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這10家大醫院,利用「互聯網+」做出了經典案例!

5月7日,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數字中國建設峰會·數字健康分論壇」在福建省福州市召開。會上,健康報社發布了2019「互聯網+醫療健康」便民惠民十大案例首批入選機構名單。

十大案例首批入選機構

(排名不分先後)

  1.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

  2. 福建省立醫院

  3.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

  4.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

  5. 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

  6.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武漢中心醫院

  7. 青島大學附屬醫院

  8.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

  9.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

  10. 廣東省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

此次案例遴選標準涵蓋五大維度:

一是效果指數

新技術、新模式讓百姓和行業可及可感是評判影響力的重要維度;

二是創新指數

通過大數據、人工智慧新興技術,服務醫療,服務患者;

三是協同指數

讓技術成為黏合劑,強調多方參與、多方合作;

四是覆蓋指數

強調行業融合,利用互聯網技術擴大服務的時間和空間外延;

五是安全指數

不僅有數據本身的安全,還有數據的價值安全。

健康報社總編輯周冰表示:

此次「互聯網+醫療健康」便民惠民首批十大案例推薦只是一個開始,接下來將不僅關注大型醫療機構在「互聯網+醫療健康」上的探索與實踐,後續還會延伸到「互聯網+醫療健康」便民惠民舉措在「大健康」不同層面和領域的探索與實踐,包括區域健康信息平台、基層醫療機構和專科醫院、公共衛生服務等,推薦多維度的十大案例。

2018年,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全面啟動構建覆蓋診前、診中、診後的線上線下一體化醫療服務模式,推動醫療健康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

面向醫、患、管三方用戶,該院分別提供系統入徑,打造4大核心功能模塊以及運營支撐平台,充分利用醫院已有信息化建設成果,對接集成平台和數據中心,實時獲取院內業務數據,實現線上線下數據融合利用。截至2019年4月1日,累計患者端註冊用戶11萬餘人,在線服務醫生近500名,有效訂單3萬餘單,訂單回復率近90%,患者滿分好評達96%。

現今,患者居家可以諮詢該院專家,醫生在線能實時查閱患者就醫的歷史病歷,以及檢查、檢驗等報告結果,還能在患者病歷依據的基礎上,進行報告解讀、病情諮詢及用藥指導,有效突破時空限制,延伸服務半徑,提高線上服務質量。醫院還基於App為患者提供豐富的線上醫療服務,包含圖文諮詢、預約掛號、健康科普等;除支持圖片、文字等傳統醫患溝通方式外,還提供語音回復、贈送回復等特色功能。諮詢後需要進一步來院診治的患者,醫生還可在線為患者預約線下的就診號源,實現醫療資源上下貫通、線上線下系統聯動、院內外信息互通共享、業務高效協同。

北醫三院在用技術手段保障安全方面做了積極探索。加強線上線下統一監管,設立醫生帳戶安全準入管理、聊天記錄水印標識、患者身份實名認證、病歷限時授權訪問等機制。為保障內外網數據互動安全,採用內外網防火牆DMZ方式,打破了內外網壁壘,確保患者隱私安全。

福建省立醫院:

一站式預約整合服務資源

福建省立醫院導診機器人

經過3年多的持續完善,福建省立醫院的App「掌上省立」已經具備46項服務功能,用戶數約百萬人。門診預約就診率達90%,平均候診時間由57分鐘縮短至16分鐘;醫技檢查預約時間由17分鐘縮短至1分鐘,平均每天減少患者往返醫技預約處2500人次;取葯等候時間由35分鐘縮短至9分鐘。

該院打破傳統做法、理念創新,建立智能化、去中心化、虛擬化的一站式檢查預約平台。平台實時獲取患者醫技檢查項目,根據智能規則演算法自動進行結算和預約,並在1分鐘內將檢查時間、地點和注意事項等信息列印出來並推送至患者手機上,解決患者多次往返和排隊的問題。該預約平台還與院內運送系統、叫號系統互聯互通,實時監控檢查設備資源並進行合理調配,發揮檢查設備的最大效能,藉助該平台還能「一鍵式退費」。在大數據應用方面,該院利用信息系統後台數據的互聯互通,分析患者就診當日在醫院的就診路線、所到科室、所做檢查等,通過微信為患者推送點對點、精確的滿意度調查和健康宣教知識。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

開創全病程管理新模式

湘雅醫院在國內首推的全病程管理,利用互聯網對病人進行跟蹤管理,以跨區域、跨團隊管理的模式,將個案管理、出院計劃與全程照護相融合,從院前準備、入院評估、住院管理、出院計劃、雙向轉診、院後追蹤隨訪到遠程健康管理等環節,開創了全程閉環管理新模式。湘雅醫院全病程管理體系實現了與合作醫院的信息共享。目前系統已上線161家醫院、30支專病管理團隊,2016年1月~2018年12月期間下轉率最高的科室達到28%,諮詢服務67803人次,精準實施全病程個案管理1857人次。

湘雅醫院(皮膚病)互聯網醫院整合湘雅系3家醫院、湖南省兒童醫院和湖南省人民醫院皮膚科等優質醫療資源,與全國的618家協作部門形成互聯、互通、互動的網路,集在線複診、會診、雙向轉診、教育培訓、科普教育於一體。互聯網醫院結合線上授課,以及線下定點定期業務指導、手術、現場培訓、學習班等,「輸血」與「造血」並重,培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才,提升全省皮膚科診療水準。目前,湘雅醫院(皮膚病)互聯網醫院能實現在線複診、電子處方、網路購葯一站式服務,偏遠地區的患者不用輾轉奔波來到省城,就能享受專家級的診療服務。

青島大學附屬醫院:

人工智慧提升診療水準

青醫附院移動麻醉工作站

2017年2月,青島大學附屬醫院建立山東省首家互聯網醫院;2018年8月,該院建成分級診療平台,依託青島衛生專網,共享患者就診信息,開展社區轉診服務。2018年11月,該院成為省內首批具備互聯網診療資質的三家醫院之一,遠程醫學中心成立了43個遠程醫學MDT會診隊伍,與300餘家基層醫院間開展了遠程會診工作,業務覆蓋範圍最遠至雲南、貴州、新疆、西藏。

2013年該院實現了統一預約號源池,陸續開展了分時段自助機預約、網上預約等線上、線下多途徑便民服務。截至目前,90%的號源供線上預約,預約率達80%以上。門診醫生在診間可直接預約超聲及放射等檢查,患者按照預約時間到科室進行檢查。檢查報告提供簡訊提示,提供微信、支付寶推送及自助機列印等服務。目前,該院正推行「雲膠片」服務,讓患者可在手機端下載電子膠片。

醫院與海信集團聯合研發的計算機輔助手術系統,獲「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獎,目前輔助完成手術量已達6000餘例,並推廣至100多家醫院。

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

智慧強院 異塵餘生基層

2016年以來,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積極推動智慧醫院建設,探索創新「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模式,先後成立全國專家會診中心、寧夏電生理遠程診斷中心等輔助檢查的遠程會診,解決了基層部門各類專業診斷醫師和輔助人員不足的問題。同時,充分運用信息化技術發展診前、診中、診後全流程線上就醫服務,建設區域審方中心和處方流轉平台,實現結果查詢、藥品配送、線上支付等全流程服務。

2013年,該院成立遠程電生理診斷中心,主動承擔起銀川市83家基層衛生醫療機構常規心電圖和24小時動態心電圖的診斷工作;2017年,被正式授牌為寧夏電生理遠程診斷中心,與區內外280家基層醫療機構互聯互通,診斷量從剛開始的每年700份病歷到現在每天500多份病歷,平均5分鐘內即可向基層部門發送診斷報告。

2018年5月,全國首個「腫瘤聯合診療中心」在該院揭牌成立,該中心由沃森智能腫瘤會診中心、全域精準雲放療平台、MDT腫瘤多學科會診中心構成,實現了人工智慧輔助下的腫瘤疾病專科會診、遠程靶區勾畫、多學科合作治療以及質量控制監測。

銀川市處方審核流轉中心以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為平台,進行區域智能前置處方審核和處方多渠道互聯網流轉,對處方藥品監管、藥學服務模式轉變等都有積極意義。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

打造全流程移動就醫平台

作為全國最早探索並實踐「互聯網+醫療」的醫院之一,邵逸夫醫院打造全流程移動化智慧醫療服務系統和院際互聯的邵醫健康雲平台,有效地推動了分級診療政策的落地,改善了患者體驗度,提高了群眾獲得感,探索創新了「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的新模式、新路徑。

打造國內首個全流程移動就醫平台,將「數據信息多跑路,病人少跑路」的理念貫穿於診前、診中、診後,醫院患者門診就診時間從4~5個小時縮短到1.7個小時,患者滿意度達95%以上。

邵醫健康雲平台自2015年4月17日上線以來,已接入國內醫療機構2000餘家,註冊醫護人員10萬餘名,核心業務突破20萬人次/月,每月服務20餘萬人次。目前,浙江省內平台活躍醫生8600餘名,覆蓋省內11個地市82個縣(市、區)的210家醫療機構。浙江省內轉診、會診等核心業務總量已突破40萬單。

探索醫療與AI結合,目前已整理醫院脫敏病曆數據180萬份,建成涵蓋60萬餘條本體邏輯關聯的醫學知識圖譜AI推理引擎可實現對患者癥狀、體征、病史以及檢查結果的推理推送,準確率達90%。

首創急救「一站式」服務模式。提前獲取120救護車及救護直升機轉運患者的各種信息,做好患者信息規範共享、遠程急救指導和院內急救準備等工作,開通醫療綠色通道,為患者提供最快速的醫療急救。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

「空中醫院」成為一張名片

華山醫院5G智慧醫療應用示範基地揭幕

「讓信息多跑路、使患者更便利」,這是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全流程智慧就醫系統的宗旨。

在門診,該院打造「智慧e療」服務品牌,提升服務效率與管理內涵。針對外地患者多這一特點,醫院推出電子就診卡服務,患者只需提前在手機上提交身份信息進行驗證,即可獲得就診卡,實現院內信息互通。整合門診諮詢、電子就診卡、醫技檢查預約等功能,建立基於微信的「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門診服務號」。此外,醫院積極推進精準預約服務,患者通過在線上傳必要的檢查、檢驗結果,經AI篩選合格後完成預約。目前,門診微信服務號關注量近47萬人次,2018年全年共預約患者113.9萬人次,較上一年同期上升54%。

在遠程醫療領域,構建了內涵豐富、響應及時的「空中醫院」平台,成為醫院的一張名片。「空中醫院」支持包括遠程會診、醫療培訓、手術示教、病理讀片等各項功能,依託國家級重點學科,集中優質專家資源,解決疑難病症。自上線以來,85%的遠程會診由醫院神經內科、神經外科、感染科、皮膚科等全國知名科室參與,每月完成疑難會診120餘例。另外,醫院已與20個中西部省份建立了遠程連接,覆蓋了24個省份,還連線「一帶一路」巴基斯坦瓜達爾港、摩洛哥等地,為當地患者診治疑難雜症。

此外,醫院還積極探索5G、AI等新技術,引領智慧醫療新時代,普惠更多百姓。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

醫院運行隨處可見「黑科技」

天壇醫院智慧病房

對患者來說,從走進天壇醫院的大門,就遇見了各種「黑科技」。

門診全流程自助服務,從購買病曆本到掛號、取號,到就診、檢查、列印報告,再到取葯、列印發票,患者全程只需要在各種機具上掃碼,基本告別過去長時間排隊的情況。再比如患者只需要手機「搖一搖」,覆蓋全院的智能導航系統就會自動規劃出適合的路線。

在醫院病房裡,每個患者頭頂都有一個pad,這套「智慧病房床旁互動系統」不但能為住院患者提供數字電視等娛樂功能,患者還可以實時查詢本人病歷、預約檢查、營養膳食訂餐等等;應用物聯網等技術,能夠實現對患者生命體征的實時監測,患者的醫囑、點滴進展、服藥提醒等信息實時顯示在護士站的大屏上,家屬和患者不用再時不時抬頭盯著液體輸沒輸完;患者一旦離床時間過長,護士站也會馬上報警,防止出現患者摔倒、暈倒等事故。

積極探索把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應用於醫療實踐,建立了一個200個節點、3000核心、峰值運算速度達到每秒375兆次浮點運算的超算中心,與之配合的,是容量為7.5PB的超級數據存儲平台和桌面雲分析平台。通過大數據技術,平台對海量數據進行梳理和分析,推動擬定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質控指標、標準和質量管理要求,為衛生政策提供科學數據支撐。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

武漢中心醫院:

「移動健康管家」優化就醫流程

武漢中心醫院創新互聯網在線醫療服務,提供在線健康諮詢、慢病複診問診、慢病在線延方、藥品物流配送、名醫在線直播、居家用藥指導等服務,服務人數已達20餘萬人,分布全國十餘個省份,通過阿里巴巴村淘服務網路將互聯網醫療服務下沉至200餘個鄉村;開展糖尿病等慢病分級管理,依託線上線下一體化管理,糖尿病綜合健康管理站實現「五師共管」,管理人數20萬人。2019年3月,開展「網約護士」服務,滿足特殊出院患者家庭護理需求,上線初期註冊17名護士開展傷口護理、造口護理、糖尿病足護理、PICC導管護理上門服務。

該院堅持移動優先策略,打造移動健康管家,優化了就醫流程,就醫等待次數減少4~6次,就醫等待時間減少1/3~1/2,改善了就醫體驗。依託醫院App、微信服務號、支付寶就診助手入口,實現分時預約掐點就診、自動預約醫技檢查、移動綜合支付、芝麻信用「先診療後付費」等移動一站式服務,傳統就醫流程80%實現移動化及全程就醫支付「無現金」。

為提升基層服務能力,醫院向醫聯體基層提供遠程醫療服務,實現門診號源、住院床位、檢查預約等資源向基層開放,與基層開展遠程聯合門診、專科間遠程會診、雙向轉診及在線病例討論等服務,並支撐中國南非賴索托遠程醫療。

廣東省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

信息化升級到「以用戶體驗為核心」

廣州婦兒省級會診中心與多學科會診系統

在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基於信息平台的標準服務,院內51個業務子系統、院外6個業務子系統全部實現互聯互通、信息共享,構建了基於互聯網+的患者服務平台(患者)、基於物聯網的移動護理系統(護士)、智能結構化電子病歷系統(醫生)的一體化聯動體系,而且所有的業務互動都能實現可視化的統一管理和監控。

該院通過院外信息平支持支付寶、微信、銀聯、OA、MDT等多種第三方App公司統一安全接入,實現預約掛號、診間結算、檢查預約、報告查看和醫護患一體化互動,現金結算率不超過15%。全面開啟非急診患者預約掛號醫院,實現患者「零排隊」,當前實際預約率達到95%以上。醫院還以「大平台、專科微小化應用」設計思路重構了醫院信息服務體系,按照患者、醫生、護士、管理者等角色個性化定製信息系統的服務界面,將醫院信息化從傳統數字化醫院以功能為核心升級到智慧醫院以用戶體驗為核心,真正實現信息系統以人為本的建設目標。

該院基於數據平台的結構化電子病歷和移動護理建設,實現了患者從門診到住院的全流程閉環管理,把控疾病診療過程中的每一個關鍵節點。打通患者院前、院中與院後的閉環監測與患者健康管理,如產科門診實行了信息自動採集,孕婦通過掃描診療卡條碼識別身份後,系統便會將其自行測量的關鍵生理指標自動推送至醫生工作站和孕婦手機端;孕婦還通過可穿戴設備自動採集胎監儀數據,與醫院信息系統實時連接,便於醫生隨時了解病情發展,及時採取乾預措施與手段。

整理:健康報首席記者 姚常房 記者 林世才 通訊員 董小傑

編輯:管仲瑤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