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劍橋承認中國高考成績”,是怎麽被一些國人誤讀的?

文 | 張豐

我有一位校友,這兩天在朋友圈感慨一番:如果當初自己高考的時候,劍橋大學能承認中國的高考成績就好了,因為那一年,他的分數很明顯就在“全省0.1%”內。

他所說的“劍橋招生新政”,多家媒體都報導了。知名公號“知識分子”還刊發了一篇文章,講了劍橋大學校長杜思齊(英文名Stephen Toope)的看法。

3月24日,杜校長在北大演講時,對“是否與中國大學爭奪優質生源”這個問題做了回應,稱“高考成績不是劍橋大學入學申請中唯一的參考指標,在劍橋的入學申請系統中,還有很多其他的指標。”“我們之所以要接受高考的結果,是因為我們希望用盡可能多的信息來衡量劍橋大學的申請者。”

一、舊聞熱炒:被虛構的“新政”

估計杜校長被問這個問題時也是一頭霧水,因為並沒有什麽“新政”出來——所謂“劍橋大學承認中國高考成績”,雖是事實,卻是幾年前的“老政策”;劍橋沒有因為該政策就擴大在中國的招生規模,也沒有改變“招生辦法”。所以作為校長,他也只能這麽尷尬而空洞地回應一下。

高考成績雖是劍橋錄取中國學生的參考標準之一,但是劍橋的招生要看很多指標(高考並不是重要的),不同的學院有不同的要求,還會組織自己的面試。

這個舊聞被重新熱炒,首個推手到底是哪家媒體,需要考究。看一些媒體的報導,都並不詳細,作為“新政策”卻沒有可靠的消息源,也沒有劍橋大學官網上的截圖提供,本就可疑。

很有可能,這個“猜測性的報導”,本身就和3月24日杜校長的回應有關。哈佛、劍橋等名校的校長先後訪華參加學術活動,引起家長和媒體的廣泛關注,繼而產生一種“世界名校正在和中國高校搶生源”的幻覺。

在演講的提問階段,“您如何看待搶生源”就成了一個自然的問題,而這一問題本身,似乎又反過來證明搶生源確實存在——劍橋要出新政了。

但輿論未必了解這些背景。該“舊聞”之所以被熱傳,甚至上了微博熱搜,跟輿論對它的誤解不無關係。

輿論最大的誤解,就是把“承認中國高考成績”和“在中國擴大招生”混為一談了。許多人缺乏對劍橋大學招生系統的理解,把劍橋的招生想象成中國的高考招生,以為中國高考成績可以等同於雅思。

“只要在各省排位在0.1%就可以報考”的解讀,就是這樣“落地”的。相信在很多家長那裡,這個版本甚至會演化成“只要排在0.1%,就能考上劍橋大學”。

二、考生與家長的渴望

這種“虛構”的背後,其實並不是對“搶生源”的擔憂,恰恰相反,人們是在渴望劍橋加入搶生源的隊伍——如果劍橋真的跟國內名校搶生源了,家長們估計高興還來不及。

前些年,隨著自主招生改革進行,香港幾所大學加入到內地高考的搶生源大戰。過去每個省的狀元,大多都只能在北大、清華、複旦這樣的內地名校之間選擇。如今又多了香港的幾所大學。

對那些大城市的父母來說,如何把自己的孩子推向一個更高的競爭平台,成為一個讓人焦慮的問題。

在成都,七中的學生會傳一個段子,“學習不努力,將來讀隔壁”,隔壁就是雙一流大學四川大學。在有些學生和家長眼中,學校與學校之間,也是有“段位”高下之分的。他們當然都想修煉更高的段位。

電視劇《都挺好》中的蘇明哲,本科讀的是清華,但他拚死要考史丹佛大學的研究生。因為沒能拿上全額獎學金,每年十幾萬的費用,讓那個家庭焦頭爛額,妹妹也因此放棄了學業——這樣的局面,在如今,發生的概率已經很小。

中國大城市的中等收入以上階層,賣掉一套房子,就能解決“半獎”甚至“自費”的問題,這也讓中國最優秀的青年得以在全球範圍內展開競爭。不管對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還是對整個國家在未來的發展,這種留學潮都是很好的促進作用。

可以理解,在這樣廣泛的需求中,劍橋大學“承認中國高考成績”,會成為一條多麽有爆炸性的新聞。如果再曝出耶魯、哈佛也“承認中國高考成績”的消息,估計有些家長更嗨了。

所以,“新政”是誤傳的,心情是真切的。在以往很多家長心中,上清華、北大,是孩子借由高考去高校深造的“天花板”,而如果這道天花板還能再抬高一截——有更多世界頂級學校加入進來,這自然正中下懷。

只不過,現實依舊會有些“骨感”——上劍橋除了看高考成績,很有很多條條框框,而這並不容易達到。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