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讓乳腺癌術後康復治療更專業!上海乳腺癌康復及護理論壇今日召開

重視乳腺癌術後康復和護理,「要你更愛你自己」。

作者丨Chemo

來源丨醫學界腫瘤頻道

2018年10月20日,第十五屆全國乳腺癌會議正於上海世博中心如火如荼的召開中。期間,由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承辦的第三屆上海乳腺癌康復及護理論壇也於當天同步召開。

隨著乳腺癌治癒率的提高,乳腺癌患者生存期顯著延長,術後康復和護理的重要性也越發凸顯。基於這一現狀,國內乳腺癌專家開始將目光拉長,著眼於治療的同時,也更加關注患者的遠期生活品質和身心健康。

藉此機會,「醫學界」特邀採訪了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腫瘤預防部主任、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專業委員會康復學組組長鄭瑩教授和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乳腺外科湯立晨醫生。乳腺癌康復治療應該怎麼做?本次會議能夠傳遞哪些重要康復資訊?乳腺癌患者如何獲得幫助?不著急,一起來看看兩位專家怎麼說。

術後出現淋巴水腫,「我」該怎麼辦?

首先,接受乳腺癌手術尤其是腋窩手術後,或經歷放療的乳腺癌患者都存在淋巴水腫的風險,淋巴水腫通常發生在手臂、乳房、胸壁等部位。一旦發生,便會限制肢體活動範圍和手的精細運動,影響關節活動,甚至導致疼痛,因而術後的康復尤為重要。

湯立晨醫生告訴「醫學界」,避免淋巴水腫,一方面在選擇手術方式時考慮根治的同時儘可能選擇創傷小的手術方式例如保乳手術、腋窩前哨淋巴結活檢術等,另一方面,術後的康復運動和護理也要及時介入。通常患者在接受手術之後第一時間,醫院就會安排患者做一些早期的康復運動,出院之後也會長期關注患者的上肢運動恢復狀況。

針對淋巴水腫,復旦腫瘤醫院還專門製訂了一本康復手冊,在出院時附贈患者,幫助患者進行專業康復運動。主要的內容包括康復操的做法和指導:術後24小時即可握拳運動,48小時後可行手腕運動,傷口完全恢復拔出引流管後進行的肩關節外展運動,另外還有環繞運動、抬舉運動等,不一而足。此外,醫院運營的妍康e隨訪微信平台也會定期推送相關資訊,患者可以隨時獲取。

當然,如果是一些良性乳腺腫瘤的切除,一般手術範圍較小,並不影響患者上肢功能,不需要進行額外的康復運動。

重視伴隨疾病,搭建乳腺癌康復MDT

在我國,乳腺癌的高發年齡在45-55歲,而這個年齡段也是其他疾病露出端倪的時期。有研究表明,乳腺癌與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存在一定的相關性,伴有糖尿病的乳腺癌患者如無法很好控制血糖和體重將對預後有著很大影響。此外對於中老年患者而言,乳腺癌治療期間患者心血管事件風險、骨事件風險也會一定程度增加。

鄭瑩教授指出,今年的乳腺癌康復及護理論壇中,伴隨疾病的管理也會作為一個重要專題,邀請來自全國的乳腺癌專家進行交流探討,希望引起更多的乳腺醫生和患者關注。事實上,乳腺癌康復不僅要求乳腺專科醫生的治療參與,更需要形成以乳腺、內分泌、精神衛生以及心血管專家等共同參與的多學科診療模式(MDT)。

在代謝性疾病方面,以糖尿病為例,醫生首先需在化療之前判斷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如果為糖尿病患者,且治療藥物可能影響血糖水準,那麼治療過程中需嚴密監測血糖、調整飲食,並請內分泌科醫生協助定期隨訪,控制糖尿病癥狀。

在心血管事件方面,由於女性絕經後激素水準下降,血脂代謝也會出現異常。而部分內分泌治療藥物會進一步引起血脂不同程度升高,心血管事件隨之高發,因此這類患者需定期檢查血脂。如果患者還合併冠心病等基礎疾病,也應當按照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管理,及時給予降脂降壓藥物支持。

骨事件風險也是一種常見的乳腺癌伴隨事件。湯立晨醫生強調,老年女性本身就是骨質疏鬆和骨折的高發人群,而內分泌治療會進一步加重這種趨勢。因此在輔助治療開始尤其是內分泌治療開始的階段,臨床醫生會建議患者,尤其是服用芳香化酶抑製劑的患者,服用鈣片及維生素D,並給每一位老年患者進行骨密度檢測。如果治療前已存在骨質疏鬆,強烈推薦患者使用一些可以保護骨健康、預防骨折的藥物,如雙磷酸鹽類藥物,並且在每年的定期隨訪中,再次複查骨密度狀況。

直面心理問題,重拾生活勇氣

乳腺癌患者的心理問題一直是不容迴避的康復重點。由於乳房缺損,可能會導致患者的自卑和焦慮感,部分患者變得自我封閉,不願與人交往;另一方面患者也會擔心治療不徹底、會出現複發轉移,即使已經治癒,心理上仍然覺得自己是病人。

鄭瑩教授指出,心理的焦慮也會反映到日常生活中,部分患者表現為選擇四處求醫,不停服用各種藥劑尋求心理安慰;而另一部分患者則過於小心謹慎,對醫生的叮囑過度解讀,如醫生建議少吃某樣食物,患者就乾脆理解為不吃。而過於敏感的患者會對身體出現的細小異常癥狀都非常緊張,因而反覆檢查和門診隨訪。還有一部分患者,明明已經治癒,但仍然害怕勞累而長期休息,不願進入社會參加工作。

針對患者的心理問題,湯立晨醫生表示,復旦腫瘤醫院已經將患者的情緒心理篩查納入到診療常規中,每一個入院的患者都要求先做心理問卷,以評估患者是否焦慮或抑鬱,出院或門診隨訪時也會對必要的患者再次進行心理評估。

如果患者存在輕度抑鬱焦慮傾向,乳腺外科有一支由妍康沙龍志願者們組成的妍康探視組隊伍,她們經過專業的探視培訓,能夠與患者一對一地進行疏導、溝通,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培訓中所學的溝通技巧,為患者樹立康復的榜樣、初步疏導她們焦慮抑鬱情緒。如果是中重度的抑鬱焦慮,醫院也會及時給予專業支持。湯立晨醫生表示,醫院設立的「幫幫心理熱線」(021-64171885)由專業的心理顧問師坐鎮,通過熱線顧問、個案輔導,和康復互助平台等形式,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了專業有效的心理谘服務。此外,如患者存在重度情緒及心理困擾,乳腺專科的醫護人員還會第一時間將其轉診至康復圈內的專業心理機構接受診療。

保留生育功能和乳房,

免除年輕患者不能承受之痛

隨著我國二胎政策的落地,加上現代女性普遍晚婚晚育,相當一部分年輕乳腺癌患者還會面臨生育功能的保留問題。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邵志敏教授團隊對此格外重視。對於有生育需求的女性,邵教授團隊將聯合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的生育團隊,為這類患者進行全身治療前的卵巢功能保留。

通常乳腺癌術後全身治療還需維持5-10年的時間,期間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可以在乳腺專科醫師的指導下評估風險,在全身治療2-3年後考慮備孕、暫停治療,且受孕必須在結束全身治療後至少半年以上,防止藥物殘留影響胎兒正常發育。完成生育之後,如果不母乳餵養,患者可以立即恢復全身治療。

除了生育,年輕乳腺癌患者面臨的最大康復需求就是回歸社會功能。由於乳房對於維持女性形體、性徵和自信心的重要性,傳統的「一刀切」將對患者造成莫大的心理創傷。醫生的職責不僅在於治病、更在於治人,邵志敏教授因此提出一個口號——「不讓一個40歲以下的女性因乳腺癌失去乳房」。憑藉精湛的技術,在確保療效的基礎上,2017年至今,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40歲以下女性乳房重建或保乳比例已接近7成。

針對部分患者疑慮的乳房重建,湯立晨醫生指出,現在有明確的證據告訴我們,乳房重建並不會影響後續治療,也不會增加患者複發轉移的風險,患者可以放心的接受乳房重建。

妍康康復圈成立,「要你更愛你自己」!

值得特別提出的是,在10月20日的乳腺癌康復和護理論壇會議上,來自各大醫院的乳腺專家還攜手成立了「上海市抗癌協會乳腺癌專業委員會妍康康復圈」,也就是「要你更愛你自己乳腺癌患者關愛日倡議活動」,而「要你愛你」即是取自諧音「10.20」。

之後,妍康康復圈將承擔更多的乳腺癌專業康復治療職能,需要心理支持、功能康復的乳腺癌患者都可以從這裡尋求到專家的幫助。妍康也會定期組織針對患者教育的妍康學苑和小講堂。

鄭瑩教授特別提到,去年的乳腺癌康復大會是啟動了乳腺癌康復手環乾預項目,共有120名患者報名參加。

我們知道,乳腺癌患者在康復過程中,健康的生活方式起到重要作用。通過調研發現,有近1/3的乳腺癌患者存在體內蛋白質成分過低的情況,這部分患者對豆製品、乳製品和雞肉的攝入明顯不足,認識誤區仍然存在。另外,乳腺癌患者體脂過高問題也比較嚴重,體脂含量超標的人數高達81.2%。而體脂過高是乳腺癌預後不良的危險因素,因此亟待改善以降低複發風險。

通過簡單的佩戴運動手環和相應的宣教督促,僅僅3個月,大部分參加項目的患者的久坐和活動不足的情況都有所減少,在體重、體質指數和內臟脂肪上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尤其是3個月的乾預就讓內臟脂肪面積平均下降了7.38%。這些改變如果持續下去,將有望改善乳腺癌患者預後,降低複發、轉移和死亡的風險,提高生活品質。

期待今年成立的妍康康復圈,能夠發揮更大的價值,更好地形成醫患交流,切實從專業角度幫助到每一位乳腺癌患者。

此外,鄭瑩教授還強調,治療不只是醫生單方面做決定。目前我國乳腺癌治療中,患者在整個診治過程的參與度不夠。未來,我們也應當鼓勵患者多與醫生溝通,在治療決策中發出自己的聲音,提出自己的需求,才能夠將治療的獲益最大化,真正達到「治病救人」的人文高度。

鄭瑩,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腫瘤預防部主任,主任醫師,教授,碩導

長期從事腫瘤預防控制工作,涵蓋腫瘤登記和監測、常見腫瘤社區防治乾預、腫瘤篩查和早發現,以及乳腺癌等腫瘤流行病學研究工作以及腫瘤防治的健康教育和科普,建立起了以人群為基礎的乳腺癌患者隊列和大腸癌篩查人群隊列。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