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2018第二屆通山大畈枇杷旅遊節近日開幕

通山縣大畈鎮枇杷種植歷史逾200年,5月20日,第二屆大畈枇杷旅遊節開幕。記者採訪發現,近年來,大畈枇杷出現了可喜變化。

果實變優

72克!當日枇杷果王評選中,大坑村袁觀強種植的一枚枇杷果當選果王,隨即被大畈枇杷協會副會長李七松以1萬元高價競得。

在白泥村,一株150多年的枇杷樹仍然枝繁葉茂、果實累累,但果實僅成人拇指大小,單個重約5克至10克。

從現場展示看,普通農戶銷售的枇杷,果重平均二十餘克。而大畈枇杷專業合作社生產的枇杷,平均個頭大許多,無論是風味還是外形,優勢明顯。“合作社對外銷售的最低標準是每個重30克以上,大多數單重在30克至40克之間。”該合作社監事長石繼生介紹。

通山大畈枇杷旅遊節

約20年前,在返鄉創業者袁觀強的帶領下,大畈枇農聯合成立合作社,對枇杷實施嫁接改良,後來逐步推廣疏花、套袋、施農家肥等技術,枇杷的品質與產量同步提升。“嫁接前,6齡樹畝產僅300斤;嫁接後,6齡樹畝產1500斤。”

目前,大畈鎮枇杷種植面積達15000畝,其中8000多畝分屬3個合作社,畝均產量一兩千斤。

采收期變長

“枇杷要輕拿輕放,千萬不能碰傷。”石繼生介紹,枇杷是個嬌嫩貨,“吃軟不吃硬”。采摘時拿捏不好,頭天摘,第二天就壞了。

如此短的銷售貨架期,怎樣保證規模化生產、均衡化供應?“投產的8000多畝枇杷,分為早中晚熟三個類型,錯開上市季節,將原本7天至10天的采收期,拉長到45天。”

延長銷售期的關鍵一招,是冷庫儲藏。“放在冰箱冷藏,可保鮮一個月。”大坑村的種植戶袁秀清,利用周末挑了兩筐枇杷來趕熱鬧。她為了讓在海南工作的女兒能吃上自家種的枇杷,嘗試著將枇杷冷藏,一個月後仍然完好。

目前,大畈鎮建有5個枇杷冷庫,容量共達10萬斤。

附加值變高

“枇杷什麽價?”“現場稱5元一斤。到田裡采摘,敞開吃,10元一斤。”

面對顧客詢價,袁秀清的回答熱情活絡,“只要遊客進了采摘園,收入肯定比零售好很多。”

除了促進農旅融合,提升農業附加值的途徑還有不少。

通山縣協力綠色果業科技有限公司的收購現場,大畈村村民王金寶數著剛賣出枇杷得到的300元錢,十分開心。“去年只賣了2000元錢,今年已經賣出了4000元錢,樹上還有兩三千斤,下午再去摘200斤過來賣。”王金寶介紹,雖然賣價比自己零售低,但省時省心,總體算账還不錯。

該公司收購枇杷,主要用於做枇杷果酒。負責人阮峰介紹,枇杷生產有大小年之分,大年產品容易積壓,平常殘次果也不好處理。而采取低溫發酵釀酒,是不錯的選擇。目前,公司建成的枇杷酒莊年產枇杷酒500噸,產品俏銷武漢、北京等地。

在展示現場,一瓶瓶枇杷花茶、枇杷膏引人注意。“這些都是當地農民日常用來預防感冒的。”

為了進一步提升附加值,公司將疏掉的花收集做花茶,將秋季的落葉收集,試煉了一批枇杷膏。“每畝隻按100斤枇杷葉計算,一年就是100多萬斤,價值巨大。”阮峰對此信心十足。(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網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