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弄潮兒:90年代深圳露天劇場 是上萬外來打工者的娛樂中心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騰訊圖片《鵝眼》欄目推出“人人都是弄潮兒”系列圖片策劃,講述經典老照片背後的故事,撫今追昔,一張張生動影像見證40年改革開放給人們生活和思維觀念帶來的巨大變化。

攝影:張新民

深圳四海曾經有個露天劇場,在1990年代,那可是個風水寶地。想想,場內總共600來個座位,周邊卻有60多棟集體宿舍,上萬打工者吃過晚飯去哪兒消遣?那個年代,手機還是奢侈品,業餘時間打工仔們三三兩兩壓馬路吹涼風,或者圍住路邊小賣店門口那台小口徑電視機,怎麽也不夠消解勞累一整天的疲乏,要想找找樂子宣泄宣泄滿肚子的鬱悶,海上世界倒是有歌廳舞廳夜總會,可兜裡有那閑錢嗎?好在,四海還有個露天劇場,周二周五放免費的露天電影,時不時還有工業區的一些公司在這裡搞搞文藝演出,節假日,那必定是要鶯歌燕舞了。

每到下班時間或是節假日,那劇場台上台下,場內場外,到處都是熟臉面兒。自然而然,露天劇場就一度成為了四海的文化中心,差不多,也成了老鄉聚會朋友見面的交際中心。

露天劇場四周都是宿舍樓,看電影看節目,周邊斜對舞台那幾棟樓上的住客,可真是近水樓台先得月了,不用下樓,端個板凳坐在樓道上就OK,安逸得很。別樓的樓主兒,要想看的爽心,必須得提早進場佔位子。畢竟,劇場容量有限,進不了場子的看客怎辦?別急,圍欄的水泥柱子有縫隙,場內爆滿的時候,進不來的人就扳住水泥柱,透過縫隙觀看。

正對舞台的是放電影機器的閣樓,有三個長條孔,放映機的燈光就從那裡射出來。舞台也比較簡陋,上台演出的,大多是本地公司員工,在自己家裡演戲,圖個喜氣,舒暢。演出品質要對得起父老鄉親,排練就得認真。

2000年以後,深圳開始騰籠換鳥,勞動密集型企業逐步遷到關外,或者珠三角其他地方,製造業老闆走了,打工者也走得差不多了,四海小區由原先的集體宿舍區變成了出租屋區。電視很快就變得很賤,院線電影、手機終端鋪天蓋地而來,大眾娛樂告別集體化,個人交際轉向網絡,轉向餐桌,集體狂歡的時代結束了。

露天劇場伴隨一代人走過了那個時代,2010年以後,終於走到了盡頭,連一場告別演出也沒有舉行。

作者簡介:

張新民,1952年生於四川德陽,1988年移居深圳。1990年起任《蛇口消息報》攝影記者,編輯,視覺總監。2007年任廣東省攝影家協會新聞紀實委員會主任。曾獲1992年度《人民攝影報》杯全國新聞攝影比賽大獎、第7屆尼康攝影比賽特等獎、第17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銅牌獎、第三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廣東省魯迅文學獎、深圳市大鵬文藝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