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海澱妙雲寺曾為私家別墅

正在建設中的“妙雲城市森林公園”,位於京西玉泉山西側,因緊鄰古刹妙雲寺得名。

妙雲寺始建於清乾隆年間,坐南朝北,俗稱“倒座”,為一進三楹院落。有山門、前殿、配殿及後殿,前殿為歇山式建築,小巧精製,後殿面闊三間,兩邊各出廂房三間。院中松柏參天,遮陰蔽日,門前兩株古槐,整座寺院古樸而幽靜。

據《日下舊聞考》記載:妙雲寺建成之時,恰逢乾隆帝臨駕香山途經此地,但見紅日高照,祥雲緊隨,金輝四映。他即景歎曰:“妙哉,雲也!”寺裡僧人聞聽後,認為是“天逢禦賜”,故將該寺稱為“妙雲寺”。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大臣劉墉被任命為《四庫全書》館副總裁。當時圓明園內的文淵閣剛剛建成,《四庫全書》總纂之處便設在這裡,而劉墉卻居住在東城驢市胡同(宣統年間改稱禮士胡同),因往返圓明園頗為費事,便在玉泉山附近買下了一處居所,即位於普安店村的妙雲寺。

劉墉,字崇如,號石庵,山東高密人,乾隆十六年(1751年)進士,歷任順天學政、都察院左都禦史、禮部尚書等官職。當時的妙雲寺裡供奉多尊佛像,有兩位僧人居住。劉墉雖對佛教研究不深,但他禮佛、敬佛,所以令僧人每日上香,而他居住在西廂房,兩間為客廳及書房,一間為臥室。他每天乘轎子往返於此地與圓明園之間,一直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四年中他出入妙雲寺一切從簡,從不張揚。他曾手書一副對聯,懸於妙雲寺的客廳中:“閑中覓伴書為上,身外無求睡最安。”由此看出他在妙雲寺的日子過得如隱居般安閑。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劉墉被授湖南巡撫。次年初返京,任都察院左都禦史。三月任職南書房,此後一直在京為官。儘管住在城裡,但妙雲寺的居室仍為他用。因為他喜歡京西的景色,特別是玉泉山與香山之間,廟宇眾多,且有大面積的稻田,一派江南風光,所以他時常到此小住,或靜心研讀古籍,或與僧人談禪,或到鄉間賞景,頗為愜意。他斷斷續續地在妙雲寺居住了近20年,直到70多歲,年老體弱,乘轎子顛簸40裡到妙雲寺實在難以承受,且嘉慶皇帝再三勸說,故將妙雲寺上繳朝廷,此後直到去世他再也沒有到過該寺。

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妙雲寺被嘉慶帝賜給了山東巡撫貴泰作為家廟。隨後該寺裡外修葺一新,每次貴泰從山東回京,便在此暫住幾日。貴泰死後,家廟仍為其後人所有。

光緒三十年(1904年),貴泰後人將家廟賣給了駐藏大臣張蔭棠,但張家不信佛,便將寺內供奉的泥胎佛像拉倒,改建為別墅,取名“石居”,並將山門上“妙雲寺”的石額拆下來,換上了刻有“石居”二字的石額。

張蔭棠,字朝弼,號少卿,廣東雙水(今江門市雙水鎮)豪山鄉人。光緒年舉人,捐官為內閣中書。曾為清廷最後一位駐美國公使,也是民國時期首位駐美國公使。1914年5月,袁世凱任命張蔭棠為參政院參政,張不願出任,於6月22日辭職,賦閑在家,隱居石居。

在石居隱居期間,張蔭棠廣交朋友,多次邀請好友到石居小聚,其中有當時聲名顯赫的社會名流於右任、熊希齡、胡適、高夢旦、冼玉清等。

胡適先生在民國十三年(1924年)一月十三日的日記中簡單記錄了在妙雲寺(石居)與張蔭棠等好友小聚的情形:“與夢麟、任光、余文燦、張希伯(蔭棠)先生,同遊西山。希伯先生年六十五(實為五十八歲),精神尚好。他有別墅在玉泉山之西,名石居,舊為和珅之弟(實為貴泰)家廟,很精致。我們在石居吃飯,飯後遊西山,回來又到石居吃晚飯。飯後回城……今夜是舊歷初八(臘八),在石居見月,月色極好。”胡先生興之所至,並作詩《石居》一首:“松針篩月上眉頭,心上淒清感舊遊。一樣半規初八月,照人狂態照人愁。”

由此也可知,四位當時的北大精英齊聚石居,拜訪蔭棠老先生。這四位北大精英中有三位,後來都做過北京大學的校長。余文燦1926年代理北大校長;蔣夢麟1930年任北大校長;胡適1946年任北大校長。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月,張蔭棠病逝,此後石居先後被多家部門暫用,後又長期閑置。因年久失修,主體建築已經很破舊了,院內雜草叢生,山門及院牆也被附近村民私搭亂設的建築所包圍,但寺院的整體結構未被破壞。2001年這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古刹被海澱區政府公布為“海澱區重點文物保護部門”,並進行了修葺。

本文刊發於9月20日北京日報古都版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新媒體制作人員:劉揚

北京日報副刊

本公眾號發布或推送的所有內容,

除注明來源外,版權均屬北京日報社所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