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俞軍離開滴滴 與百度生涯輝煌戰績反差巨大

鈦媒體注:日前,滴滴出行CTO張博在一封郵件中宣布,公司產品高級副總裁俞軍因家庭原因需搬離北京,近期將從滴滴離職,但扔擔任產品委員會榮譽主席,參與重大產品決策,主持高階產品晉級評審、共同制定產品序列發展規劃。

之後,俞軍在微信朋友圈中確認了這一消息,至於辭職後的去向,俞軍應該還是回加拿大發展。

俞軍2016年7月受滴滴出行創始人兼CEO程維的邀請,加盟滴滴擔任顧問,並在2個月後從加拿大回北京全職擔任滴滴產品高級副總裁。

雖然滴滴CTO張博在郵件中表示,過去三年,俞軍為滴滴產品崗位的價值定位、產品團隊的體系化建設打下基礎,滴滴產品序列團隊已從三年前的100多人發展至近600人,以此來認可俞軍的工作,但有媒體評論稱,俞軍在滴滴的這3年,並沒有做出什麽建樹。

反而是順風車業務接二連三的整改將滴滴一次次推上風口浪尖。這三年,俞軍公開露面最多的可能就是滴滴整改、乘客意見征求的會議了。他在滴滴的日子正如其在朋友圈中提及的“出行事業”相當“不容易”。

這與百度時期的俞軍形成巨大反差。19年前,俞軍曾是中國互聯網界的一個傳奇,被稱為“互聯網教父級產品大師”。2000 年,俞軍以網名“搜索引擎9238”寫了一封求職信轟動業界 ,自稱“熱愛搜索成癡”,後加入百度,擔任產品副總裁和首席產品架構師。

俞軍2000年求職信全文:

搜索引擎9238,男,26歲,上海籍,同濟大學化學系五年製,覽群書,多遊歷。

1997年7月起在一個國營部門籌備進口生產項目。

1999年4月起在一個代理公司銷售進口化工原料兼報關跟單。

2000年1月起在一個垂直網絡公司做分析儀器資料采編。

2000年7月起去一個網絡公司應聘搜索引擎產品經理,卻被派去做數據庫策劃,9月起任數據中心經理。

長期想踏入搜索引擎業,無奈欲投無門,心下甚急,故有此文。

如有公司想做最好的中文搜索,誠意乞一參與機會。

本人熱愛搜索成癡,只要是做搜索,不計較地域(無論天南海北,刀山火海),不計較職位(無論高低貴賤一線二線,與搜索相關即可),不計較薪水(可維持個人當地衣食住行即是底線),不計較工作強度(反正已習慣了每日14小時工作製)。

2000年正是中國互聯網野蠻生長的時代,李彥宏剛剛在中關村創立公司。2001年加入百度後,俞軍自然成為了百度搜索系列產品早期唯一的產品經理。5年之後,32歲的俞軍出任百度產品副總裁,是中國最早的搜索引擎研究和推廣者之一。不僅是百度搜索業務,百度貼吧(2003 年)、百度知道(2005 年)等產品均也與俞軍息息相關,俞軍也被譽為“百度貼吧之父”。

俞軍在百度一乾就是8年,2009年6月30日,俞軍正式離開百度。

俞軍離職郵件全文

同事們,大家好!

這是我在百度和在北京的最後一天,借此告別郵件表達我的感謝。

我最想感謝的是搜索引擎。如此幸運地生活在一個有搜索引擎的時代,搜索引擎帶給我的知識和對我成長的影響,超過了從小到大所有老師、所有書籍、所有傳媒和父母教育的總和。搜索引擎的成熟和普及,正如造紙和印刷術的廣泛應用一樣,又一次極大地降低了人類獲取知識的成本,並將對社會的平等和進步產生深遠的影響。

然後,我要感謝百度的很多同事。一直記著3個特別的時間:

2001年9月,百度搜索的首頁上線;

2003年4月左右,成為當時最好的中文搜索引擎;

2005年7月底,成為當時訪問量最大的中文網站。

8年前,當我帶著“做最好中文搜索引擎”、“普及中文搜索,推動社會進步”的內心使命感來到這裡時,還只是一個空有熱情的業餘網友,感謝上上下下無數百度同事多年來的專業、寬容和幫助,給了我一個最能發揮我長處、最能忽略我短處的工作空間,讓我能在今天為搜索引擎深入中國人生活而高興時,還能自豪一下其中也曾有自己的一份汗水。

不止是對我在搜索引擎方面的幫助,還要特別感謝早期的很多百度同事,他們所表現出的聰明、嚴謹、敬業、坦誠、正直等,讓我學到了很多,改變了我很多,也讓我知道,原來可以有這麽快樂的工作環境,這些人、這些美好的歲月都是我想感謝的。

最後,感謝我的家人。搜索引擎曾經佔用了太多本該屬於家庭的時間,感謝家人的背後付出。

謝謝!

雖然俞軍離開了百度,但他在百度多年的產品經理方法論,被同事們整理總結為“PM 12 條”流傳業界 ,至今仍被一代又一代的產品經理奉為圭臬,以至於每一個俞軍方法論受益者都會親切叫俞軍一聲“俞老師”。

俞軍的“PM 12 條”

1. PM首先是用戶;

2. 站在用戶角度看待問題;

3. 用戶體驗是一個完整的過程;

4. 追求效果,不做沒用的東西;

5. 發現需求,而不是創造需求;

6. 決定不做什麽,往往比決定做什麽更重要;

7. 用戶是很難被教育的,要迎合用戶,而不是改變用戶;

8. 關注最大多數用戶,在關鍵點上超越競爭對手,快速上線,在實踐中不斷改進;

9. 給用戶穩定的體驗預期;

10. 如果不確定該怎麽做,就先學別人是怎麽做的;

11. 把用戶當作傻瓜,不要讓用戶思考和選擇,替用戶預先想好;

12. 不要給用戶不想要的東西,任何沒用的東西對用戶都是一種傷害。

《從點子到產品》的作者劉飛曾經是俞軍的下屬,也是俞軍方法論的受益者,其在昨日發布的一篇向俞軍致謝的文章《我所認識的俞軍老師》中稱:

“許多人還在糾結俞老師在滴滴做了什麽功能雲雲,把產品副總裁還當成是功能產品經理看待。俞老師的思考和方法論實際已經融入了滴滴產品的骨髓血液裡,不少優質的交易、服務、體驗、安全決策都銘刻上了俞老師對用戶和產品認知的烙印……我是完全不懷疑在滴滴師從俞老師的產品團隊,已經多少學到了俞老師的精髓……我不懷疑他們將會在滴滴的新業務,乃至未來在外部的更多業務中,成為產品的中堅力量。”(鈦媒體編輯綜合)

以下為《我所認識的俞軍老師》全文,作者劉飛:

昨天跟俞軍老師約了最後一次1對1的聊天。已經離職的我在滴滴1號樓大廳給俞老師發消息,說可能要助理來幫忙接一下。

不多時,聽到熟悉的聲音:劉飛,過來吧。

抬頭看去,居然是俞老師。原來助理中午去吃飯,俞老師不願麻煩別人,就自己下樓走了一趟。被這位高級副總裁親自接到樓上的我,忐忑不安。

如此平易近人,又在產品經理的認知上獨孤求敗,是我從第一次見俞老師到現在,始終如一的印象。

1

多年前,在知乎認識俞軍老師,加了微信,也請俞老師為《從點子到產品》寫過推薦語。

不少產品前輩其實不太瞧得上後輩,尤其是我這種年少成名的“網紅”。俞老師反而沒有任何偏見,認為我寫的內容有些價值,給過他啟發,也願意跟我聊產品和用戶,對書的內容幼稚的部分也直言不諱。對此我心懷感恩。

後來我準備從點我達離職,在北京約了幾個面試,想到俞老師也在北京,就問能不能約聊一次。俞老師欣然答應,還準備了晚飯(外賣),我們在他的辦公室第一次見面。

這次見面,我驚訝於俞老師的坦率和直接。他對用戶和產品的認知,都毫無保留地講給我這個並不熟悉的並不算高階的“網友”。期間還很坦誠地說到,他回國,就是為了搭建一個最優秀的產品經理團隊,就是為了彌補當初在百度沒有圓滿完成的“傳道授業”的理想,讓國內的產品質量提升一個檔次。

聊到最後,我說最近在看工作機會,俞老師說那不如就來滴滴,也有一些產品的事情可以做。我當然二話不說就答應了下來。

那時還沒有預期到,這兩年的經歷,會有這麽大的收獲。工作不久且在網上略有了名,很容易就會心浮氣躁。在俞老師麾下,才真正感受到了“優秀的產品團隊”和“優秀產品經理”的分量,有了更好的自我認知,也讓我又突破了一次瓶頸。

2

滴滴的產品團隊規模足夠大了,俞老師對產品團隊整體的管理無法從每個人的工作細節去關注。他管理團隊、確保團隊質量的方式有兩個。

第一個,是參加幾乎所有產品部的面試。職級D7(對標阿里P6-P7)及以上,或者只要初試面試結論是高潛(有較高潛力的),要全部經由俞老師面試。校招生也是重要的骨乾來源,只要評價在優秀及以上的,也全部經由俞老師面試。

俞老師在滴滴的這三年,不少應聘者都是奔著他和這個團隊來的。在我離職前,這個團隊的質量已經在市場中持續得到證明。身邊的同事跳槽,很多會在下一家公司升一級甚至兩級,工資也有不小漲幅。

第二個,是參加快捷事業群(現已改組為網約車公司)的產品評審會。這個會議要決議所有核心產品中要投入研發的功能或策略。產品經理的工作過程雖無法關注到太多細節,但所有產品經理的產出,都會在這個評審會上體現,因此把控評審會的質量也就是把控產品經理的工作質量。

評審會會有各條業務線的leader作為評委參加,也有運營和技術的關鍵代表參加,會上對需求背景、用戶價值和功能有效性有極深入的探討。

看會上的需求質量,以及收到評委反饋的質量之高,評審會可以算作是遠比任何培訓和輔導都更有用的開放學堂。我會時常要求團隊的同學都要參與這個評審會,哪怕沒有自己的需求要講。

在這兩個重要的機制之外,我們T3的leader們(T1是一級部門負責人,如產品部,T2是二級,如網約車產品部)都會日常跟俞老師匯報工作,得到具體的指導。同時絕大多數同學也有許多跟俞老師1對1溝通的機會,每次都能收獲頗豐。

3

在這些機制的耳濡目染之中,我對產品和用戶的認知有了新的體會。

不少人都看過俞老師寫的東西,不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讀方式。

最經典的自然是價值公式:用戶價值=新體驗-舊體驗-切換成本。然而在網上流傳的版本,甚至連公式都沒寫對,大都會把“用戶價值”寫作“產品價值”。

我和老同事則非常幸運,能夠在工作中時常接觸俞老師並得到具體案例中的解讀。任何這樣的產品理論,不在實踐過程中反覆應用和理解,單憑讀懂一個公式,就像隻背了物理定律卻從沒答過應用題、沒解決過真實問題一樣,並不能算是“懂了”。

上述的價值公式只是對用戶描述的一部分。俞老師在百度積累了多年對用戶的理解,加上在滴滴接觸總結的對產品和交易的理解,有著非常深入的底層洞見。

俞老師認為,產品經理的本科畢業,應該是掌握了用戶模型,而研究生畢業,要掌握交易模型。

用戶模型指的是,基於你能獲取到的用戶樣本,建立一個對用戶認知的體系。在不同的環境下、不同的刺激下,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刺激,都會有不同的反應。在好的用戶模型下,可以對各種限定條件下的用戶有更準確的判斷。

要研究用戶模型,必須要從無數的場景下,差異化的大量個人樣本來抽象出用戶,這是產品經理的核心能力。這不是單純數據和調研的工作,這也是俞老師與大多產品經理理解不同的地方:一個靠長期用戶認知的積累,一個靠定量定性的分析。

俞老師對用戶畫像的理解

而交易模型是理解企業、產品與用戶的關係。可以理解成是把用戶和商業閉環掉的思考模型。

企業以產品為媒介,與用戶進行價值交換,達成企業的商業價值。產品一開始就應該為了企業和用戶間的交易而存在,產品即交易。

對於企業來說,以經營視角(企業長期來看能獲得利潤)來看,是不可能全部滿足這些需求的,能滿足就一定虧本。企業能做的,是在給定條件下,選擇創造哪些用戶價值滿足哪些用戶需求更能促成交換,對企業有最高的邊際ROI。

用戶成本並非只有貨幣成本。時間、體力、心力、安全風險、隱私風險等等也都會是成本。交易時也會產生成本,比如大媽為了買更便宜的西紅柿跟小販討價還價付出的時間和口舌。

企業成本也有許多類型。直接成本是生產的成本。交易時也會有成本,比如一個音樂產品要與用戶發生交易,行銷、補貼,甚至培養用戶對虛擬音樂的付費意願,都是成本。

企業與用戶通過產品交換用戶價值的過程中,用戶的主觀效用大於用戶成本、企業的收益大於企業成本,交易才有可能發生。

用戶模型和交易模型,是產品經理決策的底層能力。在滴滴,有著充分的實驗場和迭代機會,去探索雙邊平台最好的價值交換模型,這也是能夠讓我們理解用戶和交易的先決條件。

俞老師的這些思考,在新的實踐中,都是常看常新,每次都會有新的感悟。

4

俞老師對認知和思考有固執的追求,幾乎把所有時間都放在獲取信息和做深度思考上了。他並不在意生活中的瑣碎細節。從來不逛街,也不愛亮相,始終穿著公司各種活動贈送的T恤和外套。俞老師在滴滴的形象反而更像樸實無華又高深莫測的技術老闆。

我印象很深的是有一次滴滴的內部大會,各個高管都要上台講話。因為有不少組織架構的調整和人員的流動,所以通常都會先做不少鋪墊,然後委婉表達具體的變化,每個人都講了20多分鐘。輪到俞老師上台,則是乾脆利落,2分鐘就直白地把這次產品部的變化講完了,串場的主持人都還沒坐穩。

跟俞老師聊過的老同事,也都驚訝於俞老師的坦率直白。對不認可、不同意的事情,俞老師從來不會委曲求全;對已經想明白的道理,也從不吝嗇跟大家分享。

想象到這樣世外高人的形象,不少人會覺得有距離感。俞老師雖然在生活中不講究精致,但在與下屬和同事的相處中,卻非常有同理心,也特別真誠。

我提出離職的那天,俞老師給我發了一條信息。按慣例說團隊中有個leader要走,老闆自然是得挽留,但俞老師看出我最後那段時間很苦悶,也很清楚我在滴滴做得並不適應,因此也沒有再多說什麽,還給了我許多在工作和創業中的指點。

5

鑒於剛剛提到的,沒有應用場景和實踐環境,許多產品理論單純看懂不代表真的懂了,俞老師就很少會在公開場合講述他的產品理論。因為一個理論,只要面向更大的群體,被誤讀的幾率就越高;而想要讓更多人聽懂,就勢必要把內容做可讀性的處理,就會有不少失真。

在許多公司演講過或者接受採訪後,俞老師發現絕大多數人沒辦法理解自己講的內容,提的問題都太表面,於是也乾脆不再露面,把更多輸出的機會留給內部的產品經理了。

在公司內部,俞老師曾經花10個小時分享在湖畔大學講過的產品思考。分享的PPT只有四頁,與其說是幻燈片不如說是提詞器,非常乾。

其中講用戶價值的一頁

單純看 PPT,是不可能理解內容的。而哪怕聽過俞老師細致的論述,沒有做過產品工作、沒有用戶價值分析的經歷,也幾乎無法理解這些內容。

那為什麽還要講呢?因為內部的產品經理總會有些人能夠聽懂,聽到的人裡,哪怕只有1/10的產品經理搞懂並落到實際工作中,也就能產生巨大的價值,並把這些思考和方法論傳播下去。

俞老師跟我們講,他會繼續留在滴滴做顧問和產品委員會榮譽主席,依然會把產品經理的培養和用戶產品思考的傳道為己任,持續輸出。

6

俞軍老師讓我最有收獲的,除了用戶和產品的認知,還有對自我認知和個人成長的啟發。

像俞老師這樣締造了百度傳奇、被譽為百度飛機兩架引擎之一的產品神仙,似乎應該是天賦異稟、無比聰明、人中龍鳳。

但長期接觸下來,俞老師的聰慧和絕佳的判斷力自然讓人歎服,更讓人吃驚的是,俞老師有著極為清晰的自我認知和自我迭代能力。

他坦陳自己不是天才,只是在當初抓住了好的機會(抓住機會背後當然也是對搜索的深入理解),並且運用到了極致。他也會講出“我寫作不如XXX”、“我管理不如XXX”這樣的話,從不自負,從不居功。

越是認知能力不佳的人,越缺乏自我認知。對世事沒有體會的大學生,最容易對社會現象指手畫腳、嫉惡如仇、義憤填膺;沒做過產品的初階新人,也最願意指點江山、評天論地。我見過的產品經理,尤其已經有過成功產品經歷的,少有能坦陳自己過去失敗經歷和錯誤決策的。

對於過去的經歷和思考,俞老師從來都是批判地去看待。在百度的經歷在常人來看已經近乎完美,俞老師卻也有許多不滿意,覺得自己當初在搭建團隊和輸出方法的方面留有遺憾;對用戶價值的認知已經足夠,但對交易模型的認知還不夠,是在後面經歷中持續迭代的,等等。

基於這樣的自我認知,俞老師就會堅持做自我迭代。一個道理或想法,俞老師想到了會跟我們分享。過了幾個月,俞老師再次分享時,你會突然發現其中又有許多新的修正和補充。

這種自我迭代和提升的勤奮程度,不少急需成長的產品經理尚且做不到,而俞老師能夠在這樣高度還能堅持,令人汗顏。

俞老師對我們的建議也同樣會強調迭代成長。快速迭代和大用戶量的產品提供了好的反饋和驗證的可能性,因此滴滴是產品經理成長很好的環境;而這也還不夠,產品經理成長環境應該還是多樣的,既有大平台做深做透的經驗,也有從0到1的經驗,還要盡可能做過用戶與商業的閉環產品,這樣認知和能力模型才更完整。

7

不少人會覺得產品經理加入一家公司、負責一個產品後,就要立馬有一些變化。有的糟糕的“產品經理”就深諳此道,到了一個新公司做新產品,先做互動視覺大改版,讓人覺得他做了許多“改變”。這是在忽悠外行罷了。

許多人還在糾結俞老師在滴滴做了什麽功能雲雲,把產品副總裁還當成是功能產品經理看待。俞老師的思考和方法論實際已經融入了滴滴產品的骨髓血液裡,不少優質的交易、服務、體驗、安全決策都銘刻上了俞老師對用戶和產品認知的烙印。

許多人不知道的是,百度早期俞老師指導和培養的年輕人,如今不少都在一線產品中是主要負責人。

我是完全不懷疑在滴滴師從俞老師的產品團隊,已經多少學到了俞老師的精髓,既有著對用戶和產品深入的理解,也學到了自我認知和自我迭代的能力。我不懷疑他們將會在滴滴的新業務,乃至未來在外部的更多業務中,成為產品的中堅力量。

就讓子彈,再飛一會兒。

謹以此文感謝過去兩年俞老師的照顧。祝俞老師在加國一切順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