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看起來不胖為什麼要減肥?你有可能是「隱性肥胖」

談到身體的胖瘦,有些朋友們將體重與胖瘦劃等號,有些朋友甚至已經可以熟練的背出BMI指數計算方法:BMI=體重(千克)/身高(米)2,來判斷是否肥胖。

(亞太人群BMI分級)

但是呢,實際上單看BMI指數也不是完全準確的,因為BMI並不能反映脂肪的分布情況,比如一個肌肉非常發達的運動員,BMI指數可能將他判定為肥胖人群,但實際上,他體內的脂肪含量卻很少,反之,有些人雖然體重不重,但骨架小,肌肉不發達,但脂肪重量高,也會被判定為體重偏輕人群。

為此,佑道君今天就幫助小夥伴們分清楚自己到底是真瘦還是「假瘦」。

判斷方式1:皮褶厚度法

首先用拇指和食指捏起皮膚,再用尺子測量雙摺皮膚的厚度,建議揪肩胛骨下角處和上臂外側三角肌兩個部位。

評判標準:測量出兩者之和,當男性高於51毫米,女性高於70毫米,就可認為是肥胖。

判斷方式2:體脂測量儀

可用市場上的家用體脂測量儀測出體內脂肪率。

評判標準:中國肥胖病研究會推薦的單純性肥胖診斷標準中,男性體脂率20%-25%,女性25%-30%被歸為超重,而男性大於等於25%,女性大於等於30%就被歸為肥胖範圍了。因此,有些人的肥胖是看不見的肥胖。這些人佔肥胖人群的比例,男性約為20%,女性約為30%

我都胖在哪裡了?

有人會奇怪自己看著不像胖子,只是年紀大了肚子圓了些,腰部多了圈贅肉,也要減肥嗎?其實腰圍增粗是最容易被忽視的隱性肥胖。

BMI只能反映全身脂肪的含量,但是除了體內脂肪的總量,更關鍵的是這些增長的脂肪分布在身體的哪裡。

增長的脂肪一般分布在兩處:皮下脂肪和內部脂肪。

皮下脂肪(Subcutaneous Fat),也就是身上可以摸到的「肥肉」,常堆積在臀部周圍、下腹部及大腿。而內臟脂肪(Visceral Fat)則不同,它存在於腹腔內,圍繞著肝、胰臟、胃腸等內臟周圍分布。

研究已經證實內臟脂肪與慢性病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而漸漸變粗的腰圍,正是內臟脂肪增加的表現。這些累積在臟器周圍和內部的脂肪會發出錯誤的化學信號,產生不同的激素干擾正常的新陳代謝,引發胰島素抵抗,並最終促進慢性疾病的發展。所以哪怕體重不重,只要腰圍長期居高不下,在中年時期發生冠心病、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的風險都很高。

脂肪堆積部位的不同,也導致了視覺效果上不同的肥胖身材——蘋果形和梨形。而內臟脂肪豐富的人,更趨向於蘋果形身材。所以相比全身均勻的胖子,年紀輕輕就大腹便便的人更需要儘早開始體重控制。

所以,不要羨慕身邊那些似乎「怎麼吃都不胖」的人了,他們外表清瘦,實際上體內脂肪可能已達到了肥胖標準,就是傳說中的「隱性肥胖」選手,這些選手,也同樣需要承擔肥胖引發疾病的風險。

體重控制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當減肥脫離一個口號,開始真正侵入平靜的日常生活時,你需要堅定的信念。這信念來自於對自己不良生活習慣的認識,對肥胖危害的深刻理解,對基於科學理論減肥方法的信心,以及對自己能夠改變的肯定。面對肥胖,你準備好了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