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傳統武術這麽厲害,為何卻熬不過實戰這一道坎?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氣動四方。

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

來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

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

——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部分)

一段劍舞讓杜甫看得歎為觀止,張旭更是因為這段劍舞領悟草書的新境界。

詩裡劍如遊龍,詩外軼事勾人,引起後來人的無限遐想,這首詩描寫的不論是叫做劍舞,還是舞劍,其實都可以算是對於傳統武術用於表演的記載。

傳統武術的假想敵

之所以我說不論是劍舞還是舞劍,都可以算是對於傳統武術用於表演的記載,是因為這兩種形式是可以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的,非要分出這兩種形式有多大區別的人,可能是忘記了歷史上另一個著名的故事,就是“鴻門宴”。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之所以常說“舞劍”、“舞刀弄棒”,用“舞”字,是因為使用“劍術”往往需要靈活的步伐,不斷地移動,這和我國傳統武術產生的背景有關。

幾乎世界上所有國家的傳統武術都是源於戰爭,“武”為止戈,“戈”則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可見我國傳統武術源流之早,而最早的武術形式,多為矛術、劍術等等。

周朝禮製,以兩千五百人為一師,五師為一軍,《周禮》中說“天子六軍,大國三軍,中國兩軍,小國一軍”,可見當時就已經具備了發動大規模戰爭的條件,由戰爭中衍生出的單兵戰鬥技術,即使是戰陣衝鋒,也必然要針對來自四面的敵人而做出設計。

我國歷朝歷代大規模戰鬥不勝枚舉,那種應戰鬥而生的武術,由於敵人位置不定,所以必然忽而攻前,忽而攻後,左遮右擋,變化無方。

從諸多流傳下來傳統武術套路就能明顯看出,傳統武術往往不停移動方位,忽左掌,忽右拳,假想敵來自四面八方,諸如八卦掌等移動中進攻的拳種,更利於實際交戰,想老舍先生《斷魂槍》裡孫老者的查拳“來回六趟,把院子滿都打到”便也是如此。

作為對比的是日本的劍道,日本戰國時期(明中葉)大名爭鬥,往往只是數百人間的戰鬥,武將之間互道姓名,捉對廝殺,所以像足利義輝、宮本武藏那種在戰鬥中斬殺十幾人乃至幾十人,就被奉為劍豪、劍聖,他們的劍道表演,往往站在原地,移動不多,敵人通常來自正面,這一點和現代搏擊、綜合格鬥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也就是為擊倒面前敵人而進行訓練。

傳統武術技擊方式

再說回公孫大娘的“舞”,因為手中有劍,所以劍鋒一過,便可殺一人,當然,這劍鋒必是要劃到要害。

大家比較熟悉的三國時代,武將戰陣衝鋒,用矛刺脖頸、頭顱殺人,如果是刺到胸口,即使利用馬匹帶起的慣性,又能有力氣殺多少敵軍士兵?所以從中吸取經驗的傳統武術,也是通過訓練身體,以達到可以通過一指、一掌擊中敵方要害而製敵的目的(現代搏擊、綜合格鬥等也是直接訓練如何擊倒對方)。

由此導致真正擂台較量時,往往有一方或死或傷,隨著近代中國相關法制的完善,“生死狀”也應運而生,平常武林中的切磋,往往也就是比劃一兩下,表面上看上去誰佔了便宜,誰就略勝一籌。

實則隨著社會文明進步,到了清末民國,國內武術家間真正交手,鬥個你死我活的情況已不多見,而之所以民國武術聲望能夠達到頂峰,與當時中國武術家對抗外國侵略者的挑釁有很大關係。

傳統武術揚我國威

有一部老電影《武林志》,裡面的主人公,學習八卦掌擊敗俄國大力士的東方旭,原型就是近代武術名家韓慕俠,據說他曾任黃甫軍校的首席國術教官,後來受張伯苓之邀任南開中學國術教師(周總理當時曾隨他習武),而他打敗的大力士,綽號“震寰球”的康泰爾,身高2米出頭,在俄國十月革命前曾偕夫人周遊列國,不到兩年時間打遍歐美四十六國無敵手,贏得“震寰球”世界第一大力士的美譽,二人在中央公園比武,韓慕俠用八卦掌、形意拳的招式迂回試探,最終韓慕俠以一招借力打力的方式將之擊倒。

除他之外,還有一次擊倒十幾個德國兵的“眼鏡程”程廷華,隨義和團對抗八國聯軍的“單刀李”李存義,擊敗德國力士的張佔魁等等許許多多武林人士,在國勢孱弱的時代,通過個人,揚我國威。

傳統武術實際應用

民國武術家往往有當鏢師(“單刀”李存義)、保鏢(如孫中山先生的保鏢杜心武)、國術館教習(如電影《奪標》裡的張之江)、軍隊教官(“活猴”孫祿堂),乃至北洋軍閥(歷史課本裡提到過的“劍仙”李景林)的經歷,需要有實戰本領,而且有實戰的機會。

但實戰不完全等同於平日的練功,現在影視作品中往往一演武林人士,不是練套路,就是打坐練氣功,其實不然。

傳統武術為了出於實用性的目的,往往練的都是單式子,而且常年如此,像楊露禪學拳十八年,可不是光練套路練了十八年。

《隋唐演義》中的程咬金,善使三板斧,大多數人就不是他的對手了,練家子也是一樣,很多名家都有“絕招”,比如被稱作“半步崩拳打天下”的郭雲深。

郭雲深年少之時本是學習八極拳,後恩師劉曉蘭讓他去拜見山西形意拳師李老能,十二年盡得形意真傳,後來因為產出惡霸,鋃鐺入獄,獄中郭雲深仍然不斷練習形意,由於有手銬腳鐐的限制,只能邁出半步,故而郭雲深將形意拳中的跨步變短(李連傑電影《宇宙追緝令》中,就有獄中連形意的情節),反覆練習形意五行拳,終以“半步崩拳”名揚天下。

這種以單式為主的訓練方式,和古代戰爭中戰將的訓練方式極為相似,每日刺槍以千次計,才有戰場上槍頭點喉,一點致命。

同時,結合環境改變拳路也是武術的一大特徵,如北派武功適宜平原戰鬥,往往大開大合,槍術、劍術流傳較廣,而南方多巷戰,故而功夫發展為短打,招式緊密,武器發展出八斬刀等適宜近戰的武器,元彪、林正英電影《敗家子》就極有這方面特點,片中二人站在八仙桌上對練,充分體現了貼身近戰的特點。

還有很多武術動作都是相通的,諸如一些肘的用法,詠春、八卦、少林乃至泰拳都有極為相似的用法,可是有些人以為非要分清楚是哪門哪派的,以至於固化到現在一些人用時,也必要讓人看出其門派。

難道說大家普遍看到太極拳打起來慢慢悠悠的,實際搏鬥中,為了能讓人看出他學的是太極,就也要慢慢悠悠的打嗎?

傳統武術套路之旅

到了新zhongguo成立之後,由於傳統比武方式容易造成傷亡(大多數武術招式學完之後不敢用,要考慮法律後果),且沒有了戰亂割據的時代背景,武術高手漸漸走出人們的視野,傳統武術也逐漸演變為強身健體的工具,傳統武術的套路比賽得到國家扶持,漸漸發展壯大,傳統武術的學習、修煉方式也隨之漸漸改變。

很多香港老電影裡都有各種訓練方式的介紹,如《醉拳1》中成龍捏核頭,用水杯倒立舀水等等,雖有戲謔成分,但確實反映了修煉傳統武術絕非只是套路訓練。

諸如捏木棍、鐵餅鍛煉指力,用點燃的香頭鍛煉目力,都是實際中存在的,還有很多人認為練啞鈴鍛煉肌肉來自西方,其實中國早就有通過石鎖、石墩鍛煉力量,可惜很多練武之人忽視了這一點,甚至一些學習太極拳的人,被“四兩撥千斤”等概念混淆,認為鍛煉力量違背太極拳理,忘記了很多太極拳大師都是由外家拳練起。

一度看到一個紀錄片,在日本有些空手道館,還保留著從中國傳來的使用石墩鍛煉指力、臂力的方法,反倒在中國國內,這些鍛煉方法被忽視,這和提倡武術套路化不無關係。

我們首先來說說套路有什麽用,剛才提到練得使得往往都是單式,有人就會問套路還有什麽意義?

其實套路主要還是用於門人記住自己本門功夫都有哪些單式,起到了穿針引線的作用,每個門派中,每個人擅長的內容都有所差別,善用的招式也都不盡相同,套路的規範則利於傳承,孔子所提倡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在武術傳承中也能體現。

相傳董海川教徒,依據徒弟體型、悟性等等諸多因素因材施教,比如他的兩名徒弟,尹福的八卦掌掌形為“牛舌掌”,程廷華的八卦掌掌形則為“龍形掌”。

再比如楊露禪在北京打出名號,被安排教授八旗子弟太極拳,可由於八旗子弟生活奢靡,根本無法適應大強度的訓練,所以楊露禪只有選簡單的式子加以融合,讓八旗子弟能夠學會,並以之健身,那就已經和現在很多學校教的、廣場上練的差不多了,由此開始出現簡化套路。

同樣,傳統武術的套路比賽,也是由最初的各家套路,慢慢簡化統一,最終形成標準套路,這種套路如同楊露禪編出的簡化太極,但同時又兼具了表演性,已不同於以技擊為目的的傳統武術。

如《醉拳2》中,南派大師劉家良飾演的清末武舉人福民祺,面對成龍飾演的黃飛鴻,說他的醉拳打不死人(就是說花架子),可是遇到梅豔芳飾演的黃飛鴻後媽黃夫人,幾招裙裡腿,險些吃了大虧,這就是傳統武術和套路表演的區別。

傳統武術詭、奇、狠,而套路表演則更注重每招每式是否好看,跟頭翻的是否利索,落地是否平穩,練出來確實好看,所以很多學習傳統武術的人因此走上了套路之旅,也不用練什麽指力、臂力,只要套路嫻熟,確實很有賣相。

一些老師在傳授武術時,也樂於教套路,因為套路屬於標準化的東西,教十個人和教一百個人沒什麽區別,一套動作就可以教幾個月甚至幾年,極大地簡化教學難度,帶隊參加套路比賽,奪得個好成績,能招到生源就好,再加上一度武術電影大熱,更加劇了傳統武術市場化的進程,一些裝神弄鬼的手段也開始出現。

至此,還要再說說綜合格鬥,已經有UFC、Bellator、PRIDE等諸多賽事,這類比賽包含幾十種格鬥類型,其中就包含了很多國家的傳統武術,比賽對各種武技一視同仁,目的是為了促進世界武術的發展。

很多人說傳統武術包含了中國的傳統文化,看一些民國時期的武術大師留影,確實能感到他們的涵養,但武術畢竟不全是文化,實用性依然是其極為重要的一面。

寧在一思進,莫在一思存,寧在一氣先,莫在一氣後,無數社會加上去的框框,讓傳統武術不斷“思存”,顧慮太多也就沒有“思進”的勇氣。

傳統武術的複興,還有待環境的改善,希望有朝一日能有真正適合傳統武術規則的賽事。

圖文來源於網絡,作者:朔雪漁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