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新京報:水電費信息暫不采集,體現征信建設謹慎

觀察家

此次央行的謹慎表態,能在相關行業和社會上起到某種信號作用:征信雖好,但不能濫用。

昨日,針對有傳聞稱新版征信報告將於5月上線,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相關負責人公開回應稱,二代征信系統建設工作仍在進行當中,並無明確的上線時間表。並明確表示,征信系統目前尚未采集個人水費、電費繳費信息。

央行的表態讓關心征信問題的人們松了口氣,尤其是關於個人水電費信息尚未納入采集的消息,更是讚成者多而反對者少,這既體現出民意對央行在搭建征信體系中所持謹慎立場的認同,也反映出人們對個人征信有可能被濫用的擔憂。

在此之前,社會上已發生多起涉嫌濫用征信的案例,並引發大量爭議。比如某地市民因在公園亂扔垃圾被當地政府部門納入“失禮人員”,影響個人征信;又比如某地試圖通過征信來規範頻繁跳槽問題。水電繳費納入征信在本質上與上述問題大同小異,人們擔心,這些小事失信被記錄後,會影響到個人生活中的大事。

客觀說,征信系統采集個人水電費繳費信息在技術上當無難題。而央行之所以“尚未采集”,實際上也是注意到這些征信信息的應用難題。首先,考慮到空置房、物業糾紛等複雜現實背景,水電費信息能在多大程度上用來辨別個人信用好壞,其本身也有爭議;再者,如何保證這些征信信息在合適的領域得到正確的應用,也是前提之一。在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之前,征信體系暫緩採用這一部分數據,是穩妥做法。

隨著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被越來越多運用到征信領域,中國的征信體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建設與繁榮起來,但與之相匹配的、防止征信信息被濫用的法律法規卻未健全。在此情況下,作為理論上可以覆蓋到社會所有公民的國家征信體系,如果其征信信息應用過於激進甚至被濫用,將會造成對公民隱私和消費者權益的重大傷害。

事實上,對於征信數據的過度采集、濫用,央行早有關注。在去年11月,央行即曾專題研討如何遵循合法、合理、正當、必要、公正的原則,保障信息安全、防範信息濫用。相信此次央行的謹慎表態,也能在相關行業和社會上起到某種信號作用:征信雖好,但不能濫用。

當下社會上對征信信息的濫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征信在商業領域的濫用,其本質是逐利的;另一方面則是征信在公共領域的搭車濫用,這多表現為無知和對征信作用的迷信。而要更徹底地解決這兩方面問題,除了央行的嚴格管理之外,歸根結底還是依靠相關法律法規的健全。

尤其是,重視公民和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保護,是建立規範有序的社會征信體系的基礎。比如,美國在經過百餘年發展後形成了比較完備的征信體系,而其背後則是一系列保護消費者權益法律,像《消費信用保護法》《統一消費信用法典》和《信用機會平等法》等,這些法律最大限度地保護了消費者,同時也防止了相關機構對征信信息的濫用。比如,2017年,就有美國三大征信機構被美國消費者金融保護局課以巨額罰款,原因是它們虛假宣傳了信用評分產品的用途。

中國的征信體系建立較晚,而今又面臨著大數據爆發、人工智能技術突破等新情況,對於央行等相關機構來說,這既是一種挑戰,同時也是實現彎道超車的機遇,如果能夠在始發處即給出比西方更完備、起點更高的解決方案,這不但對中國的信用社會建設是一大促進,同時也可說是在征信領域向國際社會貢獻出了自己的“中國方案”。

信海光(媒體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