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1700多家日企“排隊”撤離中國的真相……

執筆/刀劍笑

日本換首相這幾天,兩個與中國相關的消息引起很大關注:

一是菅義偉,在還沒走完自民黨內選舉程序時,就以準首相身份發表了一番涉華政策意見。其中一段涉及日本經濟安全的談話,被解讀為他“將繼續推動日企撤離中國”。

緊接著,一組乍看起來挺聳人的數據出來了。

日媒報導,有1700多家日企正排隊領補貼撤離中國。1700家,而且還是“排著隊”,一副迫不及待的樣子。

日企真在大規模撤離中國嗎?菅義偉政府會繼續推動日企這樣做?不少中國網友都在問。

1

“日企正排隊撤離中國”,日本經濟新聞9日的報導一出來,就被其他不少日媒和西方媒體轉引。

報導突出了兩個數據:1670家,1.76兆日元。

1670家,是到7月底為止第二批申請工廠搬遷回國補貼的日企數量。在此之前的6月底,已有首批90家提出申請,其中87家獲批。

兩批加起來,就是被不少媒體放上標題的“1700多家”。

1.76兆日元,大約168億美元,是第二批1670家企業申請補貼的總額。但日本政府原定用於鼓勵回遷的預算,總共才20億美元。

算下來,光第二批申請就達到總預算的8倍。

兩個數據一擺出來,立即給人一種“大量日企踴躍撤資中國”的感覺。

有關新任首相菅義偉“支持在華日企撤離”的猜測,加劇了這種感覺。

十多天前,9月5日,已鎖定相位的菅義偉接受日經新聞專訪,期間談及供應鏈安全時,說他認為必須進一步實施經濟安全保障機制,“這是我一直在努力推進的事情”。

早在幾個月前,日本政府鼓勵在華日企回國,就被熱炒過一陣。

安倍政府4月7日頒布旨在應對疫情影響的“緊急經濟對策”。這份文件長達47頁,其中有一小節是關於“供應鏈改革”,決定政府出資鼓勵“對某一國依存度高的產業回歸日本,或向東南亞分散”。

而菅義偉5日的表態,被認為進一步“升級”了。

三四月份時,安倍還只是強調供應鏈安全性。但菅義偉已把問題上升到“國家安全保障”層面。

既然事關國家安全,“我們將以國家安全保障局(NSS)為中心,製訂相關政策措施,”菅義偉說。

在美國加大對華“脫鉤”,鼓噪在華美企甚至其他國家企業將供應鏈移出中國的時候,菅義偉這番話,尤其一些外媒營造的“日企爭相撤離中國”,引起不少中國網友關注。

2

不過,事實並非如外媒渲染的那樣簡單。

就在昨天,中國日本商會在京發布《中國經濟與日本企業2020白皮書》,其中援引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的問卷調查,顯示超過九成在華日企計劃維持現狀或擴大業務。

JETRO是日本政府出資設立,被認為是有關日本經貿狀況的權威機構之一。

但1700多家日企排隊等待撤出中國,怎麽解釋?

一位日本問題學者說,日本在華企業3.5萬家,1700家,數量上不到1/10。而通常情況下,5%到10%的企業因經營環境和自身狀況等原因,調整經營戰略甚至撤出中國市場,都屬正常。

要撤的日企都是什麽規模,也值得推敲。

日媒報導說,第二輪申請補貼的日企名單要到10月份才能審定,現在還無法確知都是什麽量級。但從之前情況看,首批獲批的87家主要是中小企業,大多從事低端製造的勞動密集型產業。

作為在華日企主力的汽車製造、金融和商貿類企業,並沒出現在補貼名單中。

換句話說,有關“日企大規模撤離中國”的炒作,水分不小。

堂之上武夫,JETRO北京代表處所長,昨天在白皮書發布現場補充了一個信息:日媒所說的“1700家日企”,並非僅指從中國撤離的日企。

對於“日本政府鼓勵日企撤離中國”,他也試圖澄清。

堂之上武夫說,日本政府的撤離補貼政策並非專門針對中國,而是針對全球。也不只是鼓勵撤離,還包括保留在別國生產線的同時,在日本另建新工廠。

察其言,但更要觀其行。

當然不是堂之上武夫先生或更高位階的日方官員嘴上解釋一下,就沒人懷疑日本政府沒有“鼓勵日企撤離中國”了。

畢竟,3月5日,退出撤離補貼政策一個月前,還在首相位上的安倍就曾明確指示,要求日本企業將部分產業鏈從中國撤回日本或轉移至東南亞,“以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而且,日本國內對華政策搖擺的力量一直都有。其中不乏一些政治勢力想借中美交惡,尤其迫於美國施壓,也搞對華“脫鉤”那套,形成對美國打壓中國事實上的配合。

3

但問題是,就算日本政府真想鼓動在華日企撤離,也做不到。

首先,它提供的那點搬遷補貼,杯水車薪。

總共20億美元預算,對於一些正兒八經的大型在華日企,連轉移一條生產線都不夠。儘管申請補貼規模嚴重超出預算,但日經新聞報導說,日本政府“暫無增加預算的準備”。

這個20億,很像一個政治噱頭。要麽是在敷衍國內對華保守派,要麽是在給美國看。

其次,大多數在華日企也不會被忽悠著離開中國。

已有一些日企撤出中國,但它們大多規模較小,從事的是勞動密集型或低附加值行業,在中國經濟產業升級、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客觀條件下,失去了競爭力甚至經營困難。

這些,都是市場因素決定的現實。

但有能力的日企,尤其汽車類、科創類或健康衛生領域的一些企業,不僅拚命想擠進中國市場,還在努力擴大在華經營。

日本一些保守政客在中美交惡中尋覓打壓中國之機,日本企業也從中看到了機遇,但它們看到的是,部分高技術領域美企或將被迫退出中國市場,留下空白,日企正好填補。

在這方面,日企利益與日本對華保守政客、輿論並不一致。

一些西方媒體鼓噪對華“斷鏈潮”的同時,不少日企已在進行逆操作。就在今天下午,刀哥聯繫一位日本問題學者時,他說自己正帶著一個醫療健康領域的日本企業代表團在天津考察,對方很想在當地產業園區投資。

而這,才是在華日企的普遍心態和實際動作。

因此,情況複雜,一句“日企加速撤離中國”明顯以偏概全了。

在疫情危機和中美經貿摩擦加劇的背景下,供應鏈安全,已經成為很多國家共同關切的問題,不只日本。

而且早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海外日本企業就已開始實施所謂的“中國+1”戰略,即在中國之外建立另一生產基地,分散風險。當時,基於地理相近和產業互補等因素,東南亞就已成為日企的目標地區。

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不是在日本政府今年提出搬遷補貼政策後才出現的做法。

本月1日,日本豐田汽車公司和中國金杯汽車共同創辦的一所技師學院建校30周年。豐田章南在寄語卡上寫下了“不忘初心”四字。

不少媒體都把他的寄語,與豐田公司5個月前“不會撤離中國”的表態聯繫在一起。

對於日本國內一些保守勢力鼓噪跟風美國搞對華對抗,我們當然要保持警惕。但對渴望更大市場、追求更大利潤的大多數在華日企,也要相信它們基本的理智和堅持。

圖片來自網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