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阿里脫貧“魚漁論”

貧困直接來看是缺錢,但改變這一切,技術的幫助會更長遠。

在雲南省南部,紅河上遊元江之南的元陽縣,有著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紅河哈尼梯田,梯田種植著當地特產的作物紅米,這種紅米生長在海拔 1400 到 1800 米的梯田上,一年隻長一季,生長期漫長,畝產約 300 公斤,營養豐富,是「細糧中的粗糧」。而居住在這裡種植紅米的李平清老人,談起種了半輩子的元陽紅米,也是感慨良多。在過去,李平清老人對過年的期望,就是能買一條新褲子。

因為種紅米,太窮了!

雖然被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但從經濟學比較優勢理論來看,元陽不應該成為紅米產糧區。同一種商品,如果某一地區生產它的機會成本低於其他地區,那麽這個地區就在生產該產品上擁有比較優勢,比如越南養豬成本低於中國,那越南就該多養些豬然後出口。作為糧食作物,紅米首先也是最大的問題,就是產量——畝產 300 公斤是什麽概念?基本和青藏高原的青稞產量差不多。目前正在推廣中的袁隆平的雜交稻「Y 兩優二號」,在試驗田畝產達到了 926.6 公斤,即使大規模種植,在南方一年兩熟,一畝水田產量也可以突破一噸。地處南方的元陽紅米,不但產量低,一年只能一熟,生長期竟然比東北大米還要長 40 天。

這就讓種植紅米幾乎和貧困畫上了等號。李平清老人家裡有 3.8 畝的梯田,種出的糧食除了要自家吃外,還要賣出去一些,去年他留下了 900 斤的紅米賣掉,但紅米並不好賣,有時候不會有人來收購,即使有,農民也很難講價,年景不好的時候,李平清甚至要去打些零工,才能填補上口糧的缺口。

只要看一下當地不少被棄耕棄荒了的梯田,就知道在當地人看來,種紅米不是件「好差事」,但不種又能如何呢?許多貧困縣的故事大抵如此,區域內缺乏第二、服務業,得不到更好就業機會的農民只能從事第一產業,但由於各種因素無法形成比較優勢,甚至賣掉還不如自己吃了,那即使再努力也難以脫離貧困。

窮人一直都有,但無法被改變的貧窮才讓人絕望,這也是不少元陽人寧肯放棄家鄉瑰麗的風景、優質的水源、清新的空氣也要去城市打工的原因。在 1 月初的阿里脫貧技術大會上,已經擔任阿里巴巴脫貧基金主席一年的馬雲認為,「貧窮不是農民不努力,而是農業文明和商業文明沒有完美的結合起來」。

「我認為貧困縣也不是貧困縣不努力,不是貧困縣的農民不努力,而是在發展的模式上沒有跟上,是在發展的思想受到了困惑。」對此,馬雲給出的方案,是用技術的豐富來彌補資源的貧瘠:「資源貧瘠不一定是貧困,我自己今年去了兩趟以色列,以色列是個很好的例子,以色列沒有足夠的水源,沒有土地,幾乎 2/3 以上是沙漠,而且競爭條件極其惡劣,但是以色列居然是歐洲蔬菜、水果最大的出口國之一。它靠的是技術,靠的是創新,靠的是滴灌技術,智能技術,生物技術都非常之厲害。」

談起脫貧,許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要給錢,不給錢怎麽能脫貧呢?不過很顯然,隻給錢是絕對不夠的,上世紀末《人民日報》曾曝光,有貧困縣的幹部們將扶貧款項貪汙,後來上級檢查,便讓學校的小學生們披上白布,由老師們帶領監督著,在山坡上扮羊,直到兩三年後才被揭穿。但即使款項全部到位,扶貧往往也是事倍功半,有的貧困農民養大了扶貧辦給的小羊、小豬,發現賣了也賺不到多少錢。錢花完了,貧窮還在,沒什麽改變。

那麽,如馬雲所說的,技術能改變這些嗎?

驚險一跳,阿里搭橋

「商品到貨幣是一次驚險的跳躍。如果掉下去,那麽摔碎的不僅是商品,還有商品的所有者。」——馬克思。

李平清老人的 900 斤紅米,賣掉了,能買新褲子;賣不掉,口糧都不夠,還要去打零工,至於對收購商的議價能力,近乎可有可無。

但市場並非沒有需求,來自世界遺產原產地,純天然無汙染,人工耕作的千年傳統作物,營養豐富而且粗細均衡,這些標簽正是深受城市居民喜愛的那一款。問題出在,紅米賣不出去,或者是賣的不好。

貧困縣的農民,既缺乏資訊來源,不了解市場需求,也缺乏銷售管道,最後,也沒有品牌影響力。對於完全不知道紅米和普通稻米區別的消費者來說,為什麽要購買紅米呢?如果說紅米至少看起來是紅色的,還算有一定的「辨識度」,平武蜂蜜這款地方特產就完全無法和其他形形色色的蜂蜜區別開了,出了本地沒人認識。

但在賣東西這一點上,大概沒有比阿里巴巴更擅長的了。

2017 年 9 月,元陽紅米上線了農村淘寶淘鄉甜,1.5 萬斤紅米在 12 個小時內全部賣光,這相當於 70 畝梯田的產量。而更讓李平清高興的是,收購價要比之前小型收購商的高不少。

搜索淘寶網淘鄉甜,元陽紅米 4 斤標準包裝的產品銷量還不錯,累計評價中大部分的消費者認為口味較好,一部分明顯表現出對「世外桃源原產地」的憧憬,還有許多人實事求是地認為紅米比較硬,煮粥喝最好吃。

電商脫貧是阿里巴巴脫貧基金五個重要脫貧方向之一,電商脫貧執行組長黃愛珠在採訪中說,元陽的貧困首先是交通不便導致的,當地除了紅米外,沒有其他特色農業產品,而紅米品質雖好,但知名度卻低,因此銷量小,賣不出去。

2017 年 9 月份,阿里巴巴脫貧團隊和元陽縣啟動了元陽紅米一家一千的項目,涵義是通過元陽紅米,精準扶貧一千戶農家。在一開始,元陽縣的農民沒有信心,因此,阿里巴巴向他們承諾了畝產 400 公斤的保底銷售收益。通過進行統一品種、統一標準技術培訓,獲取了品質穩定的紅米後,再進行統一包裝,建立了元陽紅米的品牌。之後利用阿里巴巴的優勢資源,讓元陽紅米在淘寶直播、聚劃算以及大潤發等電商管道和新零售管道全面覆蓋,銷往全國。在 2018 年,耕種了 3.8 畝梯田的李平清,獲得了 2.4 萬元(每斤 8 元)的收益。

而與之類似的平武蜂蜜,不僅僅解決了以往滯銷的問題,在第一次售賣售空之後,第三次時還大膽地預售了明年 10 月份蜂蜜,而這不僅僅是樂觀,還是通過大數據對銷量進行預測得出的結果。消費需求的旺盛又刺激了生產的積極性,平武蜂農就在擴大生產,而元陽紅米在更積極耕作和優化選種後畝產也提升到了 400 公斤。

在過去多年,也有許多淘寶村自發成立,出現了網紅農產品和網紅店,以及淘寶直播中的網紅直播,這一模式也被借鑒到脫貧之中。電商扶貧中,針對國家級貧困縣,淘寶直播專門開通「脫貧直播頻道」,通過「網紅+縣長(村幹部)+明星」的模式,培養當地的「新(星)農人」來促進農產品銷售。2018 年 10 月,通過淘寶直播,就幫助鄉城縣 700 多位貧困戶在三天內銷售 7 萬斤蘋果。

2018 年 1 月以來,「興農扶貧」頻道與全國 22 省區 435 個縣合作,包含 151 個貧困縣,累計孵化特色商品 2532 個。全國共有 123 個國家級貧困縣、265 萬人口接入阿里巴巴的電商協同網絡,誕生了超 1000 個農產品品牌,據統計,雙十一期間,國家貧困縣在阿里巴巴全網共計實現了 48.4 億元的農產品銷售。

授人以魚不如挖魚塘

扶貧、脫貧和致富間的關係是什麽?馬雲在演講中,用給人魚、教人釣魚和挖魚塘來分別比喻。「扶貧和脫貧是兩件事情,但是脫貧和致富卻是一件事情,我認為只有追求富起來,才有可能真正的脫貧。扶貧是直接給別人魚,而脫貧是教人釣魚。但是致富卻是要造魚塘,要養魚,讓魚多起來。」

將產品做成品牌,做好銷售,足以改善農民的收入,和成為優秀的行銷案例。但這種方式就像釣魚,並沒有完全擺脫靠天吃飯的隨機性,如果熱賣期過去,產品不再被追捧怎麽辦?小農經濟下的農業產品,不僅在生產上看天吃飯,在銷售上同樣有風險。對阿里巴巴來說,這只是技術扶貧和收入增長的起點。

紅米的熱賣是做好了產品的差異化,主打原產地和口感營養上的特色,單純作為糧食的紅米無疑是缺乏競爭力的,而增加收益的另一個方式,也是更根本的方式,是在生產上進行改良。正如馬雲用以色列做的案例,貧瘠的以色列土地的農業,比起非洲肥沃土地滋養的農業依舊具有極大的比較優勢。

以往地方政府為了脫貧致富,將精力放在招商引資上,甚至成為考核官員績效的 KPI。而招商引資的重點往往是製造企業,這也是我國一直以來,追求產業更新和農業讓位工商業發展的傳統思路。但對於大多數的貧困縣來說,比起製造業企業,農業無論是在農業技術、農業產品品質、農業服務、農產品加工等,都有極大的提升空間,考慮到農業人口佔貧困人口的比例之大,從脫貧的角度來說,發展農業對脫貧的幫助,效果並不亞於通過發展第二三產業促進產業人員流動而脫貧。

「用新的技術重新塑造傳統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要改變農業,改變農民,改變農村。」馬雲說,「發展鄉鎮企業,應該圍繞農產品進行發展。未來的農業是數據農業,是訂製化的農業,是智能化的農業。」而阿里巴巴的技術,包括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同樣正在從消費端向生產端延伸。當然,這種延伸並不是割裂的,而是有機結合的。

重慶市奉節縣和紅陽縣同樣是十個電商脫貧樣板縣之一,早在 2015 年 9 月,奉節縣就對接農村淘寶,那時候奉節的臍橙已經形成一定規模,但在銷售方式、範圍、管道上還存在缺陷,也沒形成品牌。2016 年,阿里巴巴發現奉節有一個很小眾的品種——福本,出枝率、糖度、酸度,尤其是化渣率都非常適合橙類消費者的口感和偏好。黃愛珠介紹,阿里巴巴與當地農民合作,加入了加工、分選以及分級分層,推出品牌自然真橙,並將品牌影響力做大,將售價從原本的 1 元多提升到 5 元/斤。

4 年來,奉節臍橙在阿里巴巴平台的銷售增長 20 倍。在奉節的淘鄉甜標準示範基地,引入了測土配肥、水肥一體化、農業物聯網和植保飛防技術,通過對地形、氣候、土壤、灌溉以及果樹品種等數據的抓取、沉澱和計算,提供最優的種植技術方案,農民在家也可以通過攝影頭、無人機觀察果園。銘陽果業負責人孫開洲介紹,通過精細化的供應鏈管理,有了統一的種植標準和品質、按照「淘鄉甜」標準上市的臍橙,一株果樹能創造的收益是普通臍橙的 2 倍,而且他的果園每年能給約 5000 名農民提供工作。(下圖為阿里巴巴集團 CEO、阿里巴巴脫貧基金副主席張勇走訪重慶奉節臍橙園區)

和過去不同,智能設備的廉價化讓農民同樣可以使用手機、攝影頭、無人機等電子產品來提升生產效率,湖北秭歸同樣是重要的臍橙產地,在 2018 年 6 月成立的秭歸淘鄉甜數字示範基地,果園裡樹立著十幾個 2.6 米高的杆子,上面裝著攝影頭、4G 網卡,直接連接土壤探測器,將采集到的氣侯、土壤、橙子的營養等資訊,變成數據傳輸到計算機,再控制進行精準灌溉和無人機飛防,保證在幾百米海拔落差間,橙子有著相似品質。最終產能提升了 10%,優果率從原來 30% 增長到 50%,畝產提升一千元。

阿里巴巴脫貧基金會的副秘書長孫利軍,自 2014 年起擔任農村淘寶項目總經理的職務,對農村脫貧工作有著豐富經驗,阿里巴巴脫貧基金的「一縣一品」模式,即通過淘鄉甜直供直銷的方式,通過科技賦能、供應鏈輸入、品牌打造幫助貧困縣把優質的農產品賣出去。這裡用於賦能的技術包括阿里雲的農業大腦、物聯網、以色列的農業技術等,來提升效率,優化產品品質。在形成生產端的標準化和規模化後,其次是完善供應鏈,從包裝到物流到銷售管道,這是許多農產品賣不出去的重要環節;最後是品牌打造,利用阿里巴巴行銷矩陣、淘寶直播等,擴大貧困縣優質農產品的品牌影響力。

在 2018 年阿里巴巴全國 10 個電商脫貧樣板縣中,出現了奉節臍橙、巴楚甜瓜、元陽紅米、吉木乃麵粉、敖漢小米、金寨奇異果等「一縣一品」模式典型品牌。而生產、供應鏈、品牌影響力的完善,讓品牌有可靠的競爭力和可持續性,對貧困縣的農民來說,就像挖了一個巨大的魚塘,良性發展。

不難發現,提升生產效率、完善供應鏈、品牌行銷,這更像是打造一個個小而強的企業。在一周年之際,阿里巴巴將過去一年的脫貧工作特點總結為「可持續、可參與、可借鑒」:可持續是指探尋脫貧的長效機制,授人以漁,培育貧困縣的自我發展動力;可參與,是能夠借助阿里經濟體的平台和能力;可借鑒則是將互聯網、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在具體項目上的應用,通過複盤總結形成經驗、模式和方法論,供其他貧困地區因地製宜、借鑒參考,體現「公益的心態、商業的手法」。

「以前農村的家庭聯產責任承包製解決了土地上種東西歸誰的問題,而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要解決的是這塊土地上的東西應該賣給誰的問題。」馬雲說。發揮技術的作用,讓農產品更好地生產,銷售地更好,大概就是馬雲口中農業文明和商業文明的完美結合,也就是脫貧和致富一致的意義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