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啥叫“外灘”?在明代,老百姓把這裡叫“黃浦灘”

說起來,很多人都到外灘去玩過,尤其是到上海旅遊的人們,無不到外灘一遊。不過如果跟朋友們走在外灘江邊,欣賞著現代化的陸家嘴,而朋友忽然發問說:“為什麽這裡叫外灘?”,還真是一下令人張口結舌。

上海人很有趣,往往把地名用“裡”,“外”來區分,比如:外倉橋和裡倉橋;還有外馬路和裡馬路(中山南路);更有著名的外白渡橋和裡白渡橋(乍浦路橋),都已經成為了上海的地標——而外灘的“外”,不僅有地理位置上的區分,更多的還有屬性的區分,即“外國”的“外”。

“黃浦”的由來

在明代,老百姓把外灘這裡,叫“黃浦灘”,而這“黃浦”二字又從何而來呢?

古代上海最大的河流不是黃浦江,而是吳淞江,它是太湖泄水三條最大的河流之一。到了宋代,吳淞江儘管不斷開渠排澇,依然淤塞,尤其是下游水道。上海一到夏天一片水鄉澤國;而冬天蓄水不足,旱情重重。

明永樂年間,戶部右侍郎夏元吉接受了上海人葉宗行的建議,放棄吳淞江淤塞的下游水道(成為了現在的蘇州河),拓寬吳淞江出口的支流——即現在陸家嘴到吳淞口的水道,同時,開通黃浦自閔行到陸家嘴一段的水道,形成了現在的黃浦。所以,上海人有一句土話;“要死,去跳黃浦!”,這“黃浦”二字,就是這條江的真正名字。

黃浦江的優越位置,為上海的繁榮提供了自然條件;而西方殖民者的租界的繁華,又提高了上海外灘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從這個角度上講,夏元吉為上海興旺的功勞,是不可比擬的。

從“外黃浦灘”到“外灘”

上海開埠是1843年11月17日,那時縣城外北郊,是一派江南水鄉的風光,河渠縱橫;現在的外灘江邊,原來是李家場,還有大批墳地,江邊都是灘塗,可以下灘摸魚捉蟹,還可以在灘塗上打侯鳥。

上海有了租界後,外國人的地圖裡把“黃浦”,標為“Whang poo River”。“River”的中文意思就是江、河,這樣“黃浦”就有了一個新名字——黃浦江。其實,“浦”,不就是“河流入海的地區”的意思麽?現在,在它的後面再加上一個“江”字,豈不重複?久而久之,人們叫慣了,“黃浦江”就變成了一條叫“黃浦”的江了。

按照中國傳統,河流兩旁的延伸部分,被稱為“灘”,自然黃浦江兩旁的延伸部分,就稱之為“黃浦灘”。為了區分,人們把龍華嘴到陸家浜(南浦大橋)一段,稱為“裡黃浦灘”;陸家浜到蘇州河那段,叫為“外黃浦灘”——這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地圖上,還有標注“裡黃浦灘”的字樣。

到1860年,鹹豐皇帝開始把外國人叫外洋國人,李鴻章在上海辦了個外國語學院,稱為外國語學堂,“外國”這個詞開始在社會上廣泛使用。19世紀末,寶順洋行登了一則廣告,使用“外灘”代替了“黃浦灘”。

1843年的外灘是指外灘公園之灘,可以說,是個不死不活的長灘,當時那裡建了大量的私人碼頭。後來,英國人發布一條命令,對所有的私人碼頭均不承認,並用鋼筋混凝土築了一條浚浦線,外灘的岸線從此固定下來。

外灘一開始是英國人專管領地,後來美國人進入干涉,外灘變成了公共租界,就成了公灘,也就是現在這樣一個社會公共太空。

英文名字“The Bund”

再來說說外灘的英文名字,“The Bund”。1848年,英國人在這裡鋪築了馬路和加固了江岸,而這條馬路的名稱,叫“Bund”,也就是現在的中山東一路這裡。

“bund”這個詞來源於印地語,在英語裡是“堤岸”、“有堤岸的港埠”的意思,此名稱至今仍是西方很多國家,對於外灘稱呼。

這個“bund”的詞又是怎麽來的呢?對英國人來講,“the bund”也是外來語。中世紀時,奧斯曼帝國東征,阿拉伯中一個叫帕西(Parsee)的民族逃到印度,英國人到印度後,叫帕西人介紹東方的河灘,帕西人稱之:the bund。英國人來到上海後,就借用了“The bund”,意為“東方水域的江岸”。

成為上海的中心區域

在上海開埠之前,這片灘塗默默無聞,不太引人注意;外灘被劃入租界以後,外國人迅速地在沿江修建了碼頭,供商船、兵輪等停泊。許多外國的銀行、商行、總會、報社開始在此雲集。一幢幢商業大樓拔地而起。外灘成為西方列強在上海的政治、金融、商務和文化中心。當年各國的領事館,如英國領事館、法國領事館、俄國領事館等,都大多集中與此。

外灘也是國際金融資本在中國的大本營。1864年,外灘共集中有洋行61家,這個數字在11年後迅速增加至了157家。1897年,第一家華資銀行——中國通商銀行在外灘開業。在這之後,中方以及西方的資本都開始集中在外灘,外灘成為了中國的金融以及貿易中心。

1943年8月,外灘隨交還上海公共租界於汪精衛政權,外灘也隨著上海,結束了長達百年的租界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外灘的大多數建築都被國家或城市政府機構使用,如匯豐銀行大樓在1949年以後,曾經是上海市人民政府所在地。

各國銀行逐步撤出中國,酒店及娛樂會所紛紛關閉改做其他用途,原有的租界時期風格的門牌或路牌大多被撤換,外灘沿岸的外國偉人雕像也被撤走。除此之外,到1980年代為止,上海外灘的外貌基本沒有多少變化。

1994年,市政府成立上海市外灘房屋置換有限公司,將外灘的各棟建築置換經營,以重振外灘金融街的名號。自1995年7月,中國光大銀行進駐外灘29號開了先河之後,原先使用外灘各建築的政府機構,便開始陸陸續續經過置換經營退出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