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華為靠什麽翻盤?

說起華為,你最關心的問題是什麽呢?之前我在DannyData關注者裡做過一個調查DannyQ&A,不到12小時收到了幾千人的反饋,這是大家最關心華為的三個問題。請你現在用彈幕數字告訴我,你最關心第幾個問題呢?

我將在本集視頻結尾給出所有投票結果,以及最火問題的:

1、華為的官方回答;

2、精選“同路人”觀眾回答;

3、我的回答。

PK一下誰的回答最靠譜,請大家評判。

自古華為多磨難,但華為自稱“不死鳥”。

任正非:我們是打不死的鳥。

早在2003年華為就頂住了思科的知識產權訴訟案,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中國手機界F4從“中華酷聯”(中興+華為+酷派+聯想)進化到“華米OV”(華為+小米+oppo+vivo),唯獨華為是幸存者,現在還當上了老大。

但2019年5月美國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動用國家力量製裁一家企業,對“不死鳥”華為的打擊也是前所未有的,就連任正非都說:

“我們先前的想法,沒有預測到這麽嚴重,我們是做了一些準備,就像我們那架爛飛機一樣,我們隻保護心髒和油箱,沒有保護其他次要部件。”

而且照現在這個勢頭, 2020年美國對華為的製裁還會變本加厲,那今天我就來談談,華為靠什麽翻盤?

我是小丹尼,談車說科技,本集DannyData視頻論據仍然遵循我的潔癖標準:隨你反駁,所有論據都是一手信息。

01 研發

先說第一點,研發。

華為的業務主要分為四部分:運營商業務、企業業務、消費者業務和其他。

華為收入細分

大家最關注的華為手機屬於其中的消費者業務,你們可以從DannyData裡明顯看出,近幾年華為的消費者業務收入佔整體收入比例明顯增加,目前已接近一半,說明消費者業務是華為近幾年的主要增長驅動力,華為董事長梁華曾說過:

“為了跟上或者引導消費者需求,那就必須堅持在研發領域和對新技術的投入。”

熟悉我視頻的“同路人”觀眾都知道,我在之前DannyData視頻小米為什麽難衝高端?【DannyData第6集】和蘋果不創新了?【DannyData第7集】裡,分別用小米、蘋果的研發費用和華為做過比較,結論是小米的研發費用相比華為差距巨大,而蘋果的研發費用和華為處於同一量級,但蘋果的收入比華為高很多,說明了華為比蘋果更捨得研發投入。

比如華為有一項引以為傲的指標——每年將10%以上的收入投入在研發上,你可以從DannyData看出,華為從2008年開始披露自己的研發費用,從2011年之後就一直保持在10%以上,近年來甚至在14%以上。

Huawei 研發費用佔收入比

而小米是3.8%左右:

蘋果在2019年才第一次超過6%:

單看這一指標,華為相比小米和蘋果確實是更捨得投入研發,但華為相比通信行業另一領軍人物高通,還是相形見絀,高通的研發費用佔收入比超過20%,這個等我講高通時再詳細聊,你們感興趣嗎?先挖個坑。

華為極其重視研發,在中國科技大佬圈子裡也是有共識的,比如聯想的柳傳志就曾說過:

“在中國IT界,華為和聯想是兩家完全不同的企業。華為崇尚技術立足,就像一直在爬喜馬拉雅山的北坡,陡峭險峻;聯想是從平緩的南坡向上,緩和迂回,走的是貿工技的通路,最後也能爬上山頂。兩家登頂的路徑不同,但異曲同工。”

關於柳傳志這段話我多說兩句啊,雖然我很尊重柳大爺,他說的話我基本讚同,但唯有最後一句柳大爺說華為聯想“異曲同工”就有些扯淡了,目前聯想相比於華為在各個方面差距巨大,長期來看在科技領域像聯想這樣做貿易的,肯定乾不過像華為這樣做技術的。這個話題等我以後講聯想的時候再詳細聊吧,哎媽又挖個坑。

當然研發不僅僅是靠砸錢,還需要實實在在的成果,比如獲得專利。早在2010年,華為在國內外獲得的專利數接近2萬,到了2018年底專利數已達87805項,其中有11152項核心專利是在美國授權的。華為的核心專利中就包括了5G專利,佔全球5G專利總數的15%左右,位於全球第一。華為深耕5G領域13年了,在國內4G網絡還沒有普及的時候就已經著手開始投入到5G研發中了。5G的最大作用是什麽,我在下一點“入口爭奪”詳細講。

華為之所以能獲得如此多專利,當然絕對不只是靠砸錢,更重要的是錢砸到正確位置上,說白了就是不要隻搞一些炫酷的面子工程,更是要砸到任正非所說的基礎科學研究上。

任正非在以前的採訪中多次提到基礎科學的重要性。

任正非:“我能看見我們科學家的工作狀態,我只要一出國,到了任何一個研究所,每個科學家都爭著上來講他的方程。”

華為在2019年也把基礎科學研究提到了其戰略層面。

華為在2019年4月宣布成立戰略研究院,更加強調了基礎科學研究的作用。華為的戰略研究院院長徐文偉說:

“華為將從基於客戶需求的技術和工程創新的1.0時代,邁向基於願景驅動的理論突破和基礎技術發明的創新2.0時代。”

華為要彌補中國科技公司短板,從應用層面創新轉向基礎科學研究,說白了就是你不會看華為去做外賣、計程車的生意,但可以看到華為在芯片、5G等硬核科技上的研究,所以華為作為“國之重器”廣泛受到中國老幹部們的喜愛,不是沒有道理的。

02 入口爭奪

接著說第二點:入口爭奪。

大家都知道目前移動互聯網最主要入口仍然是手機,但隨著5G時代來臨,手機這個大門入口將會被拆成無數個小通道,就像當年的皇帝走的故宮午門,現在被劃分成一堆遊客安檢小通道,華為就是要爭奪各個小通道互聯網入口。

美團王興和搜狗王小川在2015年就有過對話:

王興:“看起來是一個很大的話題,但其實是在一個大的前提下面,就是手機依然是人們最重要的設備,這個我覺得維持不了幾年。”

王小川:“那怎樣,Google眼鏡?”

王興:“或者其他可穿戴設備。手機現在已經取代了PC,作為人們最重要的設備對吧,你覺得會持續多少年?”

王小川:“六年吧。”

王興:“差不多,我覺得五六年,撐死五六年。”

到了今天2020年正好過去5年了,用兩個字形容他們的判斷:妙啊。

說到華為爭奪互聯網入口,不得不提的就是華為自己的鴻蒙系統(HarmonyOS),其實要我說,之前鴻蒙系統就是暗度陳倉,無論美國是否製裁華為,鴻蒙系統早晚都會有“備胎轉正”的一天,只不過美國的製裁讓鴻蒙提前曝光轉正。

為什麽我說鴻蒙系統早晚會“備胎轉正”呢?原因很簡單,正如我之前所說的:5G時代,互聯網入口將會把手機大門拆散為各類IoT小設備通道入口,大家都知道手機系統是Google的安卓和蘋果的iOS兩家獨大,但安卓和iOS是有“原罪”的,他們天然就是為手機而設計的,手機系統非常複雜,說白了就是代碼行數非常多,對於未來眾多的IoT小設備是不適用的,就像你不會把核彈頭安裝到紅衣大炮上。

華為的鴻蒙系統分布式設計,就是為了解決5G時代IoT跨設備連接的問題。當然谷歌也絕對不會坐以待斃,谷歌自己也知道安卓系統在5G時代連接眾多IoT設備的缺陷,所以才會研發Fuchsia系統,這個等我講谷歌時再詳細聊,又給自己挖了第3個坑。

關於IoT我多說兩句啊。其實我發現很多大眾對於未來IoT還是存在懷疑,他們會覺得:“我們需要那麽多設備連接網絡嗎?我家空氣淨化器、熱水壺、電飯煲啥的沒聯網,不是照樣用的好好的嗎?”,你說的對,現在確實有很多IoT設備聯網是偽需求,但絕對不能低估未來5G時代IoT的作用,主要有三點:

第一點:春江水暖鴨先知,而“5G冷暖to B先知”。

說白了就是公司會比普通消費者優先感受到5G時代IoT的好處,比如物流在貨車、機器人、無人機上裝上各種傳感器,可以顯著提高整體效率和安全性;再比如我之前視頻說拚多多和美團未來的正面硬鋼絕對不會少的,其實就是說他們都會在供應鏈上深耕,誰的效率高誰就能獲得明顯優勢,而效率提升的重要手段就是靠5G時代的IoT。

說完了to B先知,消費者可能感受不會很明顯,那就說第二點,消費者的“超級設備”。

第二點,消費者的“超級設備”。

分布式設計的好處就是可以讓你集中享受到各種設備的優勢,你可以想象成擁有了一個“超級設備”,這件“超級設備”擁有車機的大屏、無人機靈活性、手環檢測心跳、電腦的辦公能力、手機運算能力和攝影頭、智能眼鏡方便佩戴等優勢。

說白了就是“超級設備”讓你隨時調用起各種設備的最優勢地方,“超級設備”就像一個由5G支撐的變形金剛。之前日本拍攝過一個關於未來5G生活的宣傳片,推薦大家去看看。

第三點,各種設備的交叉驗證,可以有更多使用場景,而且更安全。

比如你在開車的時候,除了車本身幫你自動駕駛,還可以通過手環檢測駕駛員心跳等身體狀況、再結合車機面部識別、甚至還能協同公共設施如測速儀、信號燈等等,多種設備的交叉驗證更加安全,完全自動駕駛會更早到來。

雖然現在也有各種科技公司的“全家桶”,比如蘋果、小米和華為全家桶,但目前各種全家桶設備的協同仍然處於非常初步的階段,局限在個人設備和地理位置,

比如全家桶使用最多的場景仍然是在同一個WiFi信號中,未來你的各種IoT設備會更多走出家門,和周圍人或公共設施產生更大的全家桶,背後的關鍵點仍然是5G。5G高速度、泛在網、低功耗、低時延的四大特點,比如典型的應用就是自動駕駛,毫秒之間的差別甚至可以挽救生命。

所以說面向未來的軟體開發者考慮的絕不應該只是手機應用場景,而是要全場景,比如去年華為還展示了CyberVerse地圖,都是在為未來的智能設備做好鋪墊。你們放心,華為未來一定會推出結合CyberVerse的智能眼鏡。

我說的智能眼鏡,是結合AR功能類似Google Glass那種智能眼鏡,不是之前華為聯合時尚品牌GentleMonster推出的那種帶“智能耳機”功能的墨鏡。

所以我說,手機的入口大門正在關閉,一個個IoT排隊檢票口逐漸打開,未來無限可期。

現在的互聯網公司,都在跑馬圈地搶佔下一代互聯網入口,典型的就是各種IoT設備,比如之前我說小米在IoT設備數量上處於絕對領先地位,哪怕小米產品不賺錢也要把你先拉近自己的全家桶裡。

小米在IoT設備數量上領先華為,這絕對是個優勢,因為設備數量多可以收集更多數據,進行更快的升級迭代。

但換一個角度來說,小米IoT設備數量上領先華為,就能得出結論:小米一定能戰勝華為,贏得下一代互聯網入口的競爭嗎?

答案是:不能,你的對手可能通過兩種方式擊敗你——降維打擊和換維打擊。

先說降維打擊。打個比方,小米在IoT入口數量上領先華為,就像小米在百米跑道上起步領先華為,但商業競爭從來就不是一場百米賽跑那麽簡單,說白了就是大家不是都按照規定動作去賽跑,當你還在琢磨如何通過訓練自己核心力量提升一兩秒的成績時,你的對手可能已經開上了百公里加速3秒的電動車從你身旁呼嘯而過,換個更牛比的套路戰勝你,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降維打擊。

更有甚者,跟你比的不是誰在百米賽道上跑的快,而是跟你比誰的跑步姿勢優美,也就是我說的第二點:換維攻擊,通過品牌影響力而不是通過跑分贏得競爭。

品牌影響力包括了 “Wow Awsome!這是我獨享的moment”精致設計感、大牌聯名合作的奢侈感,甚至還包括了愛國情懷等等,說白了就是不以跑分論英雄,其實有點兒像飯圈所說:“雖然我的idol演技差,但你造他有多努力嗎?”跟你不比跑分,比情懷。

其實降維打擊和換維打擊,可以用叔本華的名言來解釋:有才華的人,能擊中別人無法擊中的目標(降維打擊);天才,能擊中別人連看都看不到的目標。(換維打擊)

相比小米,華為在下一代互聯網入口爭奪戰上,同時具有降維打擊和換維打擊的優勢,這點雷軍肯定是知道的,所以小米才會不斷拓展品類疆界、衝擊高端,還是我那句話:如果隻把手機當成供應商整合產品,就too young too simple了。

03 人才+文化

接著說第三點:人才+文化。

華為如何吸引到人才呢?首先靠合理的激勵機制。

在華為的近19萬員工中,有近10萬名持股員工,超過了一半,任正非自己持股華為才1%點多,而且華為持股員工還具有決策權,選出115名持股員工代表,再進一步選舉產生董事長和董事

而且華為對研發人才極其重視,有8萬多來自全球各地的是研發人員每年和大學的合作經費會超過三億美金。

華為作為全球化做的最好的中國民營企業,是非常願意花重金網羅全世界人才的。

任正非:“我們可以在世界各國網羅最優秀人才,比如我們英國建芯片工廠,我們從德國招博士過去,因為德國博士動手能力很強,我們可以在新西伯利亞大學裡面把世界計算機競賽的冠軍,用五六倍的工資招進來。”

當然也包括美國人才。首先我想說明一點,美國政府對華為的製裁,一定不會讓華為停止招募美國人才的腳步,因為美國政府的決策不能代表全部美國人的意見。

政治家對外樹敵往往是轉移內部矛盾的重要手段,玩的都是權力的遊戲。事實上,很多美國精英人才是反對美國製裁華為的,而且美國製裁華為,說大了是對整個科技界的損失,說小了也是對我們這樣普通消費者的損失:

MKBHD:“作為一個真正喜歡科技的人,這些消息是可怕的,因為少了一家公司就意味著競爭減少了,這些公司努力工作和創造偉大事物的動力就減弱了。即使你不是華為的粉絲,或者你不喜歡他們的產品,我們也必須承認,華為的存在對消費者有好處,對我們也有好處。”

所以,華為會繼續網羅包括美國在內的全世界人才,因為我們不得不承認全世界的頂尖科技人才,目前仍然在美國居多。

當然,華為不只是網羅人才,更重要的是培養人才。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華為就是中國商業圈的黃埔軍校,目前華為有近19萬的員工,在華為工作過的人就更多了,市面上打著華為旗號的谘詢公司數不勝數,雖然這些谘詢公司的創始人大多數只是在華為工作過兩年,靠譜的不多。

但不得不說,華為的文化對中國商業圈影響巨大,而且我在這裡所說的華為文化,是有商業具體實踐來支撐,包括眾所周知的《華為基本法》、集成產品開發(IPD,源自IBM)實踐等等,都被各種中國企業參考再加工利用。

華為吸引人才,除了要把該給的激勵給夠,還靠什麽呢?華為的文化,真正的人才往往看中的絕不僅僅是錢,更重要的是使命感,說白了就是大家是不是在一起乾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

比如芯片研發,芯片的價值絕不僅在於一家企業是否被他人把住命運的咽喉,其重大意義甚至可以上升到國家層面。

說起華為的文化,我相信之前肯定會有人提到華為的各種破爛事兒,比如海軍、251事件等等,就連之前作為任正非鐵杆粉絲的雷軍也不堪其擾。

雷軍:“其實我在辦小米之前,我是華為的鐵杆粉絲,我會背任正非很多篇講話。但後來華為出了個子品牌,從誕生之日,反正怎麽LOW就怎麽來。生死看淡,不服就乾!”

雷軍說的友商子品牌,你們知道說的是誰吧。

說實話,華為作為一家有近19萬員工的巨無霸企業,難免會出現類似破爛事兒,華為有問題確實需要大家監督指正。

但咱們有一說一,華為的企業文化在中國商業界絕對是頂級的,也是各種小企業爭相模仿的對象。大家都聽說過華為文化的很多象徵,比如不死鳥、破飛機、芭蕾舞鞋等等,還有華為最有名的一句話:以奮鬥者為本

說華為的文化,不得不提的就是華為精神領袖——任正非。

任正非絕對是一位讓人非常尊敬的企業家模範,我喜歡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有句名言:

“戰爭打到一塌糊塗的時候,真正的將軍的作用是什麽呢?就是要在看不清的茫茫黑暗中,用自己發出微光,帶著你的隊伍前進!”

在我看來,任正非之於華為,就是一名真正的將軍。我推薦大家去看看任正非的各種訪談,至少我看完收獲良多。

主持人:“美國壓境的時候覺得您是民族英雄,您願意接受這樣的稱號嗎?”

任正非:“不接受,狗熊。我根本就不是什麽英雄,我從來都不想當英雄。任何時候我們是在做一個商業性的東西,商品的買賣不代表政治態度,這個時代變了,怎麽買蘋果手機就是不愛國?哪能這麽看?那還開放給人幹什麽。商品就是商品,商品是個人喜好構成的,這根本沒啥任何關係。媒體炒作有時候偏激,偏激的思想容易產生民粹主義,對一個國家是沒好處的。”

做個小結,華為靠什麽翻盤呢?第一點,研發;第二點,爭奪下一代互聯網入口;第三點,人才和文化。

我的價值觀

講完了華為,又到了我最想和你們說的——我的價值觀。

我相信這集華為視頻的爭議肯定不小,就像我之前講小米時一樣。其實要我說,我們作為普通消費者,沒有必要去情緒激昂地黑哪家中國企業,更沒有必要去噴咱們國家那些優秀的企業家們,就像我既支持小米、又支持華為;我既崇敬雷軍,又崇敬任正非,我認為他們都教會了我很多。你可以說我在這方面沒原則,但我想說,你真的需要在華為和小米之中二選一嗎?站隊真的對我們普通消費者有好處嗎?

別人愛怎麽搞商業互黑是他們的事,我希望小米、華為這些中國優秀的科技企業都能發展更好。

2020年注定是多事之秋,不僅對華為來說是難關,對我們全人類都是難關,就連雷霸龍詹姆士都說:

“我們能取消2020年嗎?”

那我們靠什麽度過難關呢?

著名思想家Paul Stoltz向我們介紹過“逆商”的概念:除了情商和智商,還存在逆商。逆商指的是人們在面對挫折、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

在和平年代裡,我們常常說一個人的成功取決於它的情商和智商,但往往忽略逆商的存在。但是在多事之秋,逆商就顯得尤為重要。

我很喜歡巴頓將軍的一句話:衡量成功的標準,不在站立頂峰的高度,而在跌入底谷的反彈力。

我相信任正非也是一個逆商很高的人,可以帶領華為走出美國製裁的困局,實現翻盤。

任正非:“他們沒想到我們早就準備消滅不了,他們沒想到,他們以為架起幾門炮就嚇唬一個國家的時代還是那個時代,可能他就誤判了

因為抓起我們家一個人來就摧毀了我們的意志,這個他也誤判了。”

如何獲得逆商呢?我總結為三點,一是反思、二是勇氣、三是熱愛。

先說反思,最近大家都在說橋水公司“爆倉”比較慘,Ray Dalio也做出了回應。我在之前文章《【小丹尼】一個日本家庭的故事:痛苦+反思=成長》就引用過Ray Dalio的名言:痛苦+反思=成長,在我看來,沒有必要嘲笑別人的一時痛苦,更重要的是關注他人如何在痛苦中反思,用蘇格拉底的話來說就是:“未經審視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

再說勇氣,不僅僅“愛真的需要勇氣”,獲得逆商也需要勇氣。

有人說:“人類的讚歌,就是勇氣的讚歌。”

我文學修養比較差,想不到“讚歌”這麽華麗的詞藻,我隻認為當你擁有勇氣時,困難險阻是你人生旅途中的伴曲。就像國外有句名言:艱難和障礙不會阻擋道路,它本身就是必經之路。

最後說熱愛,沒有人會說賈伯斯的情商很高,但會說賈伯斯逆商很高。他經歷過被踢出自己創立的蘋果公司,又實現英雄歸來,靠的是什麽呢?賈伯斯在Stanford的演講給了我們答案:

“我被拋棄了,但我仍然熱愛。”

科技大佬們在做改變世界、對人類50年甚至更長時間有影響的事時,都是充滿了熱愛,也是為了實現“大我”。相比於實現“大我”的熱愛,“小我”面對的那些困難都不是事兒。說白了就是心大了,事兒自然就小了;格局大了,“不堪一擊”的小心髒也就變得無比堅韌了。

最後,我想以賈伯斯的演講作為結尾:

“最重要的是,要有勇氣跟隨自己的內心和直覺。你會知道你真正想要成為什麽,其他都是次要的。”

大家最關心華為的問題是什麽呢?揭曉一下DannyQ&A的統計結果,你可以看出最火的問題是:鴻蒙系統會替代安卓嗎?有818位“同路人”觀眾投了票。

這個問題我們來個PK,請看:1、華為官方回答;2、“同路人”觀眾回答;3、小丹尼回答。

1. 華為官方回答

2.“同路人”觀眾回答

3.小丹尼回答

請你評判:你認為誰的回答最靠譜呢?請留言或彈幕告訴我。

DannyQ&A調查問卷還會持續收集,你最關心華為的問題是什麽呢?歡迎大家來參與。還有很多“同路人”靠譜回答,我會放在之後發布的DannyData工具裡。

我還會把大家的投票結果和靠譜回答,直接反饋給華為官方,如果大家反饋足夠多,我會專門製作視頻來進一步解讀。

我是小丹尼,談車說科技。如果你認為本集視頻對你有幫助,請幫我點讚收藏轉發關注,讓更多人看到我這個視頻。在下集DannyData視頻裡,我會講B站,你想聽我講點什麽呢?請給我留言。

Techs Never Die,回見

往期回顧

中文版本

【DannyData第1集】特斯拉上海工廠,有什麽影響?

【DannyData第2集】王興的深度思考,對美團的成功有什麽影響?

【DannyData第3集】拚多多只是一家電商公司嗎?

【DannyData第4集】瑞幸真是割美國韭菜,補貼中國人喝咖啡嗎?

【DannyData第5集】蔚來還能活多久?

【DannyData第6集】小米為什麽難衝高端?

【DannyData第7集】蘋果不創新了?

【DannyData第8集】比亞迪比特斯拉差哪了?

EN Version

【DannyData 01】What is the impact of Tesla Shanghai Gigafactory?

【DannyData 02】Wang Xing's deep thinking and Meituan's success?

【DannyData 03】Is PDD just an e-commerce company?

【DannyData 04】Luckin takes advantage of American investors?

【DannyData 05】How long will NIO survive?

【DannyData 06】Why is Xiaomi hard to enter the high-end market?

【Dannydata 07】Is Apple still innovative?

【DannyData 08】Why does BYD differ from Tesla?

聊完特斯拉美團拚多多瑞幸蔚來,我們收獲了什麽?

【DannyData1-5集小結】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