。

曾親身參與尋親打拐案件的安全專家李新覺得,人工智能等技術本身沒有好壞之分,關鍵在於如何使用,如何讓它更有溫度。技術,以及運行於其上的那台機器,的確是冷冰冰的,但技術依然為人操控、算法由人所設計,而這也便是最大的價值觀。“科技的價值,最終取決於人類選擇。”劉勝義講。

坎城發言時,面對諸多外國朋友,劉從中國古人的智慧出發,引用傳統典籍中大家耳熟能詳的話語,來分享對“善”的理解與實現路徑。他想告訴外國朋友,在中國談“科技向善”是有根基和方法論可循的。

不過從現實來看,“善”是什麽,以及“人性是否本善”,尚莫衷一是。或許,這也是“向善”在表述上的嚴謹所在,代表一種對技術的審慎與追索的過程。

畢竟,關於“性本善惡”的論爭千年而未有終章。1993年國際華語大專辯論賽更是以此為題,讓雙方辯手在決賽中展開終極較量,其中反覆提及的一個問題是:

若“人性本善”的話,那善花又如何結出惡果的?

“環境的作用。”

無論正反雙方,都把外部環境視作“善惡導向”的關鍵元素。

本能和欲望的的無節製擴展終會導向惡,而教育和法律的功能便是通過輔導與規製使其走向善途。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劉勝義在坎城援引的諸多傳統儒家經典,從根本上,也是在強調修養與教化的作用。

騰訊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劉勝義

如果能從一開始就灑下“善的種子“,那科技的未來也就會少些焦慮。5月29日,騰訊遊戲正式宣布同全球最大的數字創作工具Roblox在深圳成立合資公司,為中國各年齡段的青少年提供一個互動平台,培養他們的編程、設計和創業技能。Roblox於2004年上線,海外月活躍用戶達9000萬,其中80%為18歲以下的青少年。

“它上面的遊戲都是由500萬青少年自己編程開發,然後發布出來讓所有小夥伴玩。”騰訊高級副總裁馬曉軼稱,這並非盈利項目,“未來是離不開互聯網的,除了培養孩子編程的興趣、邏輯等能力外,更重要得,是提供一個更好的工具,讓孩子看到更合適的內容,讓家長學會應對新技術浪潮的方法。”

作為獨立的社會組織,企業要教化的還有技術本身。凱文·凱利在新著《科技想要什麽》中,視技術為第七種生命形態。他主張把人類看作技術的父母,像培養孩子成為更優秀的人一樣,去訓練技術,“生命親和力不在於特定技術的本質,而在於它的用途、使用環境和我們賦予它的表現形式”。

對外部,劉勝義希望科技可以激發人們“內心的善意”,比如借助互聯網公益平台,大家動動手指就能將善意傳遞出去。而對整個社會來說,除了繁榮經濟,科技所能發揮的最大“善意”便是增強人們內在的幸福感。

當資源分配失衡,不幸福感就會隨之出現。接受採訪時,劉勝義講述了家人患癌的經歷,癌症病人在早期若能診斷出來生存率會高五倍,可目前國內各省市醫療環境仍存在極大差異。

而當資源短缺,人類最基本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時,惡更會如影隨形。聯合國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世界饑餓人口8.21億,相當於全球每9人中就有一個處於饑餓狀態。

此前,馬化騰在朋友圈轉發了篇關於“通過人工智能推動可持續發展” 的文章,提及他對公司項目FEW(Food、Energy、Water)的看法:“FEW這個縮略詞的字面含義其實也很有深意,表達了資源的稀缺和缺少關注。我們都相信IT和AI將在數字化智能化時代對FEW領域有著重要意義。”

科技若想“向善”,它就需要從以“用戶”為旨歸,升級到對全人類平視以待,“天下不再是哪一類人的天下,而是所有人的天下”。劉勝義覺得,“知行合一是件很難的事”,當平台越來越大的時候,確保如王陽明所說的“知行合一”,是他們要努力去做的事情。

那對於存在缺陷的群體,科技又如何實現真正的普惠和平等呢?

2016年6月,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WWPC),一群普通人以視頻短片形式分享了他們學習編程的最初動力。作為一種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手段,編程使他們終生受益。

那次會上,蘋果新推出了一款名為Swift Playgrounds的應用,幫助初學者輕鬆學習Swift語言。而直接促成該應用落地的是一位22歲的盲人女孩喬恩·卡斯特(Jordyn Castor)。

Castor是一個早產兒,雖保住了生命卻再無法看到外面的世界。後來,她在父母與老師的鼓勵下開始接觸計算機並學習編程。21歲時,還是密歇根州立大學學生的Castor,以實習生身份進入蘋果公司,專注於VoiceOver(旁白)可訪問性功能的體驗和開發。

2009年,iPhone第一次添加了無障礙語音輔助功能VoiceOver,一種系統內置的讀屏軟體,既能大聲朗讀文字,也能描述其中內容,給視障者提供了極大便利。其實,賈伯斯本人就是一個讀寫困難患者,這似乎也為蘋果當年的用戶體驗找到了某種詮釋。

也是在這一年,騰訊開始通過互聯網技術推動產品針對特殊用戶群體的可訪問性。到2013年11月11日,由深圳市信息無障礙研究會及騰訊倡導,聯合阿里、百度、微軟(中國)共同發起成立了“中國信息無障礙產品聯盟”。

截至目前,手機QQ實現2425個無障礙特性,QQ及QQ空間相關功能單2018年使用量超過1.6億次。另外,QQ空間還啟動了“無障礙AI技術”對外開放項目,幫助更多企業、開發者自由接入使用。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全球範圍內有超過2億8千萬視障群體,而在中國有1700多萬,其中23.5%為30歲以下的青年人。

“也許你們會覺得這不是什麽了不起的功能,但對我而言,這意味著一切。”騰訊產品團隊曾收到一封很短的信件。劉勝義說,那是那位女士有生以來第一次上網連接到數字世界,“當我讀到‘一切’這個詞時,我才真正理解了數字技術對世界意味著什麽,理解了它對人類中每一個獨特個體的意義”。

在接受36氪採訪時,信息無障礙產品聯盟秘書長梁振宇講,互聯網是視障者融入主流社會的關鍵渠道……沒有考慮信息無障礙的互聯網是一個殘疾的互聯網;沒有殘疾的人,只有殘疾的科技。

2018年全球無障礙宣傳日上,蘋果重申其產品設計理念:不為多數人,不為少數人,是為每一個人。而這也成為騰訊“科技向善”的基礎關懷和高遠旨趣:一個都不能少。站在人類命運的十字路口,“向善”即是選擇,它要激發從個體到社區再到社會等全方位發展。

那些存在缺陷的人既不希望有異樣的目光,也不希望得到特殊的關照。真正的信息無障礙是讓他們感到自己與周圍人別無兩樣,是公平和平等,是一切皆有可能。

恰如Castor所說,“失明或許不可避免會成為你人生和性格的一部分,但它永遠無法定義你,也不能決定你想要成為什麽樣的人。”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而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好在,科技的世界,天還是亮的。

*頭圖購自視覺中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