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堅定文化自信 凝聚磅礴之力


——專家學者學習研討習近平總書記考察甘肅、內蒙古重要講話精神


8月19日至22日,習近平總書記沿河西走廊考察調研。1000多公里行程中,訪敦煌、登長城、瞻仰烈士公墓、考察文化工作,總書記一路前行、一路囑托,中華文明始終是鮮明的主題詞,文化自信始終是響亮的最強音。


“不斷堅定文化自信”“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為有犧牲多壯志”……總書記對文化自信、民族精神的高度重視與深刻闡釋,深深觸動著文化界、知識界專家學者們的心。


令他們記憶猶新的是,7月中旬,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調研,同樣就文化發展作出了重要指示,給出了有力指引。


8月25日,在光明日報社組織舉行的“堅定文化自信,凝聚磅礴之力——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甘肅、內蒙古重要講話精神”座談會上,12位專家學者深入交流,大家認為:總書記重要講話蘊含著深厚文化情懷,在今天中華民族發展的特殊關鍵時期,文化自信帶給中國的,是奮進新時代的發展底氣、直面新考驗的戰略定力,是堅不可摧的精神意志、不懼壓力的必勝信念。


立足優秀傳統文化,守護“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


敦煌是習近平總書記考察甘肅的首站。在這個他“一直是嚮往的”藝術殿堂,總書記訪洞窟、看文物、聽座談,諄諄囑托,要求“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歷史遺存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範等”。這讓剛離開敦煌研究院工作崗位4個多月的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心潮澎湃。“這是總書記對傳統文化保護、研究、傳承給出的具體指導。這些價值挖掘得越充分、越全面,就越能為保護工作提供堅強支持,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文化提供堅實基礎”。


在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的記憶裡,總書記一直高度重視文物工作和文化傳承,常到文物保護部門和博物館考察並作出重要指示。“這激發了我們博物館工作者的底氣和士氣。文物是歷史文化的有力物證,保護文化遺產是增強民族自信的重要方式”。


“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總書記對傳統文化感情深厚。7月15日,他在內蒙古赤峰博物館調研時指出,要重視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一代一代接下來、傳下去”。


“作為民間文藝工作者,我倍感振奮。”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潘魯生深切感到,總書記對民族、民間文化工作的部署,凸顯了寬廣的歷史視野和濃厚的人文關懷。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蕭放表示,像內蒙古古典民族史詩《格薩(斯)爾》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民心中基礎性的文化,深厚、博大、充滿力量。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侯仰軍深有同感:“正像總書記所說,民間傳統文化可貴之處,就在於它蘊含著‘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在塑造民族精神等方面發揮著無法替代的作用。”


開放胸襟交流互鑒,“共同創造更多更優秀的人類文明成果”


當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的足跡印刻在河西走廊,2000多年前的絲路駝鈴似乎在歷史深處回響。今天,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偉大構想延續古絲綢之路精神,已為中國開放發展開拓了全新空間。


“總書記在敦煌指出,要推動敦煌文化研究服務共建‘一帶一路’,還要求我們更加積極主動學習借鑒世界一切優秀文明成果。這充分體現了中國文化的開放、包容、自信。”國家文物局原副局長劉曙光感受頗深。他表示,要響應總書記號召,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文化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調研時指出,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發展至今的文明。武漢大學哲學學院院長吳根友認為,中華文明之所以長期保持蓬勃活力,很大原因就在於中華民族能夠以開放胸懷吸收外來優秀文化。“就像長江、黃河,到了中下遊變得寬闊、浩蕩,正是不斷接納支流的結果。”


“堅持主體性是開放的前提,不會因開放而迷失自己;而開放能夠更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特色和不同文化的長處,反過來豐富和發展自己的主體性。敦煌文化如此,新時代中華文化也如此。”北京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王博指出。


文化自信強化前進定力,為實現偉大夢想凝聚磅礴力量


8月20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嘉峪關關城。他指出,長城“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標誌”。專家們感受深切:長城表征著捍衛和平、保護家園的不懈追求,代表著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訴說著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


戰爭年代,正是無數愛國志士用血肉築起了保家衛國的鋼鐵長城。在張掖市高台縣,總書記瞻仰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碑和陣亡烈士公墓,深切追緬先烈們的革命精神、奮鬥精神,“為有犧牲多壯志”的英雄氣概。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副主任梅敬忠表示,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時刻,重溫革命精神、提振奮鬥精神,是堅定文化自信的必然選擇。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應該怎樣體會文化的偉力,發揮文化自信這一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專家學者們凝重叩問。


“有文化自信,才有文化認同。今天,尤為重要的是增強民族凝聚力,不斷鞏固各族人民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答案鮮明浮現。對此,單霽翔尤為重視對青年文化認同的培養。“讓青年更多地了解歷史,感受我們的歷史文化遺產,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


“文化不只是文章典籍。真正活著的文化傳統都在當代中國人身上。我們的精氣神,就是我們最厚重的文化味。”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李德順指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何星亮認為:“沒有精神血脈的民族不可能生存壯大。只有不斷堅定文化自信,才可能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增強文化自信,增強信心,更好地融入世界,是當代文藝家的光榮使命。”南京藝術學院二級教授居其宏表示。


有文化自信,才有戰略定力,才有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底氣與勇氣。光明日報總編輯張政表示:“今天,站在改革開放再出發的新長征起點上,我們距離目標越來越近,需要付出的努力也越來越艱巨、艱苦。唯有堅定文化自信、弘揚民族精神,才能匯聚起開山拓路、實現夢想的磅礴力量。”


(本報記者 張勝 李韻 王斯敏)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