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世界大學排名,哪個更靠譜?我們該相信哪一個榜單?

文|冷絲

欄目|大學排名

僅僅在這個8月份,QS、上海軟科等世界排名機構列出了全球大學排行榜,而在7月,ESI也公布了最新全球學科水準數據。

在眾多的世界大學排行榜面前,我們到底應該相信哪一個榜單呢?榜單靠譜嗎

讓公眾看不懂的是,每一個榜單都會注明,排在前面的大學就是世界一流大學,比如十大高校、前100強、前500強等等,世界上有那麽多的一流大學嗎?

的確,冷絲也觀察到,隨著社會對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提升,形形色色的世界大學排行榜應運而生。然而,各種榜單之間的顯著差異使得公眾和高校決策者在運用榜單時困惑不已。

其實,從絕對水準來看,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學是極少的,至少不會像現在各種大學排行榜上顯示出來的那麽多。雖然發展中國家對研究型大學非常熱望,但必須面對現實。

世界一流大學所在的國家用以發展高等教育的資金要非常充裕,因為世界一流大學在形成過程中對國家的經濟貢獻,可能要遠小於國家對它的資金付出。

不僅需要天文數字一樣的資金,這個國家還要有制度優勢,能夠吸引並匯聚全球的科學精英。高等教育實踐表明,單靠一個國家自己的人才絕對無法支撐起一所世界一流大學。

由於資金、國家制度這兩個條件的限制,大學發展史上那些一流的大學往往伴隨大國的興衰而更替。

比如,從意大利的博洛尼亞大學到法國的巴黎大學,從英國的牛津、劍橋大學再到德國的柏林大學,均是如此。

而二戰以後,伴隨美國的崛起,以哈佛、耶魯等為代表的美國大學迅速成為世界高等教育的“聖地”或“塔尖”。

與意大利、法國、英國、德國那些昔日的高等教育中心相比,美國作為一個國家更加“大而富有”,該國所成就或擁有的世界一流大學也就更多。

所以說,世界大學排名,這是沒辦法排出一個一流大學的!更重要的是,一所一流大學的發展與本國的經濟實力密切相關,這是急不來也等不來的,還是順其自然為好。

然而,我們不能忽視各種世界大學排名背後所隱藏的弊端。

排名主導性政策的一個風險是容易誘使高校將排名靠前的大學視為榜樣,複製它們的政策和發展方向,最終導致自身獨特性的喪失。

部分高校不考慮本地和本國的實際情況,一味模仿所謂的最佳範本,這就可能會導致高等教育系統的單一化,從而破壞高等教育的多樣性和複雜性,同時威脅本地和本國的語言、文化和使命。

說到底,競爭性排名能夠排出的只能是名次上的“世界一流”,而排不出卓越的大學。

作為高等教育質量評估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排名已經在世界範圍內廣泛開展和運用。大學排行榜在“以評促建”提高大學建設水準、提供高校報考信息、教育教學改革等方面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於當前單個大學排行榜中存在著諸多問題,排名方法和結果一直存在爭議。

很多人將大學的排名與質量等同,似乎只要各類排名足夠好,大學到底在做什麽並不重要。造成的結果就是,排名的盛行以及競爭的壓力促使大學把自己的中心工作調整到與排行榜所設定的指標體系相聯繫。

在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中,教學型大學和研究型大學向目前國際所倡導的創新創業型大學的範式轉型很難實現。由於缺乏創業思維,學傳統的教學、科研、社會服務職能很難適應創新驅動發展的需要。

因此,就目前各國評價機構推出的世界大學排名,絕大部分都是採用單一的評價標準,都不是很靠譜。我們如果只是將排名作為參考,而不是決策依據,倒也是可以相信一回,但不必看重。

在冷絲看來,正如很多學者提出的,面對現實和未來發展需要出發,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應是一個創新創業的過程,而不應是主要圍繞科研職能在排名上進行攀比。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