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科技】“雪龍”九探北極為什麽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裡,北極是位於地球極北的一片酷寒之地,與我們所生活的環境遠隔千山萬水,開展全球合作式大規模科學考察活動,與我們的關係不大。“然而,隨著全球變暖、海冰融化,北極氣候變化對包括我國在內的中低緯度氣候環境有著重要影響,直接關係著我們的國民生活。”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紀委書記、中國第九次北極科學考察隊領隊朱建鋼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7月20日,我國第九次北極科學考察隊搭乘“雪龍號”科考船再次出發,一路向北繼續探尋北極的秘密。

01

北極環境變化將對人類帶來重要影響

地理上的北極通常指北極圈(約北緯66度34分)以北的陸海兼備的區域,總面積約2100萬平方公里。這裡大部分海域常年為冰層覆蓋,被認為對全球氣候變化最為敏感的區域之一。

自然資源部相關負責人介紹,隨著氣候變暖,過去30多年間,北極地區溫度上升,使北極夏季海冰持續減少。科學家甚至預測,北極海域可能在本世紀中葉甚至更早出現季節性無冰現象。

這一現象引起了科學家的警惕。現有研究顯示,北極冰雪融化不僅導致北極自然環境變化,而且可能引發氣候變暖加速、海平面上升、極端氣象現象增多、生物多樣性受損等全球性問題。“北極快速變化產生的氣候系統和生態環境影響,勢必傳導到中國,因此,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地、想量化地知道這種影響的程度。”極地考察辦公室主任秦為稼說。“而且,目前人類對兩極地區的觀測相對匱乏,兩極變化的機理研究不夠充分,氣候變化預估趨勢的能力與其他區域相比也很滯後。因此,必須加強現場的業務化觀測,努力獲取更多第一手連續的北極環境資料。”

全球變暖又賦予了北極另外一種價值——身處特殊地理位置,包含亞洲和北美洲的毗鄰北冰洋的北方大陸和相關島嶼以及北冰洋中的國家管轄範圍內海域、公海和國際海底區域,冰雪融化的北極為各國商業利用北極航道和開發北極資源提供了機遇。

科學家斷言,北極航道將有可能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運輸乾線,這不僅將對全球航運、國際貿易和世界能源供應格局產生重要影響,對北極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巨大變化,還可能對北極生態環境造成潛在威脅。

02

亟須加強北極考察獲取第一手資料

從地緣上看,我國無疑是陸上最接近北極圈的國家之一。然而,由於在極地科學研究方面的薄弱等原因,與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的南極考察相比,我國北極考察起步較晚。

自1999年開始,我國先後開展了八次北極考察,建成了我國第一個北極科學考察站——黃河站,完成了我國南北兩極考察站的初步布局。截至2017年年底,中國在北極地區已成功開展了八次北冰洋科學考察和14個年度的黃河站站基科學考察。借助船站平台,中國在北極地區逐步建立起海洋、冰雪、大氣、生物、地質等多學科觀測體系。

“雖然已經有了一些考察基礎,但我們現有的考察尚未充分滿足揭示北極環境快速變化的需要,在揭示北極變化自然規律方面有待提高,對北極航道、特別是中央航道的調查還需進一步開展,目前對中央區生態和漁業資料掌握也極為有限,亟須進一步加強考察獲取第一手資料。”朱建鋼表示,這正是我國北極考察自2017年開始進入一年一度業務化調查的意義所在。

那麽,考察重點都有哪些?“我們計劃在北冰洋中央海域、楚科奇海等重點海域開展基礎環境、海底地形、生態漁業、海冰和航道調查,系統了解北冰洋重點海域的海洋環境和生態特徵,獲取北冰洋中心區重點海域海底地形地貌特徵,掌握多尺度海—冰—氣相互作用和氣候變化特徵,並評估中央航道利用的可行性。”朱建鋼說。

值得一提的是,放射性核素、海洋微塑料、海洋酸化等的新型環境汙染熱點也是近年來我國北極考察的重點。長期以來,大量人為產生的二氧化碳通過大氣進入北冰洋,引發海洋酸化現象。這使得蛤蚌、海螺等鈣質外殼生物難以生存,對北冰洋生態系統造成嚴重影響。本次科考隊首席助理雷瑞波介紹,考察隊邀請法國、美國科學家乘坐“雪龍號”船,以航次共享形式開展海洋酸化等課題的科考,並與我國科學家共享數據資訊。

03

北極科考呼喚新“雪龍”

過白令海峽,前往楚科奇海台作業,完成後轉向加拿大海盆作業,然後返回楚科奇海台沿西經170°向北航行,途中進行海洋調查、站位等作業,到達北緯87°海域後,9月上旬到達白令海峽以南作業,並於9月下旬返回上海。考察隊全程12300多海裡的征程,將由“雪龍號”劈波斬浪完成。

7月20日,科考隊員代表們在“雪龍號”甲板上列隊,與碼頭上送行的親友告別。新華社發

在本次航行中,“雪龍號”將深入北極中心區域,視冰情探索北極中央航道的適航性。雷瑞波說,希望通過對精密地形地貌的探測和考察,獲取更多中央區域的自主數據,收集水文、海冰等方面的數據,為國家海洋規劃提供數據支撐。

與風高浪險的南極考察相比,北極考察的航行也充滿考驗。“北極多處區域主權已定,航行科考區域受到了限制,同時,位於北冰洋中央區的公海恰好是海冰最密集的地帶,對現有科考船的破冰能力形成了挑戰。”“雪龍號”船相關負責人說。

記者了解到,破冰船是極地科考不可或缺的承載工具。自我國開展北極考察以來,擔負運輸、科學考察的船隻只有“雪龍號”科考船。“雪龍號”於1993年購自烏克蘭,原船設計為極區破冰運輸船,經過兩次改造後,成為我國目前唯一的極地科學考察船。這無疑成為我國進一步提高極地考察能力的製約之一。

對此,中國極地考察辦公室副主任夏立民透露,2018年3月28日,我國建造的第一艘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在船廠入塢,進行船體組裝,有望於2019年交付使用。相比“雪龍號”,新建破冰船具有較強的雙向破冰能力,科考能力將顯著增強,特別是將極大提升在水體和海底的探測能力,成為我國認識極地、利用極地和保護極地的重要支撐。

(本報記者 楊舒)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