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小米Q3財報裡的甜蜜與危機

小米股價昨日大漲,與FANG們以及BA等一幫中概股的行情形成巨大反差。但今日開盤就疲弱了。

Q3財報效應畢竟不可能持續。美股、中概股恐慌拋售引發的資金出路選擇,視角雖然更多轉向亞洲尤其中國A股或港股——港股確實是此刻觀察風向、平穩行情的關鍵,但一個小米,談不上權重。

所以,昨日我預判,今明兩天就會有修正。此刻,小米股價波瀾不驚。

因為,Q3財報裡既有甜蜜,也有危機。經濟危機畢竟在加重,小米不可能真正規避這重風險。此刻衝得越猛,後續壓力越大。此外,年末資金流向,即便A股或港股有些行情,同樣很難逃脫整體籠罩。這日益臨近的年末,基金還有沉重的贖回壓力,幾乎沒有多少支撐點。

小米是經濟危機周期的愛情?

說說小米的財報利好面,它主要在於以下幾點:

一、手機主業繼續維持較高幅度的增長。

這裡沒有援引更具體的數據,粗略統計,小米手機應是過去一季增幅最大的品牌之一。要看到,除了它跟華為,其他知名品牌都處於最大壓力周期。

這是小米上一輪調整效應的延續。對營收、毛利、整個商業模式的重塑來說,都很關鍵。同時,它也是股價的支撐點。

二、持續發生的結構轉換。

首先是,手機之外的產品線,尤其IOT概念指引下的多元世界,增長迅猛,且智能家庭等場景驅動日益明顯。整體佔比當然無法取代手機,甚至可以說,未來多年,若拚單品,也不會有哪種能超越手機,但無論電視還是其他各類,靠的就是整體的連接、協同以及場景驅動。

它的多樣性裡,隱含著新的人群與服務觸達。它會讓下一輪的小米,具備更強大的網絡乘數效應。手機雖然創造了上一輪規模效應,但單獨的手機版圖,引擎的價值也會弱化。面對整個IOT世界,小米的規模經濟學,才剛剛開始。

其次是太空覆蓋層面。小米海外正在生發更大的力量。印度這類會形成類似中國大陸的長尾效應,而歐洲等地則會提升它的品牌價值。

這兩點也是成長引擎與驅動的轉換。儘管佔比仍遠不及手機以及本地市場,但它們能讓投資人看到小米的抗風險能力,過於依賴手機不僅有風險,還導致小米概念僵化。這兩點,應該也是昨日股價的關鍵刺激點。

三、新鐵人三項框架下,生態體系的構建,商業模式的創新,更具看點。

小米的體系裡,隱含著許多新的成長點。尤其是IOT及更多變現機制、管道端、金融、雲服務等更2B支撐力量。

同時,有賴於整體體系,小米的效率優勢得到了充分的保障。“效率”是我自2014年以來觀察、評判小米的核心指標之一。財報會上,小米CFO周受資為什麽強調8%數字背後的效率。因為,它反映的不只是一個環節,而是整個體系的創新與協同,不僅包括技術、產品、業務、流程,還包括機制與文化要素。

此外,需要補充的一面是,小米Q3的成長,是在外部巨集觀環境趨冷、經濟危機情緒加重、巨頭逐漸下調成長預測的周期裡獲得的,多少有一種“反周期”的印象。

如果要總結一句,我想說,小米的性價比與觸達效率優勢,可是經濟危機周期大眾社會的“愛情”。甚至可以說,小米是經濟危機的受益者之一。經濟危機有利於投資人重新發現小米。

當然,這只是短期效應。經濟危機周期若拉長,沒有誰能真正避免。

Q3財報裡的危機修辭

而小米還有它許多不利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Q3本就是旺季,而Q3又處於IPO周期,後者有較大刺激效應。

不能說小米雪藏或隱瞞了什麽業績,但IPO前,積極的業務與財務政策,也包括成長的勢能,在IPO這一季,產生一個好的結果,談不上多牛逼。

有人說,Q2不能反映小米的真實業績,招股書與後續發布的Q2財報,幾乎雷同,裡面太多為衝擊IPO而做的積極修辭。在我來,Q3更不能真正體現小米的成長性與風險面。

二、為了股價,小米業務、財務面、組織架構激進而亢奮。

雷軍說不關注短期股價,期望投資人重視小米長期價值,但要說他忽視股價與市值,肯定胡說八道。

9月落實的組織架構變革,說是為了發現年輕人,激活組織,有一定道理,但在我看來,它不過是通過一場高度扁平化的策略,試圖刺激多角性成長,尤其是手機之外的業務。

老實說,這一調整其實相當原始、粗放,甚至不像是一個成熟企業的作為。當然,商業歸商業,我們不能設想一個過於美感的企業。這一舉動一定會刺激出一波成長效果。Q3還算不上,Q4應該能觀察出來。

你能看到,一個月來,媒體又在炒作雷軍與董明珠的對賭話題。即便不是它們雙方炒作,它們也已經影響到媒體與大眾心理,更多只是愣愣地在營收面PK。而營收數據,就與小米這波刺激有關。

但我還是想說,組織架構調整,雖然會刺激成長,但一定會帶來諸多後遺症,尤其是機構會走向臃腫、人力大幅擴充、成本控制與綜合毛利率壓力增大。同時,想說,在度過亢奮,小米的自由現金流也可能面臨挑戰。

其實這類征兆已經開始出現,比如——

三、小米毛利率已大幅下降。

Q3將這此歸結於匯率變化所致。這個方面確實符合實情,跟它的國際化衝刺裡的貨幣結算差異有關。

要看到,IOT產品綜合毛利要高於手機。IOT類產品的擴張,沒能衝抵掉匯率因素,這裡面應該有運營層面的原因。

官方財報傳播力,小米沒有將成本與毛利率話題關聯。財報裡,各種成本增幅確實較大。而這還是Q3的結果。Q4,我預判,組織架構過度扁平,會讓這重壓力更為明顯。

四、度過激進、亢奮周期,如果組織架構不再度調整,小米會有更多後遺症。

自由現金流、效率、業務協同、管理、公司治理、文化甚至價值觀層面都可能出現一些問題。

我為何絮叨小米組織架構?裡面有雷

為什麽我會持續絮叨一個組織架構變革的優劣?

那是因為,這裡面有小米太多短期的功利心。

商業上固然無可厚非,畢竟能刺激IPO後的人心,能發現年輕人,但小米明顯也在為股價與市值做文章,製造增長的熱點。而高速成長的同時,會滋生許多長期的壓力。

誰不想成長?小米已經是上市公司,它需要展示手機主業、IOT產品、海外業務的成長性,需要讓人看到商業模式的成效,尤其穩健的獲利能力等。

除了營收與利潤必佔一頭外,小米商業模式確實也急須展示得更清晰,尤其需要展示基於新鐵人三項建構的價值循環體系。

IPO後不久,受困於內外形勢,小米股價從最高點跌落,一度接近腰斬的價格。最近一段有所回升,整體還是疲弱。

雖然我說,經濟危機周期反而容易發現小米的投資價值,但它同樣無法繞開這重壓力。昨日的行情不可持續。

小米基於組織架構調整帶來的各種刺激手段,也不會長久。這種側重刺激的過度扁平架構,運營超過一年半,就可能會留下非常大的弊端。超過兩年,弊端可能積重難返。

那是因為,在手機業度過狂飆突進運動周期後,儘管許多產品線增長迅猛,但小米已經不能以跑100米的心態對待業務。新鐵人三項戰略下的小米,必須跳出市值思維,用馬拉松的心態鍛造業務,建構完善的生態體系。

因為,如果只是對標局部或單一環節,比如單拚手機或者IOT產品、管道體系,小米都很難跟市場上各種競對抗衡。小米一重核心競爭力在於,它是一家依靠整個價值鏈、生態體系競爭的企業。

過去的小米,很多方面甚至沒有KPI要求,風口與激情之下,整個體系有強大的自我驅動力與自組織能力,但弊端很多,尤其一旦行業調整,這種粗放的形態,會出現較大的不適應。2015-2016年,小米遭遇困頓,看上去是產品與供應鏈問題,其實就是文化與管理的問題。

小米到了精細化經營的時代。不能完全崇尚速度與激情,或者類似樂視之前的蒙眼狂奔。組織架構變革以100米心態對待業務,會導致一個依靠整體價值鏈競爭的小米陷入局部或單一環節的正面抗戰中。小米的優勢,尤其是體系的效率將難以發揮。

9月公布的組織架構,KPI壓力明顯。而一旦遭遇新的行業變遷,或者巨大的外部壓力,這種組織架構形成的勢能,將不但撞牆,反過來還會讓一個龐大組織深受內傷。

現在是2018年Q4,小米組織架構變革還處於勢能釋放期。幾個月後,Q4財報應該也不會差,面對資本市場講故事,料必定足夠。

但是,也要看到,外部環境並不樂觀,行業裡的危機情緒正持續累積。許多巨頭,都對Q4以及2019年做除了不利的預測。

而資本市場,連續兩日,美國科技股與中概股持續下跌,已經具有某種恐慌清晰,正引發新興市場的連鎖反應。

我在此預判,幾個月後,小米的Q4,數據可能會不錯,但它將會暴露小米多重壓力:

1、成本壓力;2、價值鏈協同;3、管理壓力與協同壓力;4、文化與價值觀的變異壓力,2019年小米不排除明顯的危機公關案。

同時,我還想強調一下,Q4,小米即便有各種類似Q3的增長點,甚至更多,它的股價也不可能像昨天那樣持續飆漲。

此刻,小米的股價波瀾不驚。經濟危機周期,它的基礎定位有廣泛的生存基礎,但這也決定了它不可能變身為暴利型的企業。

一個依靠整個價值鏈、生態體系競爭的小米,更適合長跑,更適合投資人做長線投資。短期的波動,無論難堪或榮傲,都很難真正體現出它的未來。

怕就怕在,這種長線的企業,自身過度被短期數字、股價左右。即便產品與服務體驗仍不失水準,雷軍等人,心中一旦滲透服務投資人的意識,那會在不易覺察的周期生出許多問題來。這類問題往往會傷筋動骨。

在許多新聞語言表達,尤其是修辭術層面,我已感覺到,這刺激周期的小米,心態正發生一些微妙的變化。當然很難直接用語言表達。

我預判,2019年下半年,甚至更早,小米就會有一次著眼長期的組織架構調整。它也事關小米的治理結構。否則,一個問題多多的小米會浮現。

這種預判裡,有我對小米這家公司長期以來的認同與擔憂。當然,也有一些樂觀面。

因為,雷軍這類連續創業多年的人,經歷過複雜的行業變遷。我相信,9月組織架構調整前,他應該早已平衡好長短期目標,並對小米下一步做了通盤考量。9月的動作只是一個過渡性符號。他想借此獲得抽身與緩衝。因為,看上去高度扁平化、足以讓他疲憊不堪的架構設計裡,有個中間層,就是大內總管型的戰略、組織、保障及監督體系(組織部、戰略部),它們其實更像雷軍的權力分化,也是小米新一輪治理結構變化前的鋪墊。

我相信,雷軍一定在思考更為長遠也更高的任務與目標,2019年應該會有新的制度性的設計出來。老實說,過去多年,我一直覺得雷軍過於務實。這種風格,在創業初期能發揮巨大作用,危機時刻也能扭戰局,但面對新一階段的小米,雷軍過去的風格,已經很難適應。如果只是固守他務實的認知與決策,可能會讓小米出現波折。

雷軍確實到了需要更多務虛的時刻。這也是我2017年做出的判斷。

這個周期的小米,每個環節的成長性都在打開,未來幾年,這家公司會有更大的複雜經濟學的特徵,網絡乘數效應、規模經濟效應都會非常鮮明,也會沉澱下基礎設施的價值。但無論如何,小米這類公司,注定無法成為一個暴利型的企業,這個不是說,某個環節沒有暴利太空,而是它的體系決定了它必須仰賴更為遼闊的基礎土壤、基於客戶、基礎民眾。它必須更多依賴長尾效應。

如果小米改變了打法,成為蘋果一樣追求一根甘蔗最甜的一端,脫離大眾與基礎土壤,不要說價值觀的問題,它的整個價值鏈就會崩潰。

失去價值鏈支撐的小米,就像荷爾德林說的,詞語破碎處,一無所有。這樣的小米,就沒有什麽可持續的價值。

誇克,最小的粒子,微末的洞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