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3D列印進入冷靜期:想象空間大 但培育難度大周期長

“3D列印消費級應用市場短期內無法帶來爆發式增長,預期效益達不到項目的經濟指標要求。”1月15日,在廣東銀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00221.SZ)(以下簡稱“銀禧科技”)總部的3D列印展廳,公司3D列印事業部高級經理洪浩然如是解釋公司終止3D列印一體化產業互聯網服務平台項目的原因。

1月11日,銀禧科技發公告稱,將終止“3D列印一體化產業互聯網服務平台研發與創業創新團隊”項目,並退回該項目剩餘財政補貼。

深圳光華偉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楊義滸轉載了上述資訊並配文:“任何行業發展都有規律,少些浮躁,多些腳踏實地,3D列印行業應用在深化,未來屬於堅持創新者。”

“我們多年的材料研發基礎,對列印設備和工藝測試應用的積累,便想著能在產業鏈做進一步延伸,採用硬體+軟體+內容+服務的模式,擴展行業應用。於是在2015年就有了3D列印一體化產業互聯網服務平台。但經過幾年的發展,公司互聯網平台項目進展未達到預期要求,同時鑒於公司在3D列印材料項目的快速增長,最終決定終止互聯網平台項目,聚焦在3D列印材料研發製造業務。今後,公司會集中加大在3D列印材料方面的研發及製造投入。”洪浩然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

風起

3D列印俗稱增材製造,是一種可快速成型技術。它按照電子模型圖的指示,採用分層加工、疊加成形的方式逐層增加材料來列印目標物體。

作為3D列印技術資深粉,吳敏與3D列印行業結緣於其在2013年富士康時期參與3D列印項目調研之時。“雖然後來富士康並沒有引入3D列印項目,但那次調研讓我意識到3D列印的神奇。”吳敏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說。

2012年,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刊文提出3D列印技術將推動第三次工業革命,使這項發展了近30年的小眾技術走進公眾視野。

2013年,美國各大企業紛紛加速3D列印布局,擴張勢力版圖。同年,3D列印的風潮從海外刮向國內。

吳敏回憶,3D列印技術在國內火起來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核心技術FDM(熔融層積成型技術)專利的到期。“以Stratasys為首的美國老牌3D列印製造商釋放了一批專利,降低了許多企業進入3D列印領域的門檻。”

同年,工信部開始醞釀增材製造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加大對3D列印的扶持力度。同時,資本的迅速湧入推動了中國第一波3D列印創業潮。楊義滸用“一窩蜂”來形容此間現象。

“當時很多公司開始引進高校擁有這項技術的教授,也有一部分高校團隊自己出來創業。”吳敏說,彼時在業界很有名的一個案例是脫胎於“中國3D列印第一人”顏永年教授的研究團隊——太爾時代在2014年年初獲得數千萬人民幣融資。

一位華南地區3D列印行業資深從業人士在接受經濟觀察報記者採訪時說:“任何一個新潮流來臨之時,總有人希望能從中撈一把。從2014年開始,國內3D列印行業掀起了一輪資本化浪潮:掛牌新三板等場外市場,或被上市公司並購登陸A股,另有一些上市公司以牽手權威專家的形式涉足3D列印,迅速從‘門外漢’變成‘領軍者’。”

公開資料顯示,2014年,先臨三維(830978)在新三板掛牌,成為中國第一支在新三板上市的增材製造企業。同期,銀禧科技、光韻達、金運雷射、銀邦股份等成為首批“吃螃蟹”的上市公司,隨後,南風股份、藍光發展、中利科技、積成電子、亞夏股份等紛紛加入,貼上3D列印的標簽。

“創業者和投資人的湧入加速了3D列印泡沫的產生,使3D列印市場進入到一個混亂的時期,最直接的表現就是企業業績無增長。”華中地區一家大型3D列印公司高管介紹說,而與5年前相比,目前3D列印產業進入了明顯的冷靜時期。

探索

2015年後,3D列印企業一直在探索適合發展的商業模式。“那時業記憶體在一種說法:3D列印行業未形成規模是因為缺乏成熟的商業模式。”吳敏說。

2015年,“互聯網+”戰略呈星火燎原之勢,眾多行業紛紛推出相關“觸網”計劃,3D列印亦是在此時搭上互聯網的順風車,互聯網平台商業模式為眾多企業所推崇。這種互聯網平台商業模式的定位是提供面向消費端的定製化服務。

據吳敏介紹,3D列印設備一般分為桌面級和工業級。桌面級設備萬元之內便可買到,能實現玩具和DIY設計等物件的列印。工業級設備的價格十幾萬起,且當時只能進口。“起初的創業者們大多選擇購買成本較低、操作簡單的桌面級設備。一些創業者只是購買了幾台設備,便打算營業,實現一體化定制服務。大家都太急了。”

無獨有偶,包括銀禧科技、金運雷射、光韻達、先臨三維等上市公司在內的多家企業,也在3D列印業務上布局互聯網平台、雲工廠等計劃,試圖讓3D列印和互聯網實現深度融合。“這種商業模式下,企業直接面對的是消費者,但這也意味著要面臨各種問題,比如:國內消費者意識的普及問題,企業交付能力的問題,定制服務生產製造高成本的問題。面向消費端的3D列印定制服務就像來圖加工,客戶提出需求,提供參數,公司利用耗材,將這些參數輸入軟體中,得到產品。整個過程看似簡單,但僅軟體研發設計這一項成本就相當高。”前述華中地區大型3D列印公司高管認為。

事實證明,難以產生良性服務使得這種商業模式並未達到此前的預期。

據中國增材製造產業聯盟統計,在2015年-2017年的3年間,我國增材製造產業規模實現翻倍增長,年均增速超過30%;2017年,我國增材製造產業規模增速放緩至25%左右,放緩趨勢明顯。

回歸

“銀禧科技終止並非優勢所在的3D列印互聯網平台項目,聚焦積累了20余年的材料研發。這一事實也從側面說明這個行業正逐漸回歸理性。企業主體、項目主體進入‘優勝劣汰季’,從而帶動行業步入‘做減法’的階段。”前述華南地區3D列印行業資深從業人士說。

與毫無準備就趕風口吃螃蟹的創業者不同,吳敏在做了詳細的調研、準備與深入思考之後,於2017年6月正式成為一名3D列印創業者。在他看來,3D列印行業的泡沫基本上擠完了,今後最大的價值便是實現工業化零組件的大批量生產。

經濟觀察報記者採訪的多位從業人員也認同吳敏的說法。“3D列印最開始應用在設計上的初衷,便是簡化傳統的‘設計-模具-生產’流程。直接從設計到生產,並及時反饋結果,縮短研發周期。因而,其最廣泛的應用領域應是航空航天、汽車、醫療等細分工業領域。“前述華中地區大型3D列印公司高管說。

相比桌面級3D列印,工業級3D列印的應用想象空間更為巨大,但培育的難度更大,周期也更長。“以醫療為例,目前3D列印在醫學方面的應用主要分為醫療模型、組織工程和細胞列印等。其中,組織工程包括個性化、永久植入的組織器官如牙齒、四肢、耳朵、骨骼、血管等;細胞列印則是現在最新穎、最具挑戰性的生物3D列印課題,思路是不需要生物支架,直接把成活的細胞列印出來,使其自主成長。目前,醫學模型和骨骼類組織植入已經在現實中得到推廣。”上述華中地區大型3D列印公司高管說。

推動3D列印技術高速發展的正是工業領域。記者從中國增材製造產業聯盟了解到,2018年6月,中國“太空3D列印”技術首獲突破,中科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成功完成國際首次微重力環境下陶瓷材料立體光刻成形技術試驗,攻克世界難題。

“3D列印產業從嬰幼兒長成了小學生,是體現價值的時候了。”吳敏說。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