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王羲之《蘭亭集序》塗抹好幾處,後人臨摹時為什麽不改正?

王羲之是中國古文化的集大成者,詩文書法齊駕,草隸楷行並驅,汪洋恣肆的筆端,擁有“對此可以酣高樓”的氣魄與浪漫。他的代表作《蘭亭集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利導皆是遒勁健美,筆勢蘊含千變萬化,無疑是中國古代文學及書法的典範與瑰寶。

《蘭亭集序》的最精妙之處就是同字不同形,文中共出現過17個“之”字,卻無一是相同的寫法,多姿多彩,各盡其妙。除了這一特徵之外,它還有一個很明顯的“缺點”,即紙卷之上存在多處塗抹和修改。不過這一點情有可原,畢竟當時王羲之是屬於酒後即興創作,肚中醉意帶著胸中雅興翻湧上來,筆尖飛馳而下此精品,難免會出現錯誤。

等王羲之酒後醒來,打算修改這些不足之處時,卻發現沒了感覺,怎麽寫也不如即興的好,所以最終沒有改正。可是令人不解的是,為什麽後來的書法家在臨摹《蘭亭集序》的時候,都把這些塗塗抹抹原原本本謄了一遍,卻不為王羲之改掉呢?

起筆的“歲在癸醜”就出現了偏差,“醜”字下掩蓋了美,好像是一個“艸”;“因寄所托”中的“因”原先的字是“外”;“亦猶今之視昔,悲夫”,逗號處原本有兩字,但被塗抹得已經認不出了;“亦將有感於斯文”,最後一字本寫的是“作”,被改為“文”。另外還有幾處相似的塗改。

其實保留這些修改,可以讓讀者更好地感受王羲之當時創作的現場感,身臨其境,如同看著他逐字逐句寫下詩文。再者,《蘭亭集序》不僅是書法大成,也是優秀的文學作品,通過這些錯字,讀者可以把握王羲之寫作的感情變化,了解其文采構思的過程,讓我們離王羲之更近了一步。

《蘭亭集序》的現存本藏於故宮博物館內,但不是王羲之的原作,而是唐朝畫師馮承素的臨摹本,馮作盡得原跡之神韻、筆法和墨氣,與原跡最為相像,故此被認為是最好的一版臨摹。又因為上有唐中宗“神龍”年號的落款,因此被稱為“神龍本”。

據說原件被李世民帶入了昭陵,如今的考古技術不具備打開昭陵的條件,所以王羲之的神品我們只能隔土相望,明明知道它就在那裡,卻不能一睹千秋。所幸馮承素給了我們最無限的接近。

馮承素最大限度地還原了王羲之原跡,不僅完美拷貝了其神韻,也將其醉酒的狀態複製了過來。所以不僅是馮承素,其他的臨摹本皆是如此,無不將王羲之的筆誤如數奉還在了紙上。小解如果再問,是抹去瑕疵的好,還是原封不動的好?很顯然,歷史選擇了正確的答案:有缺憾才會更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