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故事裡的人生》(142 我能做你的聽眾嗎?就在每天早晨

   《故事裡的人生》142

    我能做你的聽眾嗎?就在每天早晨

  有一位大學生,非常喜歡拉小提琴,而他做工程師的父親和正在學音樂的妹妹都經常挖苦他,說他在音樂方面簡直就是個白癡,他拉的小夜曲,就是鋸床腿的聲音。每每聽到這些諷刺性的評價,他都感到沮喪和灰心,他終於決定放棄這個愛好。於是,一天早晨,他踏著晨露,走進樓區後面的那片小樹林,他要在這裡盡情地拉一個早晨,算是告別儀式。

  林子裡靜極了,沙沙的足音,聽起來像一曲幽幽的小令。他走到一棵樹下站好,心劇烈地跳起來,他閉上眼睛,深深地呼吸了幾口氣,讓心情平靜下來。這是他一個人的儀式,他要全身心、隆重地完成自己的心願,他莊重地用肩頭托起小提琴,拉響了第一支曲子。一曲終了,一股懊惱湧起,他恨透了自己,他感覺到這鋸床腿的聲音破壞了這小樹林的靜謐和諧,一絲淚水從他的臉頰流下來。

  “小夥子,很不錯。”一個蒼老而極富磁性的聲音從身後傳來。當他轉過身時,嚇了一跳,一位極瘦極瘦的老婦人靜靜地坐在一張木椅上,雙眼平靜地望著他。他的臉頓時熱了起來,他想,一定是這難聽的聲音破壞了老人正獨享的幽靜。他抱歉地衝老人笑了笑,準備溜走。

  “請等一下,”老人叫住他說,“是我打攪你了嗎?小夥子。不過,我每天早晨都在這兒坐一會兒。”有一束陽光透過葉縫照在老人的滿頭銀絲上,格外晶瑩。

  “我看得出,你是很專注、很用心的,從你的神情上,我猜出你很酷愛小提琴,你拉的一定很不錯,只可惜我的耳朵聾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場的話,請繼續吧。”

  他心裡暗暗慶幸,老人多虧是個聾子,否則,不一定會說出什麽難聽的話。他指了指自己的琴,苦楚地搖搖頭,意思是說自己拉的不好。

  “也許我會用心去感受這音樂。我能做你的聽眾嗎?就在每天早晨。”

  老人詩一樣的語言深深地打動了他,這是他學拉琴以來第一個誇獎他的人,儘管她是一個可憐的聾子。他感激這位老人,不能拒絕她的請求。他又托起小提琴,專注地拉起來,面對他唯一的聽眾,一位耳聾的老婦人。

  “真不錯。我的心已經感受到了。謝謝你,小夥子。希望明天還能聽到你的演奏,可以嗎?”老人誠懇地請求。

  他答應了老人,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他都早早地來到小樹林,面對一個耳聾的老婦人全力以赴地演奏,而老人常常比他去的還早。演奏的間歇,老人也偶爾做點點評。老人告訴他,她年輕的時候很喜歡音樂,也常去聽音樂會,後來耳朵聾了,她就用心感受音樂,而用心感受的音樂,比用耳朵聽到的音樂更曼妙。老人每天的話很少,隻幾句,但都充滿詩性,給他啟迪,最令他感動的是,老人竟有一次說他的琴聲能給她帶來快樂幸福

  面對老人和聽著老人的點評,他心裡總是洋溢著一股莫名的興奮和“一定要把琴拉好”的衝動。他不再在乎父親和妹妹的評價,他也不再坐在椅子上慢悠悠地拉琴。白天一有空,他就跑到某一個空地裡,挺直身體,擺好姿態,他要讓自己拉琴的每一個動作都像音樂一樣充滿旋律美,他全神貫地練琴,兩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濕透了襯衣,他也不肯休息。他心裡只有一個念想:明天早晨,他要以更美的姿態和更好的琴聲面對他唯一的聽眾,那位耳聾的老婦人。

  終於有一天,當他在自己的房間裡演奏《月光》奏鳴曲時,專修音樂的妹妹突然闖進來,大吃一驚地逼問他,到底受了哪位名師的指點。他告訴妹妹,是一位老太太,就住在這個小區的12號樓,非常瘦,滿頭白發,不過——她是一個聾子。

  “聾子?!”妹妹驚叫起來,“聾子?多麽荒唐,簡直是天方夜譚!她是我們音樂學院最有聲望的教授,更重要的,她曾是國家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而你競說她是聾子!”

  當知道真相的第二天清晨,他早早地來到小樹林,等老人來了坐定後,他向老人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後,他像往常一樣,面對著這位老人,這位耳“聾”的音樂家,他唯一的聽眾,輕輕調好弦,靜靜拉起一支優美的曲子。他感覺他奏出了真正的音樂,那些美妙的音符從琴弦上緩緩流淌著,充滿了整個林子,充滿了整個心靈

  再後來,他成為一名出色的小提琴手,經常面對成百上千的觀眾演奏小提琴曲。

  作者感言:讀了這則小故事,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沒有那位“耳聾”的老婦人——著名的音樂教授和小提琴演奏家,就沒有這位優秀的小提琴手。或者說,是著名的音樂教授和小提琴演奏家的有意裝聾和積極鼓勵,成就了一名優秀小提琴手。那位“耳聾”的老婦人,不僅是著名的音樂家,更是一名卓越的教育家,她獨特的教育藝術,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

  教育藝術一:她的裝聾和隱瞞身份,為年輕人堅持練琴鋪平了道路。如果她不裝聾又亮出真實身份,就無法做出“你拉得一定很不錯”的肯定性評價。道理很簡單,一個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無論如何也不能將“鋸床腿”的聲音效果說成“很不錯”,因為她面對的不是一個懵懂的孩子,而是一個頭腦清醒的大學生,言不由衷的虛假鼓勵不僅不能奏效,很可能還會成為一種譏諷,反倒刺傷了他。再則,如果青年知道了她的真實身份,會產生強大的心理壓力,一位初學者面對大師,會謹小慎微,縮手縮腳,主觀能動性很難充分發揮。只有裝聾和隱瞞身份,她的肯定性評價才能起到激勵作用,鼓勵這位年輕人堅持下去;才能使這位年輕人放開手腳,敞開心扉,無所顧忌地演奏。當然,老人已經從這位青年人拉小提琴的莊嚴態度和專注中,看出了他是一個可塑之才,於是才做出上述選擇。

  教育藝術二:她的心性指導,不斷啟迪和激勵著年輕人。拉小提琴,無疑是手上功夫,但更是心上功夫。當掌握了基本的演奏技法之後,演奏技藝的提高,關鍵是心靈感悟。老人深諳此理,因此,每次點評,話雖然不多,但都充滿詩性和具有啟迪、激勵作用,讓這位年輕人聽了之後,會產生一種莫名的興奮和“一定要把琴拉好”的衝動。也正是這種“莫名的興奮”,讓年輕人在“練”的過程中,一點點領悟了旋律的曼妙,化進了音樂,提升了演奏水準。

  由此我們有理由說,老人的裝聾、隱瞞身份和心性指導,是教育藝術百花園中最豔麗的一朵奇葩。

  小故事給我們三點啟示

  啟示一:老婦人的教育方法告訴我們,教育是一門藝術,它不僅需要鼓勵,更需要講究方式方法,得法了,才能奏效。

  啟示二:年輕人的成功告訴我們,興趣是成功的橋梁,堅持是成功的關鍵,苦練是成功的根本,名師是成功的助力。

  啟示三:故事裡爸爸和妹妹的做法提醒我們,在別人做某事做得不夠好,甚至做得一塌糊塗的時候,請不要輕易譏諷別人,我們的輕易譏諷,可能會毀了一個天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