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由時間檢驗出來的類風濕傳統療法——葯棒療法

葯棒療法是用特製的木棒蘸上配好的藥液,在人體適當的穴位上進行叩擊,使拘急之經脈柔潤、閉阻之經脈通暢,從而起到治療作用的一種療法。民間也有「神棒」、「魔棍」、「打棒子」、「敲膀子」等稱謂。學者們依治療部位不同,使用不同形狀之木棒並蘸藥液用不同手法叩擊,創立並發展了有較好療效的「葯棒療法」。

操作方法:

1、藥液配製

川烏、草烏、三七、細辛、乳香、沒藥適量,共研粗末後用紗布袋裝之,用市售白酒密封浸泡,7天后取濾液使用。

2、葯棒製作

以梨木或棗木為原料,根據叩擊部位不同,製成長22~50cm不同形狀及大小的木棒,表面磨光滑。

3、叩擊方法

術者右手持棒,握棒以拇指和示指第2關節及中指第3關節橫紋處適握為宜。棒尾緊貼勞宮穴後用右手的腕力對準穴位進行叩擊,不同的部位應當使用不同叩擊方法。

(1)點叩:叩擊時與皮膚面接觸小會使患者自感有針刺樣的放射感和灼熱感,慢慢叩擊部位出現潮紅繼後呈血疹樣斑塊。當斑塊向周圍擴大時叩擊面也隨之擴大。點叩適於合谷、太淵及肩部、膝部以下穴位

(2)平叩:此法一般用於關節的正位和脊柱的正位。將木棒做成錐體形,叩擊時腕部向上翹尾呈400~45°角,用腕力進行叩擊。叩擊時木棒與皮膚接觸面要大,患者明顯感到疼痛感和針扎感。

(3)橫叩:持棒手法同平叩,腕部向左旋,手心向右下方,與叩點相反。橫叩一般用於關節的內外側。叩擊時患者自感疼痛並伴有對側振動感。

(4)混合叩:多用於全身性關節疼痛和腫脹,三種叩法混合應用

4、叩擊穴位

(1)選穴的原則:以痛為腧、由點及面;局部取穴和遠道取穴相結合;經筋結聚處取穴。

(2)常用穴位:肩部取肩髑、肩髏、巨骨、秉風、臂脯、肩貞;肘部取曲池、肘謬、天井、手三裡、少海、支正;腕部取腕骨、陽溪、陽池、神門、養老、太淵、外關;膝部取犢鼻、陽陵泉、膝眼、鶴頂、照海、陰谷、委陽、臏中、臏緣;踝部取丘墟、解溪、崑崙、跟平。痛甚者加腎俞、曲池、足三裡、阿是穴;發熱加豐隆、大椎等。

5、叩擊手法

根據虛實採用不同的手法。實證患者身體強壯、關節痛甚、局部紅腫灼熱、關節活動不便、口渴、汗多、尿黃赤、舌紅、苔黃膩或黃燥,予以重叩、快叩,叩擊頻率一般在每分鐘200次左右。虛證患者身體瘦弱病久不愈、面色不華、關節無紅腫、自汗、舌淡、苔薄白,宜輕叩慢叩,叩擊頻率一般為每分鐘90次左右

6、禁忌

證胸部靠近心臟處、頭面部、開放性損傷、骨折尚未癒合等均禁用。年邁體弱病重、空腹疲勞酒後、過度緊張者慎用。

如果你有更多的問題想了解,歡迎加入微信號(lfsluntan)與我們交流哦!

文章來源:類風濕120論壇(www.leifengshi120.com)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