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短史記|錢學森反感《星際大戰》,讓科幻界多寫農民美好未來

圖:《星際大戰》海報

文 | 諶旭彬

中國的科幻文學,曾走過一段很長的彎路。

自五十年代開始,中國科幻界長期模仿蘇聯,旨在向“接班人”描繪美好的“未來世界”,激發其對未來的憧憬。

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1956年發表的《割掉鼻子的大象》。這篇科幻小說刊登在《中學生》雜誌上。作者幻想了1975年的美好中國:這一年,中國人開發出了一種新技術,培養出了跟大象一般大的豬,重達十二噸半。小說獲得了中國兒童文學獎。①

“文革”結束後,關於“科幻該描寫什麽”,科幻界內部出現了巨大分歧。

部分科幻作家認為,“科幻”屬於文學,不負擔對兒童的科普義務,更不是為了預見美好未來;也不只是“兒童文學”,還可以借未來批判現實。1980年發表的《月光島》,就是這種類型的“科幻小說”——主人公因政治問題被下放到荒涼的月光島,用“生命複原素”復活了自己的戀人,並在這裡碰到了外星人。最後,戀人選擇了與外星人一起離開地球,永遠不再回來,因為“地球人還未脫離動物的狀態,野蠻!愚昧!自私!偏狹!虛偽!怯懦!殘暴!粗野!……”②

掌握著更大的話語權的“主流科幻界”,則堅持認為:“科幻”首先必須是“科學”,其次必須是“童話”。按這個框框,號稱“中國科幻文學之父”的鄭文光,當年曾猛烈吐槽《星際大戰》這部世界級的經典科幻電影:

“世界上最賣座的電影,前七部裡就有五部是科幻電影。賣座率最高的是《星際大戰》,第二個是它的續集《帝國反擊戰》。……這些科幻電影基本上是武力打的。《星際大戰》象我們拍攝的功夫片,就是打鬥,但它用的武器是雷射劍。影片很熱鬧,但這沒有多少科學意義,也不能說明有很高的文學價值。現在世界上大部分科幻小說是這樣,沒有什麽科學價值,也沒有什麽文學價值。它有的是商業價值,這是西方所追求的東西。在我們中國,不應該隻去追求這種商業價值,……應該突出革命理想主義。……科幻小說是寫給少年兒童看的,……要想到對孩子們的教育意義,教育他們勇敢,不屈不撓,教育他們熱愛祖國,熱愛勞動。”③

科學家錢學森也對《星際大戰》這類影片也很反感,他吐槽說:

“科學幻想這一類影片可以搞,但它應該是科學家頭腦裡的那種幻想。……應該搞那些雖然現在還沒有搞出來,但能看得出苗頭,肯定能夠實現的東西。……現在搞科學幻想片,太長遠的東西是次要的,主要應配合四化,搞2000年的嘛。文藝界的朋友對太空的東西很感興趣,但這不是我們的重點,……這不是好題目。什麽是農業現代化,到了2000年是個什麽情況,要給農民一個遠大的理想,這是個好題目。”④

按錢的看法,《星際大戰》不是好的科幻影片;好的科幻影片,應該展望一下2000年時,中國農民將過上怎樣的幸福生活(此外,錢也支持拍攝氣功類的“科幻影片”)。錢學森的這段話,刊登在1981年3月26日的《人民日報》上。

圖注:“文革”前中國最具代表性的科幻作品《割掉鼻子的大象》

在錢學森為中國科幻文學指點“正確寫作方向”(展望農民在2000年的幸福生活)的同時,以《星際大戰》為代表的西方科幻作品,已被國內媒體和學術界解讀成了“西方國家人民用以逃避現實自我麻醉的工具”。

比如,《人民日報》1978年7月24日刊文稱:

“這部耗資近千萬美元的影片,僅僅映出五個多月,就獲得了近兩億美元的票房收入,成為‘美國電影有史以來賣座率最高的一部影片’。……這樣一部影片如此‘賣座’,反映了美國廣大人民對現實的不滿,他們希望從虛無縹緲的幻境中尋求慰藉。”⑤

這段內容,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成為了針對《星際大戰》的“標準吐槽”。比如,1980年,電影同名小說在國內翻譯出版,譯者在《後記》裡特別說道:

“千百萬美國觀眾湧進影院,沉醉在這部充滿了複雜的特技表演和純潔高尚的感情的影片的聲光色彩之中。他們在逃避什麽,難道還不發人深思麽?”

劇作家羽山1981年出版專著《驚險電影初探》,談到《星際大戰》賣座的原因,也吐槽說:

“我認為這主要反映了西方國家人民對他們所處的社會失掉信心,看不到前途,西方科幻片投合了這種逃避現實的思潮。”

1983年,“清汙”啟動,對《星際大戰》的吐槽也有更新。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工學院院長錢鍾韓的吐槽最具“腦洞”:

“西方科幻小說很多是寫未來社會的。它們按照資產階級利益、資本主義制度的利益來推測未來世界……他們寫的未來世界包括星際大戰,這個星際大戰完全沒有科學根據。星際大戰是一個星球的生物在侵略和壓迫另一個星球;即使人類開展了星際航行,甚至跑出了太陽系,他還是要到那裡去進行剝削、壓迫,去和其他有智慧的生物互相殘殺。這樣說來,剝削制度是永存的、宇宙性的。他們所描繪的未來世界就是星際大戰,或由一個星際帝國好像封建皇帝一樣統治其他星球。……但對我們來講,我們已經建立了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我們應該對未來充滿信心,看到自己的光明前途。因此這類作品對我們有什麽用呢?”⑧

值得注意的是,《星際大戰》前三部並沒有在中國上映。當時能直接在大螢幕上看到《星戰》電影的人很少,主要是出國訪問人士。如1978年10月份,“中國新聞代表團”在美國休斯敦看了《星際大戰》,但“我們代表團的同志對這部片子的評價都不那麽高”。⑨1980年國防部長耿飆訪美,應卡特總統夫婦之邀,在白宮觀看了《星際大戰》的續集《帝國大反擊》。當時正值中蘇交惡,耿飆此行,也與美方討論了共同遏製蘇聯的問題,但據說美方“因怕過分刺激蘇聯,不願將看電影的情況對外公布。”⑩

直到90年代,才有一些國內電視台開始譯製播放《星戰》;1999年,《星戰》第四部才正式進入中國電影院。電影未引入中國,但吐槽如此熱烈,也算是一樁奇事。

如今,《星際大戰》已經拍攝了八部。錢學森所期望的“反映2000年中國農民幸福生活”的科幻文學則一點蹤影也無,可謂永久的“歷史遺憾”。

圖:1980年,耿飆率團訪美,觀看美軍飛行表演。此次訪美,耿飆還受邀在白宮觀看了《星戰》第二部

注釋

①遲叔昌、於止,《割掉鼻子的大象》,收錄於《兒童文學選·1956》,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P512-524。②金濤,《月光島》,《科學時代》1980年1-2期。③鄭文光,《談兒童科學文藝》,收錄於《作家談兒童文學》,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1983,P40-49。④霍有光/編,《錢學森年譜 初編》,1981年3月26日,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P376。⑤《〈星際大戰〉為什麽轟動美國?》,人民日報,1978年7月24日。⑥(美)盧卡斯/著、胡捷等/譯,《星際大戰》,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0,P245。⑦羽山,《驚險電影初探》,群眾出版社,1981,P104。⑧錢鍾韓,《關於科技刊物清除精神汙染的問題》,1983年11月8日在江蘇省自然學科學術期刊編輯業務研討會上的發言,收錄於《錢鍾韓教授文集》,東南大學出版社,1994,P213-214。⑨王若水,《美國一瞥(三)》,人民日報,1978年10月19日。⑩孔祥琇,《耿飆傳(下)》,解放軍出版社,2009,P458。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