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能玩會玩 將是這個時代孩子的核心競爭力

馬雲:“不讓孩子去體驗,去玩,不讓他們去嘗試琴棋書畫。我可以保證:三十年後孩子們找不到工作。”“知識是可以學來的,但是智慧是一種體驗,今後人類和機器未來的競爭,是智慧的競爭,是體驗的競爭。

文丨《環球科學》(科學美國人中文版)

來源丨博雅小學堂( boyakids)

童年的玩耍很重要

精神病學家斯圖爾特·布朗(Stuart Brown)用了42年,採訪了6,000人,了解他們的童年生活。

數據顯示,如果在兒童時代不能無拘無束地玩耍,孩子長大後可能會不快樂,難以適應新環境。

科學家口中的“自由玩耍”(Free play),對於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應對壓力的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認知技能都至關重要。

很多研究都支持布朗的觀點:無論是人類還是動物,如果幼年時“沒有玩夠”,社交、 情感和認知能力的發展都會受到影響。

對動物行為的研究證實了玩耍的益處以及它在進化上的重要性:從根本上講,玩耍能讓動物(包括人類)學會某些技能,有利於生存和繁衍後代。

大多數心理學家都認為,即便成年後,人們仍會受益於幼年時的自由玩耍,玩耍同樣有助於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在過去,幾乎每個孩子都有足夠的時間嬉戲玩耍,而如今,卻很少有孩子能享受自由玩耍的快樂。

2005年,《兒童和青少年醫學文獻》上的一篇報導表明,從1981年到1997年,兒童自由玩耍的時間縮短了 1/4,為了讓孩子上一所好大學,父母犧牲了孩子的遊戲時間,給他們安排了很多課外活動——從幼稚園開始。

然而,正是隨心所欲的玩耍,才能讓孩子更具創造力和協調能力。

同齡人一起玩耍更有效

兒童如何從這些看似毫無意義的活動中獲益呢?最重要的一點可能是,與同齡人一起自由玩耍,有助於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

佩萊格裡尼說:“你可以從老師那裡學會如何約束自己的行為,但你無法因此變成社交強人,只有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你的社交能力才會變得越來越強。通過與同齡人互動,孩子們逐漸會知道哪些東西是大家可以接受的,哪些是無法接受的。”

他們會懂得,和同伴公平交往並進行角色輪換——不能總要求扮演仙女、皇后等正面角色,才能與同伴長期保持良好的關係,否則很快就會失去玩伴。

佩萊格裡尼解釋說,“孩子們想繼續玩下去,所以願意退讓一步來滿足別人的要求。”

孩子們對這些活動很感興趣,遇到挫折時,他們不會像遇到數學難題那樣輕易放棄——這有助於培養他們堅持不懈的品質和談判技能。

保持良好的氛圍還需要一定的交流技巧——這也許是最重要的社交技能了。從這一點來說,與同伴玩耍就顯得極為重要。

研究顯示,兒童與同齡人玩耍時使用的語言, 比與成年人玩耍時更複雜。

佩萊格裡尼認為,在角色扮演遊戲中,“如果孩子們必須要提及眼前不存在的事物,那麽他們就得用一些複雜的語言,以夥伴能理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想要說明的問題”。

當兒童將一個虛構的圓錐形物體遞給同伴,並問:“香草還是巧克力?”同伴將很難理解這是什麽意思,他必須提供場景線索:“你想要香草冰淇淋還是巧克力冰淇淋?”成年人卻不同,他們能自動填補缺少的資訊。

如果玩耍能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那不能盡情玩耍就會阻礙社交能力的提高——這得到了相關研究的證實。

美國密歇根州伊普西蘭蒂的高瞻教育研究基金會,曾針對貧困兒童和成績較差的兒童進行了一項研究。

基金會的科學家在發表的研究報告中指出, 相比那些始終有老師教導、孩子不能自由玩耍的幼稚園,以自由玩耍為主導內容的幼稚園培養出來的孩子,在以後的生活中能更好地的應社會。

數據顯示,2、3歲時曾就讀於教導型幼稚園的孩子中,當他們長大後有1/4以上的人都被停過職,而曾在玩耍型幼稚園學習的孩子,只有不到7%的人有過被停職的經歷。

玩耍能夠釋放壓力

玩耍能夠消除焦慮、緩解壓力,並有助於孩子應對難以預知的困難情景。

研究顯示,玩耍對兒童的情緒健康也起著關鍵作用。這可能是因為,玩耍能幫助他 們順利擺脫焦慮和壓力的困擾。

《兒童和青少年醫學文獻》曾刊登了這樣一篇報告: 研究人員通過觀察74名三四歲兒童第一天去幼稚園上學時的表現,比如是否會央求父母留下、手掌出了多少汗等,來評估他們的焦慮程度。

研究人員把孩子分為焦慮型和非焦慮型,將他們隨機分成四組。一半孩子會進入一個裝滿玩具的房間,他們可以獨自或與同伴一起玩耍15分鐘;其余的孩子只能單獨或與同伴坐在一張小桌前,聽老師講故事,時間同樣是15分鐘。

隨後,研究人員又重新評估了孩子們的焦慮程度。此前被認為是焦慮型的孩子,玩了15分鐘玩具後,焦慮情緒的緩解程度是聽故事的孩子的兩倍(當然,非焦慮型孩子就更不會焦慮了)。

有趣的是,相比那些與同伴一起玩耍的孩子,獨自玩耍的小孩的情緒更為平靜。

研究人員推測,孩子獨自一人時,很容易創造出富有想象力的玩耍方式,這可以使他們產生更多幻想,利於他們應對當前困境。

愛玩耍的孩子更聰明

玩耍有助於培養孩子的創造性思維,從而使他們更聰明、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強。

玩耍最明顯的好處似乎是緩解壓力、培養社交技能,然而研究顯示,玩耍還有第三種出人意料的作用:讓孩子變得更聰明。

在發表於《發育心理學》雜誌的一項經典研究中,研究人員將90名尚在上幼稚園的小朋友分成三組——01 第一組小朋友可以從一疊紙巾、一個螺絲刀、一塊木板、一堆紙夾等常見物品中,挑選4種來自由玩耍;02 對於第二組小朋友,研究人員要求他們模仿工作人員,根據日常方法使用這些物品;03 第三組小朋友看不到這些日常物品,他們坐在桌前,隨機畫自己想畫的東西。

10分鐘後,研究人員要求小朋友們說出其中一種物品的使用方法。

結果顯示,自由玩耍的孩子說出的非常規的、創造性的使用方法是另外兩組孩子的3倍,這說明借助材料的自由玩耍有助於培養創造性思維。

此外,嬉戲打鬧也可以提升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佩萊格裡尼曾發表文章稱, 打鬧越多的小學男生,在解決社會問題的測試中表現得越好。

測驗中,研究人員給孩子們看一些圖片,其中5張圖片的內容是“一個孩子試圖從同伴手裡拿到玩具”,另外5張是講“一個孩子試圖躲避母親的訓斥”。

研究人員要求參與測試的孩子針對每張圖片,盡可能多地說出解決方案。他們提出的解決方案的多樣性決定了他們的成績。結果顯示,經常玩耍的孩子得分更高。

玩耍為什麽會使孩子更優秀呢?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進化生物學家馬克·貝科夫認為,“玩耍就像個萬花筒”,具有隨機性和創造性——玩耍能提升孩子的靈活性和創造性,當他們遇到意外情況或處於新環境時,將更具競爭優勢。

美國塔夫特大學兒童發育專家戴維·埃爾金德等兒童心理學家都認同這種觀點。埃爾金德認為,玩耍是兒童的一種學習方式:“沒有玩耍,兒童就會錯過不少學習機會”。

當然,如今很多家長都認為,他們是為了讓孩子獲取最大利益,才限制孩子自由玩耍,讓他們參加各種“有價值的”學習活動。

加拿大艾伯塔萊斯布裡奇大學的行為神經科學家賽爾焦·M·佩利斯認為,有些父母也會猶豫,是否應該放任不管,讓孩子自己去玩。他們可能擔心,在打鬧或粗暴的幻想式遊戲中,孩子們可能會受傷。

佩利斯認為,父母有這樣的直覺很正常,但這樣保護孩子是要付出代價的。

“這些孩子長大後,很可能會難以應對預料之外的複雜世界。如果一個孩子曾盡情地自由玩耍,他長大後更可能自如應對不可預期的社會環境”。

家長應該讓孩子真正成為孩子——這不僅是因為要讓他們享受童年的快樂,還因為不滿足孩子自由玩耍的渴望,很可能扼殺他們的好奇心和創造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