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農業大數據怎麽玩?中國民企在行動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報 記者 張恆 科技正在以大數據的形式向農業領域滲透,行業整合成為中國農業生產方式變革的重要力量。決策者多次提出的“讓農民成為令人羨慕職業”願景,在科技的武裝下正在接近實現。

在農業4.0時代前夜,中國農業生產的三要素已經悄然改變。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形象已被拋棄,科技的力量已使農村勞動力成為“網絡新農人”。他們手中的農業大數據平台新工具,已經可以隨時監測到土壤、氣象、農作物等數據;而越來越多的土地流轉,也賦予他們更大的規模效益。

中國農科院農發所研究員胡定寰曾向經濟觀察報記者描述了他對中國未來農業生產方式的構想。他認為未來中國的農業生產者應該是有技術的新農民,甚至是大學畢業生來經營適度規模的家庭農場。

市場主體已經開始意識到這一點。相對於國外,中國農業公司很多,但是依靠科技手段提供大數據的龍頭農業公司卻很少。這也是掣肘互聯網科技和傳統農業相結合的因素。曾是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數據科學家的張弓試圖改變這一現狀,2015年他離開矽谷,帶回了科學技術和大數據解決方案,也帶回了在太空、天氣和農業領域十分活躍的多位中國科學家。

張弓現在的身份是北京佳格天地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在美國,他從事衛星和天氣大數據在農業和生態領域的應用,參與了美國農業部和美國森林局以及商業機構的重要項目,多項技術創新成果被應用於NASA地球資訊共享系統。

張弓接受經濟觀察報採訪時說,隨著中國人口結構的變化以及農業的快速發展,農業正在發生深刻的變革,時下農業大數據的發展正當其時。

如果說留給大眾印象深刻的是50年代大批留美科學家回國,21世紀的海外人才回國潮正在影響著中國經濟結構變革。張弓就是這輪“現象級”中國留學人才回流中的一員。

佳格開始對接中國的農業公司,為農業生產提供技術領先的農業大數據平台。作為中國為數不多的農業大數據公司之一,佳格已經獲得A輪融資6000萬元,其最近的動態是,順利與現代農業領先企業東方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定。

民企發力

當人們談論大數據時,或許首先想到的並不是農業。作為高風險行業,農業生產面臨氣象、種植等太多不確定性。而作為最古老的生產形態,農業生產更是遠落後於現代工業、服務業的社會產值。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科技被用到農業領域,農業生產的高附加值已經逐漸顯露。

城鎮化、農村勞動力外流,已經讓傳統意義上農民已經開始主動或被動離開土地。根據此前農業部統計,截至2016年底,二輪承包地經營權流轉面積達到4.7億畝,佔比約35.1%,現在2.3億農戶中有7000萬農戶已經不再直接經營其承包的全部或部分土地。

規模化和規範化的農業生產需要更多的技術支撐,大數據農業公司越來越有市場,走在前列的中國民營企業已經嗅到了這一商機。佳格此時開始登上時代的舞台。張弓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佳格的核心服務是通過提供作物大數據、天氣預測以及病蟲害預警服務,實現中國農業從傳統“看天吃飯”的經驗模式到“知天而作”的現代數據農業模式的轉變。

農業大數據公司是服務農業公司的公司。張弓介紹:“具體來說,佳格可以為農業企業解決的痛點包括以天氣、遙感和地面數據為基礎的農業資訊系統,比如給用戶提供作物長勢監測,結合地塊級天氣服務和病蟲害預警、智能化灌溉植保,有效提升農作物的種植效率和精細化管理水準;另一類是農產品的評估需求,包括農業種植,農產品貿易和金融體系服務。”

這一次,佳格選中了以現代農業產業為主營業務的上市公司——東方集團,後者旗下的子公司東方糧倉已建立了從育種到餐桌的全產業鏈經營管理商業模式。2009年成立的東方糧倉先後在黑龍江省五常、方正、肇源這3個糧食主產區投資興建了3個年綜合加工能力為30萬噸的現代化稻穀精深加工園區,並在五常核心產區流轉13000畝優質水稻田。其與五常市政府合作建設的五常市農業高科技示範園區,已成為國內一流的現代農業示範園區。

與歐洲、美國大農業相比,中國人均耕地少、土地分散,這對農業數據收集造成很大困難。此外中國農業還存在大數據人才匱乏、大數據共享度低等困擾。農業部資訊中心主任王小兵建議,中國應該加快構建數據資源體系,解決農業數據匱乏問題。

東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孫明濤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中國農業還缺乏一些大數據,農產品的市場行情每時每刻都在變化,在價格變化中吃虧的可能更多的是種地的人,他們從種植到收獲,包括最後相關的消費數據都是極其缺乏的,所以需要一種方式能夠快速收集和分析這些數據。”

孫明濤認為,不管是通過天氣、氣候數據,還是其他衛星得到的播種面積等相關數據,是能夠有效解決生產這端數據供給的。

事實上,即使正在走向規模化經營,中國農業生產一定程度上也面臨著“靠天吃飯”的困局。甚至在中國農業保險賠付率不高的現狀下,一旦遇到暴雪、強降水等天災,尤其是設施農業經營者很容易難以收回成本,更不用談當年盈利了。根據經濟觀察報記者採訪,2017年底安徽省雪災時,一家投資上千萬的合作社受災嚴重,而按照當地保險公司規定,僅依據其對合作社核定損失額的40%進行賠付。

從防範風險、降低損失的角度來講,大數據公司的出現解決了這兩點的矛盾。張弓的獨特經歷也使得公司能夠利用中、美、歐等數十顆衛星和無人機實時采集地面和天氣數據,整合土壤、地塊、作物、農資等全方位資訊。

張弓介紹,這些資訊通過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影像解析和數據分析算法,為現代農業產業提供全產業鏈數據支持和管理服務,提高農業管理的科技化水準和精細化管理能力。此外,佳格已經可以做到進行產值預判,從金融和貿易的角度,服務場內場外期貨公司、貿易公司。

農業4.0前夜

毫無疑問,中國農業生產正處於巨大變革之中。正如資訊化和工業化的融合帶來了工業4.0時代,這片土地上的互聯網數據和傳統農業生產碰撞,正將中國的農業帶向4.0時代。農業4.0從2015年開始備受關注,這一年11月,《農村深化改革實施方案》公布,明確提出到2020年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更加健全的目標。

農業部課題組曾對六省1072農戶數據進行調研分析,結果表明,資訊化對農戶農業經營收入有重要影響。查詢農業資訊的農戶比不查詢資訊的農戶家庭農業經營收入要提高45.8%;使用過農業資訊技術的農戶比未使用的農戶收入高14.3%。

這些數據僅僅是針對分散農戶做的資訊技術調查。對於規模化生產者運用大數據科技手段後增收額的變化,官方尚沒有相關的數據,但這一改變生產方式的手段,對於農業增收的影響可想而知。

政府層面推動的現代農業4.0項目的代表是北京市大興區的500畝蕃茄,其中一個重要溫室大棚根據需要自動調整光線,蕃茄需要快速生長時光線是直射的,而需要慢慢生長時則調整到斜射的角度。由於物聯網技術的運用,這些蕃茄的生長可以實現全程可追溯。

專業的農業公司所面對的生產規模遠非500畝。僅僅東方集團的子公司東方糧倉在黑龍江省五常市就有13000畝優質水稻田。

孫明濤告訴經濟觀察報:“與佳格合作,就是要把科技引入農業,提高農業產量,降本增效,提升產業化水準;同時,雙方共同探索出一套成功的模式,激發行業內更多創新力,共同促進農業產業更新。”

雖然與自帶話題的BAT等傳統互聯網公司相比,大數據公司顯得有些低調,但卻在悄無聲息中消融行業邊界。佳格就是這樣,作為一家通過衛星和天氣大數據服務於農業、環境、金融等行業的大數據應用公司,佳格已經開始將前沿互聯網大數據融入到傳統農業中來。從技術本身來看,這家公司也是中國第一家將目標智能識別技術和機器學習技術應用於高分辨率遙感影像領域、並率先實現商業化應用的公司。

對於未來的發展,張弓告訴經濟觀察報,佳格首先是從農業相關領域切入,做好農業種植板塊,得到種植經驗積累之後再逐漸向上下遊推進。佳格不僅是農業大數據,更是以太空數據為核心。佳格在基礎技術平台上最主要的應用除了農業,還有金融、生態環保,並以這幾個應用為核心逐步拓展其他相關行業。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