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戰豬瘟的73歲養豬戶:1600頭豬無一染病 掙35萬一半用於環保

此文由封面新聞獨家授權騰訊平台,第三方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封面新聞記者 杜江茜 柴楓桔 攝影報導

不管怎麽算,養殖戶王一忠今年都是一個“豐收年”。

在自家院子,他散養的10頭黑豬可以出欄了,油光順滑,膘肥身健,預兆著一個好價錢;在和朋友合夥的豬場裡,9月底出欄的1400頭豬,已經帶來比往年高10萬的毛利。

豬事起伏。自去年8月第一起非洲豬瘟疫情在遼寧沈陽確診,這個從未傳入中國的“老牌”病毒,在接下來半年傳遍大江南北,已一年有余。在這場史無前例的豬瘟疫情中, 豬肉接連飛漲。身處其中的養殖戶,被豬瘟擊中的,損失慘重,幸免於難的,似乎成為“一夜暴富”的最佳模板。

王一忠家的1600多頭豬,沒有一頭染上豬瘟,但他也沒有因此身價百倍。

這個73歲的老農,經歷的風雨都藏在臉上的褶皺裡。大風刮翻過屋頂、地震震垮過家樓,但無論何時,養豬這件事一直沒停下。從前,他總覺得,農村人家要有一兩頭豬才叫過日子,後來,他覺得再窮也要有個自己的產業才有盼頭,於是,借債和朋友合夥開養豬場。

這一年,他一直關注著豬肉價格,在肉價飆升的下半年,他有點愁。他一直相信豬糧安天下,“價格太高,也不是好事。”

不過他的這些嘀咕,鮮有回復。因為豬瘟,王家人已經自我隔離大半年。他們不接觸外人,就連王一忠騎三輪車側翻後,上顎只剩下兩顆牙齒,他都沒有去補,也沒時間去。在那個汶川山下的農家小院裡,雞犬相聞,黑豬茁壯長大。肉價最高的那幾個月,有時看著親熱上來的豬們,他會忍不住笑道,“吃吃吃,你們知道你們現在多值錢嗎?”

“哼唧。”

3個電話,預定千斤豬肉

立冬之後,老主顧開始找王一忠預定豬肉。按習俗,從這時起到過年前的幾個月,是一年宰豬時節。

不到半個月,3個電話,5頭黑豬共千斤的豬肉就被預定下來。

這是董澤兵在王一忠這裡買豬的第7年,他用“肉味兒”形容王一忠養的豬,“哎呀,形容不出來,就是有肉的香味,這是超市裡的豬肉沒有的。”

其實,和一般的農村散養戶差不多,王家的豬圈就在他家後院。那是在一堆紅苕藤、芋頭地、白菜田中的一層小房。表面上看,這就是最常見的農家豬舍,燈光昏暗,門栓生鏽,頭頂蜘蛛網,大豬小豬分在兩個豬槽。但不同的是,這裡沒有成堆豬糞,一個連接豬捨的沼氣池,將糞便發酵成沼氣。

這裡是王一忠自己飼養的生態豬,品種為汶川本地黑豬,沒有雜交過,通體黝黑,滿臉褶皺,其貌不揚,但肉質鮮美,吃的是王家自己種的玉米面和紅苕藤長大,最適合做四川回鍋肉。

在董澤兵眼中,王一忠是“可信的好人”。今年非洲豬瘟影響大,他專門給王一忠打電話問候,“結果王大爺說沒有受到影響,讓我們放心。”

其實,還是有影響的。

王一忠的家在從成都到汶川的213國道邊,距離最近的漩口鎮有12公里。豬瘟最厲害的這個夏天,村莊變得更加安靜。養豬戶們閉門不出。唯有繞著村子大路,被鋪上的厚厚鬃毛墊、撒上的層層石灰粉,透露著豬瘟陰影下的一絲緊張。

王家門口,一條田間小道,連接著山下的豬圈,和山上的豬場。

兩個端點,兩種豬生。

山上的養豬場主要是王一忠的兒子王珺負責。當地政府頒發的“科技養豬戶”的牌子,被他掛在入口處。常年守在山上,他熟悉怎麽通過機械操作,將飼料和水精準喂給1600多頭豬,以及對寬敞的豬舍進行通風排氣,保持恆溫。

這些農業企業飼養在養殖廠的豬,在流水線上長大,吃的是由企業提供的飼料,成長、生病、死亡,都被記錄在案。

沒有一夜暴富

豬價的波動,同時影響著山上和山下。

九月,飼養廠裡出欄了1400頭豬,毛利潤35萬左右,比往年增加10萬。

另一邊,殺豬在年前,那跟過年一樣熱鬧。請來的殺豬匠把刀磨得鋥亮,開水一大鍋一大鍋燒得咕嚕作響。來自城市的買家,站在豬圈外選豬“點”殺。

通常,董澤兵會和朋友三四家人約好合買一頭豬,一頭出欄的黑豬,按除去內髒和豬血後的淨重算,大概在200斤左右,一頭豬整個賣的價格,又和零賣不同。

在價格上,王一忠一貫不講究,買家說是多少就多少。往年,他的生態豬,定價在每斤25到28元,今年,董澤兵和熟悉的幾個買家商量了下,給出整只賣35塊一斤,開零賣50塊一斤的價格。

高出往年的價格,讓王一忠有點喜憂參半。

他關注豬價,特別在8月中旬後,連續多月逐步抬升的豬價開始飆漲,豬都“飄”了。到十月,有的豬場每隻豬價到了每斤22元,翻了一倍多。

即使豬肉連漲,也沒有一夜暴富的故事。

在村裡,散養戶的豬大多是喂了給自家人吃。今年,有的養殖戶等不到慣常殺豬的時間,他們在夏天就把豬提前殺了清欄,也有將病得嚴重的豬直接埋了,撒上菌種和消毒水,免得傳播。

王家人合計下,今年的收入,是會比往年多上幾萬塊。但眼下,新的煩惱也隨之而來。

——現在已經很難買到小豬苗。一方面,上半年還是500塊一頭的小豬,已經漲價到1000元,另一方面,散養戶們也不敢隨便買,畢竟,誰都怕成本翻倍後,隨之提高的養殖風險。

最後,幾經輾轉,還是相熟的一位朋友,以每頭800塊的價格,“分”給他們家11頭小黑豬,折算下來,差不多是70塊錢一斤。

馬上,新的養殖周期即將開始,在家,王一忠為到了冬天就“驚叫喚”的小黑豬們安上了浴霸燈,全天開著取暖。在豬場,11月內,1800頭小豬即將關欄,那是由公司提供的豬苗。技術人員會提前對豬舍抽樣采樣,甚至包括長期守在豬廠的王珺的手機,要確保檢測沒有病毒後,才能放小豬關欄。

戰豬瘟

小心謹慎點,總是沒錯。

今年以來,流傳在養豬圈內的各種故事,總是讓王家人惴惴不安。

有的養豬廠,豬瘟呼嘯而過,一夜間死了2000多頭豬,追查之下,是飼養員獨自到鎮上買菜,帶回病毒。還有位散養戶,發覺家裡的豬不對勁,他叫來關係好的另外兩戶,一起把病豬填埋了,結果很快,另外兩戶人家的豬也全部死亡,損失慘重的這兩位養殖戶,把曾經的朋友告上法庭,要求賠償。

王一忠害怕了,他眯著眼睛,在手機上一條一條搜索各種預防舉措。

於是很快,養豬場的入口有了一個監控攝影頭,不允許非工作人員進入,即使是送飼料的技術人員,也只能停在距離養殖區百米外的地方。到養殖廠的沿途,被撒上厚石灰,還挖出一個一車寬的消毒水氹。

長期守在廠裡的王家人開始自我隔離,從廠到家,是沒有人煙的幾裡山路,以此為直徑連接的兩點,就是他們過去大半年的活動範圍。

在王珺的記憶中,全家人最近一次走進人群,還要追溯到初夏,在都江堰郊區吃10塊錢一人的大碗飯。走在熙攘人群中,他們心裡發慌,刨了幾口青菜就匆忙回家,肉類更是絕對不敢碰。在自己家裡,他們過著自給自足遠離人煙的生活。蔬菜瓜果是自己種的,雞鴨豬肉都是自己養的,就連喂家裡黑豬的紅苕藤,都能從豬圈外的草地上扯兩把。

在非洲豬瘟的陰影面前,一切近乎苛刻的小心謹慎都能被接受。

在豬場,原本豬蹄容易卡在排便的欄杆裡,有時會受傷和發腫,原本打點痛定安,吃點頭孢就行了。但今年,王珺會單獨把這些豬拎到一欄,測量體溫,日夜守著,就怕傷口感染引來病毒。

而另一邊,養了30多年豬的劉春珍,在豬舍裝上了紗窗和大功率電扇,每天三次清洗豬圈,全家人更是輪流守在豬舍邊。

8月初,家裡的母豬有點怏怏的,吃不下東西,還拉肚子。叫來獸醫,打針吃藥後,她在旁邊守了整整兩天,看著豬慢慢有了精神,吃得下東西,體溫也保持正常。不過這次之後,她自己就病倒了。

沉默抵抗豬瘟,沒人覺得孤獨。

在王家,王一忠的忙碌從每天睜開眼睛就開始了,他要喂豬喂貓,菜地澆水,還要將精神不好的、打噴嚏、拉肚子的豬們單獨“隔離”出來,對症下藥,長期觀察。

今年,他們的養殖場裡死了252頭豬裡,經查驗都是因為別的病症。原本,在1600多頭的總量裡,這屬於正常死亡比例。但王一忠父子不敢報給保險公司,因為他們擔心,上門調查的業務員,會把不知名的病毒也帶入。

更愁的,是死豬的處理。從豬舍到死豬填埋的地方,需要繞過豬舍,大約400多米路。有的死豬,兩百多斤以上,常常讓這對父子累得手都抬不起來。

相比之下,劉春珍在病好之後,將家裡的豬都清欄了。她說是因為看著暑假還在家照顧的兒子,覺得更想要全家人安定生活,“比豬瘟更可怕的,是因為豬瘟的提心吊膽。”

“窮不丟書,富不丟豬”

對於王一忠而言,日子不怕累,就怕沒想頭。想頭就是希望,這個中國最普通的農民,在經歷過大風、地震等天災,旁觀過傷亡、離別等人事後,沉默而持久的努力,就是他對生活的態度。

他是喜歡豬的。在他眼中,牲畜和土地一樣重要,那是農民的生活、命運、還有希望。

“窮不丟書,富不丟豬,這是我們農村傳下來的話。”在王一忠眼中,一戶人家,家裡有了豬,就有了盼頭。

“5·12”地震時,重災區的汶川,王一忠的妻子獨自在家,原本應該在午睡的她,因為送一位村裡的長輩回家,幸運躲過噩運。儘管房子被夷為平地,但全家平安。

接著,王家人發現,在木頭綁的豬圈裡,家裡養著的那四頭豬,雖然被嚇懵了,但是都還好好活著。

王珺感受到父親對豬的“執著”,也是在地震後。他清楚記得,那是5月18日晚上,天跟被捅了窟窿一樣,雨下得特別大。住在帳篷裡的幾家人,男人們都站著用手撐著風雨中飄搖的帳篷,外面是轟隆隆的響聲,“大家都很緊張,結果都這時候了,我爸還來了句,要去看看豬。”

後來,當抗震救災的戰士問王一忠有什麽需要幫忙時,他猶豫了下,還是拜託戰士們幫他從廢墟裡挖出半袋玉米,那是給豬吃的。

“總覺得,每天還有喂豬這件事,生活就沒怎麽變化,或者是,很快都回到原來的樣子。”震中的廢墟中,王一忠繼續喂著那四頭從地震中活下來的豬,豬們很快緩過神,該吃吃,該睡睡,順順利利長到了200多斤。

一年後,王家將蓋好的新房借給抗震救災的專家,他們全家搬到親戚家暫住,這時,王一忠首先觀察的,還是有沒有養豬的地方。

這樣的堅持體現到今年。2019年4-7月,根據農業部公布的數據顯示,全國豬肉價格分別同比上漲18.2%、14.4%、21.1%、27%,這個數字到了8月,擴大到46.7%。

今年九月底,養豬場1400頭豬全部出欄,企業付給豬場35萬元。豬價飆升,王一忠沒有馬上關欄,他拿出17萬,加固完善廠裡的環保設施。

接下來的兩個月裡,四川的乾濕分離機、福建的翻耙機、湖北的管道、湖南的谷殼……徹底解決了養殖廠內的豬糞處理問題。

算上之前的投入,這家承載量在1650頭豬左右的養殖場,已經花費了70多萬在環保上。

這是豬場自發的行為。三位合夥人都認為,場裡乾淨沒異味,有益防疫。

對於王一忠養豬的選擇,身邊的人都不意外。

在老主顧董澤兵的記憶中,王一忠第一年養黑豬,因為沒經驗,把黑豬照著大白豬一樣養,黑黑胖胖接近300斤,一刀下去,四指寬的脂肪。當時,買家就買了幾斤,剩下的,王家人做成臘肉,自己吃了三年。但之後,王家人就逐漸摸索出,類似黑豬,最佳的脂肪比是在200斤以內。今年,他們還給幾頭超重黑豬,減了兩個半月的肥。

在兒子王珺的印象中,自家種的喂豬的蔬菜,有一年總是長蟲,不願意打農藥,於是父母每天都蹲在菜地用手去抓蟲,那些米粒兒大小的蟲子,除之不盡。後來,也是多幾次嘗試後,才總結出下籽晚點的經驗,“就是比正常的晚一個月撒種子,正好錯過蟲多的時節。”

豬“落地”了

終於,一切都在向好發展。

11月,豬終於不“飄”了。根據農村農業部的監測數據顯示,1月11至17日,全國生豬平均價格每公斤36.04元,比前一周下降5.6%,這已經是生豬價格連續兩周環比下降。

當年修建養殖場時,王家一共欠下60萬的外債,這些年,每年收益的一半來加強環保,一半拿去還账。最難那幾年,他們連鞋子都是別人送的。

眼下,王一忠估摸著,今年“收成”還可以,到明年下半年,就能把账全部還清。“日子都是一天天過的,小豬兒長大,我看著就高興,你看,都總會好起來的。”

在別的地方,越來越多的養豬戶,也有了複欄準備。

11月,劉春珍從一家種豬公司訂購了一批種豬,準備複欄。母豬一頭6500元,公豬一頭7600元的價格,是過去的兩三倍,但在她看來,這也是從側面說明了養殖戶的複養意願在增強。

對此,四川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動檢系教授徐志文並不意外,作為四川省專家服務團的一員,他長期在基層指導養殖戶科學養殖。他告訴記者,目前,養殖企業都在總結經驗,積極轉型升級,科學有步驟的增加養殖投入。相比之下,養殖散戶雖多以觀望態度居多,但不少都想再試試。

如今,王家人的生活似乎並沒有什麽改變,但終歸是有了不同。

他們村30戶人家,還在堅持養豬的就只剩下8戶。

很難掙錢——這是關鍵原因。以汶川黑豬為例,長肉慢,一般也要一年才能出欄,養豬戶的投入肯定比四五個月就出欄的飼料豬要高。但在市場上,對於糧食豬,不是熟識的賣家,消費者很難相信這類豬肉高出的“身價”。

“城裡人覺得買不到糧食豬,農村的豬有時候又賣不出去。”養了快30年豬,王一忠覺得人和人之間的信任更重要。

他的買家,大多都是十幾年的交情,誰家每年大概需要多少,他都心裡有基本概念。有好幾次,忙碌的買家,直接托人開車來他家拿豬肉,也不檢查也不講價,直接塞滿備份箱提走。

但在傳統的菜市場,他也見過,擺著賣的糧食豬,因為價格高,被顧客說是“騙子”。正因為這樣,如今在他身邊,大多還在養豬的,也是就養個一兩頭,足夠親朋好友們吃就行了。

眼下,看著年關近了,對比上顎只剩下兩顆牙齒,他更在意的,是怎麽落實自己的“定豬大計”,在他心裡,所能想到的最美好的事,就是山上廠裡養白豬,山下窩裡是黑豬,小豬慢慢變大豬,哼唧哼唧人人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