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糖尿病飲食控制的關鍵點

1.科學飲食,規律運動,培養良好生活方式

科學飲食是所有類型糖尿病治療的基礎,糖尿病患者的飲食要遵循平衡膳食的原則,在控制總能量的前提下調整飲食結構,滿足機體對各種營養素的需求,並達到平穩控糖、降低血糖波動、預防糖尿病併發症的目的。

不同時間運動對餐後血糖影響不同,餐後散步對降低餐後血糖更有效。相比較而言,高運動強度對餐後血糖控制的效果更好,如快走或慢跑比散步降低餐後2小時血糖效果更顯著。

2.保持健康體重,預防肥胖和消瘦

吃動平衡是指能量的攝入與能量的消耗保持平衡狀態。吃動平衡既是維持健康體重的重要因素,也是調節和控制血糖的重要因素。能量的攝入大於能量的消耗,短期可能導致血糖的升高,長久則會引起超重和肥胖,導致胰島素抵抗,使血糖更加難以控制。反之,能量的攝入小於能量的消耗,則會導致體重下降甚至消瘦及營養不良的發生。消瘦與營養不良也是影響糖尿病患者預後的不利因素,低體重的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全因死亡率顯著增高。

3.監測血糖,合理用藥,預防低血糖發生

應先確定飲食治療方案,積極實施飲食配餐、吃動平衡,以利血糖調節。當飲食治療和運動不能使血糖控制達標時應及時採用藥物治療或調整藥物治療方案。實施血糖監測可以更好的掌控患者自身的血糖變化,預防低血糖的發生,對飲食、運動以及合理用藥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並可及時調整治療方案,改善患者治療狀況。

4.主食定量,按需攝入

穀物作為主食是我國居民主要食物來源,也是影響糖尿病患者能量攝入及餐後血糖控制的最重要因素。糖尿病患者主食攝入量因人而異,應綜合考慮患者的生理狀況、營養狀況、體力活動強度、血糖控制水準、胰島功能以及用藥情況等因素,在營養醫師/營養師的專業指導下,進行個體化設計,制定定量的飲食治療方案。

5.全穀物、雜豆類宜佔主食攝入量的三分之一

隨機對照研究顯示,用50g或100g燕麥分別代替部分穀物主食可顯著降低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餐後2小時血糖、HbA1c、甘油三酯、膽固醇以及體重。每日攝入2餐糯糙米(glutinous brown rice)有助於降低糖尿病患者的餐後血糖、HbA1c和甘油三脂水準,並增加胰島素敏感性,有利於控制體重。與單純攝入白米飯相比,分別用斑豆、黑豆或紅腰豆替換三分之一的白米飯後,可顯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餐後血糖水準。

6.提倡選擇低GI主食

在選擇主食時,可參考血糖指數(glycemic index,GI)與血糖負荷(glycemic load,GL)兩個參數。提倡選擇低GI 的主食(主要指全谷、雜豆等,當然也與加工或烹調方法有關,作者注)。

7.餐餐有新鮮蔬菜,烹調方法要得當

蔬菜、水果攝入量與2型糖尿病患者的HbA1c水準呈負相關。蔬菜能量密度低,膳食纖維含量高,礦物質含量豐富。增加蔬菜攝入量可以降低膳食的血糖指數,後者與2型糖尿病患者的HbA1c呈顯著正相關,膳食血糖指數越高,患者血糖控制水準也越差。注意蔬菜烹調方式的選擇,避免烹調油攝入過量。

8.每日蔬菜攝入量500g 左右,深色蔬菜佔1/2 以上

糖尿病患者的每日蔬菜攝入量不應低於健康成年人,每日蔬菜攝入量不宜低於500g。蔬菜攝入量≥200g/d 的糖尿病患者的HbA1c、血清甘油三酯以及腰圍均顯著低於攝入量低於100g/d 的患者。進一步分析發現,隨著綠色蔬菜攝入量的增加,患者的HbA1c 水準也呈下降趨勢,每日綠色蔬菜攝入量≥70g 的糖尿病患者的HbA1c 顯著低於每日綠色蔬菜攝入量小於50g 的患者。

9.兩餐之間適量選擇水果,以低GI 水果為宜

低GI 水果攝入與糖尿病患者HbA1c 水準呈顯著負相關。臨床研究顯示,與食用一個或不吃水果相比,每天食用兩個中等大小的低熱量水果可以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後血糖和HbA1c 水準。這可能與水果中富含抗氧化營養素有關。糖尿病患者可選擇GI 較低的水果,注意合理安排食用水果的時間,可選擇兩餐中間或者運動前、後吃水果,每次食用水果的數量不易過多。

10.常吃魚、禽,適量吃畜肉,減少肥肉攝入

畜肉,尤其是肥瘦肉含有較多飽和脂肪酸,紅肉攝入量與未來體重增加風險呈正相關。紅肉攝入量與糖尿病風險之間的關聯可能部分通過體重增加和肥胖來解釋,而禽肉類攝入與2 型糖尿病發病風險之間未見顯著相關。

11.少吃煙熏、烘烤、醃製等加工肉類製品

過多攝入加工肉類(包括加工畜禽肉類),可增加2 型糖尿病發病風險。觀察性研究顯示,食物來源及飲用水中硝酸鹽及亞硝酸鹽含量與兒童1 型糖尿病的發生有關。另外,高鹽攝入也是2 型糖尿病的獨立危險因素。

12.每天不超過一隻雞蛋

每天吃1~2 個雞蛋對2 型糖尿病患者膽固醇、甘油三酯、HDL-C、LDL-C 及血糖水準沒有顯著影響;但與從不吃雞蛋或每周少於一隻雞蛋者相比,每天超過1 個雞蛋會增加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

13.每日300 ml 液態奶或相當量奶製品

與其他動物來源蛋白質不同,牛奶及其製品可降低2 型糖尿病發病風險。優酪乳經過發酵,更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選擇優酪乳時應選擇不含蔗糖和蜂蜜的原味優酪乳。

14.重視大豆及其製品的攝入

Meta分析結果顯示每日豆製品攝入量佔蛋白質攝入總量35%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HbA1c及空腹胰島素水準顯著降低。每日攝入20g以上大豆及其製品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總膽固醇、甘油三酯及LDL-C水準顯著下降, HDL-C水準顯著升高 。

15.零食加餐可適量選擇堅果

研究顯示,在攝入白麵包的同時搭配混合堅果(開心果、扁桃仁、核桃等六種堅果等比例混合)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餐後血糖反應。與等能量對照組相比,每日膳食中包含50~56g堅果有助於降低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HbA1c水準、總膽固醇、甘油三酯水準,降低冠心病發病風險。

應將奶類、豆類、堅果類納入到2型糖尿病患者的每日飲食中,每日攝入相當於液態奶250~300ml的奶及奶製品、大豆及堅果類30~50g。零食加餐可選擇開心果、扁桃仁等堅果。

16.烹調注意少油少鹽

每日烹調油使用量宜控制在30g 以內。食鹽用量每日不宜超過6g。

17.足量飲用白開水,也可適量飲用淡茶或咖啡

飲用茶和咖啡對2 型糖尿病患者具有一定保護作用,包括降低空腹血糖、糖化血清蛋白、減少糖尿病患者的總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等。

18.不推薦糖尿病患者飲酒

酒精會增加口服磺脲類藥物的糖尿病患者發生低血糖的風險。對於藥物治療的糖尿病患者應避免酗酒和空腹飲酒。酒精可能會掩蓋低血糖癥狀,促進酮體生成。過量飲酒還會增加肝損傷、痛風、心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發生的風險。

19.定時定量進餐,餐次安排視病情而定

定時定量進餐,有助於糖尿病患者尋找自身餐後血糖變化規律。在等能量等膳食結構的前提下,少量多餐能夠顯著降低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者餐後血糖的波動,有助於預防餐後高血糖及餐間低血糖的發生。

20.控制進餐速度,細嚼慢咽

咀嚼次數會影響富含碳水化合物食物的血糖指數,與咀嚼15 次相比,咀嚼30 次所測得的大米的血糖指數更高。攝入同樣食物,細嚼慢咽(一口飯咀嚼40 下與咀嚼15 下相比)會促進富含碳水化合物食物的消化吸收,餐後血糖在15 min 之內快速升高,但是隨後血糖趨於平穩,與咀嚼15 下沒有顯著性差異。

但細嚼慢咽可能有助於患者減少進食量。在超重和肥胖的2 型糖尿病患者中所進行的隨機交叉研究結果顯示,減慢進餐速度可以增加採用視覺模擬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s,VAS)評估的的飽腹感,降低飢餓感。

21.調整進餐順序,養成先吃蔬菜、最後吃主食的習慣

按照蔬菜-肉類-主食的順序進餐,有利於糖尿病患者短期和長期血糖控制。在糖尿病患者中所進行的乾預研究顯示與先吃主食後吃蔬菜(500g/d)/葷菜的進餐順序相比,先吃蔬菜/葷菜後吃主食,其餐後血糖、胰島素水準顯著降低。進一步研究顯示,按照蔬菜-葷菜-主食的順序進餐可降低餐後血糖波動。長期堅持,還可使2型糖尿病患者餐後血糖及HbA1c水準顯著降低。

22.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糖尿病的有效控制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糖尿病自我管理主要包括飲食控制、規律鍛煉、遵醫囑用藥、監測血糖、足部護理以及高低血糖預防和處理六方面的自我管理行為。

23.定期監測血糖,預防低血糖發生

根據需要有目的地進行血糖監測,可以幫助了解飲食、運動和藥物對血糖的影響,從而有針對性地調整治療方案。糖尿病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也要注意預防低血糖發生,低血糖可導致不適甚至致命,要注重預防低血糖的發生。

24.定期接受個體化營養指導

個體化營養指導的實施應包括:個體化膳食和營養狀況評估;個體化營養顧問、營養處方的制定;適度的顧問-隨訪頻率等。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顯示,若有專職營養(醫)師提供每年4~12 次的隨訪觀察,可使糖尿病患者的HbA1c 獲得12 月甚至更長時間的顯著改善。除能有效改善臨床結局外,個體化營養指導還有助於糖尿病患者以健康的方式最大限度地繼續享受喜愛的食物。

參考文獻:中國營養學會《中國2型糖尿病膳食指南2017》

小提示:

對於1 型糖尿病、特殊類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以及糖尿病併發症(如糖尿病腎病)的患者,在使用本指南指導飲食的同時,還應向專業的營養醫師或營養師顧問,尋求個體化的營養治療幫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