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長安十二時辰》有多細致?張小敬的出身都有考證

作為一部考證非常細致的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裡對於唐朝的方方面面都有著非常細致的考證,比如劇中就比較詳盡地為我們展示了唐朝軍製的演變,很少有電視劇會有這樣的描述。

男主張小敬第一次與李必見面,李必說到第八團的往事,張小敬說你不懂第八團,很多觀眾在這裡一臉迷茫,怎麽唐朝也有團這個編制了?其實不是,第九集裡,林相查張小敬往事,先說他是大唐第一批募兵,又說他是第三十三折衝府第八團的,才搞清楚張小敬的出身,同時一下子就把大唐兩種軍製都提了出來。而張小敬的第八團,則是折衝府下的一個編制。

唐初沿襲隋製,軍事上採用府兵製,從貞觀十年李世民重建府兵製到武則天登基之前,府兵一直是唐朝軍事力量的主要組成部分,管理府兵的機構叫做折衝府(隋朝叫鷹揚府)。

所謂府兵製就是一種帶有世兵製與征兵製色彩的、兵農合一的軍事制度,府兵平時為耕種土地的農民,農隙訓練,戰時從軍打仗,其訓練征發由分布在全國各地的折衝府負責。這種制度既可以為國家提供數量龐大且穩定的兵員,同時由於府兵平時即為耕種土地的農民,也可以降低國家負擔。

張小敬。

府兵製的正式定型是在貞觀十年,在全國設置十六衛與六百三十四軍府,同時根據軍府人數的多少,分為上中下三等。上府兩千人,中府千人,下府八百人。同時明確了府兵的任務,一為宿衛,二為鎮戍,三為征戰。府兵的輪番抽調服役為上番,由兵部籌劃,統一按路程遠近分番,根據《唐六典》的解釋:百裡外為五番,五百裡外為七番,一千里外八番,各一月上,也就是一次上番一個月,二千里外為九番,倍其月上,也就是每次服役兩個月。

但是府兵製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除在本地鎮戍外,其余情況下的上番,由於路途較遠,大多數時間都花在了上番的路上,同時加上教戰和校閱的時間,府兵進行農業生產的時間實際上很少,所謂“三時農耕,一時教戰”實際上是做不到的,同時由於府兵在番上時間短,剛熟悉情況基本就要被調走,非常不利於軍隊的訓練,對於軍隊戰鬥力的提高有很大影響。

府兵製的建立基礎來源於隋唐的均田製,不過由於軍人所領田地免除租庸調,所以軍人的資糧給養一般都是自己負擔,或是自己負擔一部分,這也是府兵製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

但是劇中卻又說,張小敬又是大唐第一批募兵,既然已經有府兵負擔各種任務了,為啥還要募兵?

因為到武則天當政的時期,府兵製已經難以維持了。武則天的統治開始後,唐朝的政局經歷了較大的動蕩,從中央到地方都處於一種不甚穩定的狀態,均田製、租庸調製因為土地兼並遭到破壞並開始崩潰,這也使得以此為基礎的府兵製開始逐漸走向崩潰,自永淳二年(683年)到開元元年(713年)為府兵製崩潰的第一個階段,這個時期,府兵製形式上尚能維持,但是實質已經遭到破壞,從開元元年開始,府兵製最為重要的上番也無法維持,終於在天寶八年正式崩潰,雖然其後折衝府等機構官員仍在,但是已經名存實亡。

因此從武則天時期,唐朝的軍事力量也從府兵轉變為中央禁軍與地方部隊,征兵形式也從府兵製轉為募兵製。但是武則天時期,募兵主要還是臨時需要,沒有成為定製。到唐玄宗時期,因為府兵製徹底崩潰,募兵製已經形成定製,中央和地方節度使的常備軍部隊由此建立起來,比如電視劇裡太子的親軍旅賁軍,負責長安守備的龍武軍都屬於中央禁軍,而安祿山的部隊則是地方軍。這些都是依賴募兵製所建立起來的常備軍,這些軍人是以當兵為生的職業兵,平常不從事農業生產,所有的裝備物資完全依賴中央政府或是地方邊將供給,雖然訓練程度高,戰鬥力強,但是對於國家的負擔卻更重。

太子的親軍旅賁軍旅帥崔器。

所以電視劇裡說張小敬是大唐第一批募兵還是有些瑕疵,因為募兵早在武則天時期就已開始,張小敬顯然不是第一批。

而電視劇的年代恰好是唐玄宗統治的後期,開頭就提到了時間是天保三年,此處指的就是歷史上的天寶三年。劇中張小敬從軍的時間是舊歷十三年,對應歷史上的年份就是開元十三年,當時府兵製尚未徹底崩潰,編制仍在,因此張小敬雖然由募兵進入唐軍,但是編制卻在折衝府。

因此,雖然劇中關於唐朝軍製的部分著墨不多,卻非常到位,考證也很細致,使得劇中的人物更加立體且飽滿。對於筆者這樣的古裝劇兼古代軍事愛好者來說,這種小細節是給我最大的驚喜。

袁蕾(劇評人)

新京報編輯 吳龍珍 校對 郭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