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交換留學半年,別以為自己就是海歸了

不管是求學還是求職,“學霸人設”絕對是一個能為你加分不少的優勢。

拿下這一人設的途徑,有且不限於以下幾種:

學歷足夠高,比如讀到了博士;興趣涉獵廣,能跨界拿大獎;或是在人人都能出國留學的年代,你擁有的是哈佛劍橋等級的履歷。

遺憾的是,“學霸人設”時常經不起細細推敲,翻車案例不計其數。前有博士不知知網為何物,後有演員獲國際大獎的建築涉嫌違建。而最容易含糊其辭的,當屬“名校海歸”這一稱謂的界定。

有些人在哈佛牛津遊了幾天學、交換小半年,都敢把自己的履歷和人設大張旗鼓地往這些頂流名校靠攏。

畢竟,一眼看過去,別人哪知道你與哈佛劍橋的關係,僅僅是擦肩蹭過而已。

公費交換,還不抓緊時間旅遊?

把海外本科、碩博項目、訪學、交換等幾種留學經歷做個比較,在含金量考評上,交換生毫無疑問會被放在鄙視鏈的最底端。

但在留學快活度排行中,這群人必佔第一。

拋開所謂功利、虛榮的目的,體驗過海外交換生活的大多數人,都會將這份經歷視作一段珍貴的寶藏回憶。

出於學分轉換的考慮,不少同學會將課業壓力較小的學期用於交換,退一步說,即便課程並沒有減少,對於交換生們來說,旅遊這一主要任務也不能被耽誤。

十一二月,當一般同學正被期末複習、保研考研折磨得焦頭爛額時,正在歐洲交換的陳瑤也憂心忡忡地發了一條朋友圈:

“好難選啊,聖誕假期快到了,我到底是去巴黎逛博物館,還是去馬德裡吃海鮮大餐?”

在台灣交換的張文則顯得沒那麽糾結。只要膽子大,翹兩天的課,不用等到什麽節假日,照樣可以從台北南下到墾丁的海邊度假。

更酷炫的,要數在美國交換的李雲竹。約上兩三好友租一輛車,沿著加州一號公路從洛杉磯浩浩蕩蕩地北上到舊金山,絕美風景圖配上心得體會,一集留學Vlog立馬就能出爐。

不僅是自然風光,上了一堂international的課,逛了一回國外的超市,看了一場英音英字的電影……都能讓原本朋友圈僅三天可見的人,忍不住便暗搓搓地改回半年或全部可見。

一天發三條朋友圈,都裝不完他們向家鄉父老安利這個新地方的熱情。

除了休閑旅遊,交換期間全英環境的課堂能在一定程度上、一段時間內提升你的英語水準。如果你敢於跳出社交舒適圈,和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學放膽尬聊,你的視野、思考也會迎來不少的刷新。

就算以上都沒啥收獲,交換一趟,至少還能讓你帶一身廚藝回國。

只不過,出來玩,遲早是要還的。

與攻讀學位的留學生相比,交換生在課程選擇上更為自由,學習時間更短,入學門檻更低,就英語能力而言,前者基本需要符合雅思6.5-7分/托福90+的要求,而後者分數要求較低,有時憑四六級成績就能申請成功。

這同樣也意味著在含金量和認可度上,後者也遠不如前者,它最多能成為履歷上的加分項,而不會是決定項。

根據規定,留學生可以憑《留學回國人員證明》或《國外學歷學位認證》證明自己的海歸身份,而交換生並不符合相關資質,不能享受國內的海歸優惠政策待遇。

交換經歷能帶來的收獲,更多是內在的。它可能會讓你對未來有了更多不同的想法,可能會為你將來出國留學鋪好一段路,可能是你“人生中最美妙的半年”。

回歸到現實中,交換生更像是介於遊客與學生之間的一群人——短期的留學生活,注定沒辦法讓一名交換生在課業學習、異國文化交流等方面,達到足夠的深入。

交換留學,真的越來越坑了

高校之間的交換生項目,最早於二戰結束後在歐美起步。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為了推進國際化人才的培養,我國高校的交換生項目逐漸興起。

交換生項目的發展,是同我國的留學一並推進的。到2018年,根據教育部數據顯示,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66.21萬人,有來自196個國家和地區的49萬名學生來華留學——我國目前是世界最大留學生生源國,和亞洲最大留學生目的國。

來往留學生人數在不斷增多的同時,國際教育的類型也逐漸多元化,除了學生個人的留學,高校之間的師生互換、合作辦學、學者互訪等互動也更加普遍。

其中,交換生項目已經成為我國高校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公立綜合性大學,還是民辦或專業類院校,國外交換項目基本是學校的標配,是學校國際化宣傳中必不可少的一筆。

不同國家學校的交換協議的達成,多是基於對等原則。實力水準不同的高校提供的交換項目,當然也會高低有別。

比如,在北京大學公布的2020-2021學年度校際交流項目中,就包含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東京大學、多倫多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各國最前梯隊的高校。

北大的交換項目不僅涉及到的地區和高校範圍廣、提供的席位多,所有項目均能免除學費。學校官網還介紹,有90%以上的學生可以獲得4萬、2萬和1萬元人民幣不等的獎學金。

看到這樣給任君挑選、大手筆打錢讓你去交換留學的待遇,你只能怪自己沒考上北大。

相比之下,一些普通高校提供的交換機會就寒酸了不少:不僅交換學校選項少、排名靠後,一些較為有名的大學還成了自費項目;校方不僅不提供獎學金,交換學生還需向學校繳納一筆幾千元不等的“項目管理費”。

隨著交換項目廣泛進入到尋常校園裡,隱藏在其中的坑更是五花八門。

有的學校要價之高,甚至引起了學生的懷疑——交換項目是不是成了學校撈錢的手段。

網上有一名同學,就分享了母校提供的一個馬來西亞某大學的交換項目費用清單:

光是包含了簽證辦理、貼簽、接機服務、項目對接等名目的申請費和項目管理費,就需一萬多元,加上學費和生活費,三個月的學習要花掉三萬多人民幣。

而與冗長的收費名目相對的,是寥寥幾句、幾乎沒有什麽要求的申請門檻。學校這般的“苦口婆心”,未免也太明顯了點。

收費亂象不止出現在國內學校。去年《中德意志報》曾報導,前往德國安哈爾特應用技術大學交換的中國留學生,被要求向校方和教授繳納最高約1萬歐元(大約7.8萬元人民幣)的費用。

按理說,收取學費這一行為沒有問題,但這筆高額費用卻經由國內招生機構,匯入了德國教授的私人账戶——難不成學校連給老師發工資這一環節,都想直接省略了?

交換生項目的初衷,本是希望在一來一往中溝通學校們的有無,促進不同國家和地區學生的交流。

對於一所高校來說,即便來往雙方因數量的不均衡產生了縫隙,出現了僧多粥少的狀況,學校該做的,是為學生創造更多的機會,而不是將縫隙挖掘成更大的商機。

而據媒體vice的採訪,有一些國外來華交換生表示自己“績點很低,還是拿到了獎學金”、“被免了學費住宿費”——不僅交換門檻低,而且補貼還不低,這麽一對比,不知又有多少學生心裡更難受了。

交換結束後,還剩下什麽

在交換生項目裡,比被坑了錢更讓學生們焦灼的,是學分和時間。

在歐洲一邊苦修課程、一邊爽玩歐洲後,歸國開學即大四的陳瑤發現兩邊學校的學分不能完全轉換。為了補齊畢業需要的學分,整個大四的上學期,她都在跟著低年級的學弟妹補課。

這時正好又是校招、考研、實習等環節衝刺的重要節點,被補課困在教室的陳瑤,只能一個頭兩個大。

由於國內高校在選課制度上和歐美有別,學分互認體系仍待完善,陳瑤的情況並非特例。

而學分認定不周的另一個極端,出現在陳瑤的一個到台灣交換的同學身上。

這名同學不僅沒有陳瑤的“補課”的煩惱,原本在自己學校應修一門語言必修課學分的他,還順利地用在台灣學校選的一門90多分的體育課對衝了。

要知道,他的同班同學們拚死拚活地複習這門課,也只能考個80分。

大二下到台灣交換一學期,他用不相關的課程刷高了個學年的績點,拿下了當年的獎學金。和苦哈哈補學分的陳瑤相比,他妥妥是交換生中的大贏家。

交換結束之後,還剩下什麽?這是陳瑤在焦頭爛額的回歸裡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視野開闊了半年、英語進步了一點,可總感覺生活、學業和社交才剛融入,交換學期就結束了。

陳瑤覺得,如果時間能更長一些,準備更足一點,如果能重來一次,內化於己的東西或許會更多一些吧。

對於交換中不完善,也有學者指出,目前高校的交換項目還存在一定問題,比如交換的過程不夠深度:對於交換本身,缺乏系統規劃。

對於交換學生,缺乏周密的安排。有的大學甚至還出現了為了交換而交換,以此來提升學校國際化的現象。

這些是制度應該跟進之處,更是交換生個人應當思考的問題。

如果從一開始,關於“為什麽參加交換項目”、“如何規劃這段留學”這些事情,你都沒有認真考慮好。到最後被說是“來混個海外履歷”的,當然也無可厚非了。

參考資料

1.高校交換生項目實施探析——以歐洲伊拉斯謨項目為分析案例,吉豔豔,華中師范大學,2006

2.淺談高校開展國際交換生項目的意義,樊宣,環球市場

3.“短期貨換”讓學子多一個選擇,人民網,2016.08.25

4.出國交換,算是留學嗎,人民日報海外版,2016.09.19

5.交換生學分認定教學管理中的問題探究,湯苗苗 錢雪娟,院校治理,2017

6.高校交換生的光鮮與尷尬,中國青年報,2016.05.23

【歡迎留言討論】

你怎麽樣看待,

大學期間的交換經歷?

撰稿 | 瓜子

編輯 | 秋褲

排版 | 阿明

* 未標注來源圖片來自網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