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當你在街拍時,你是在創作藝術……

Fred Herzog《黑斯廷斯和卡拉爾》,1968年

當越來越多年輕人留戀在街頭,當奢侈品變得平易近人,時尚街拍已然成為潮流標誌。與此同時,不同於時尚街拍,紀實性街拍多了一份恬淡寧靜。潮流之外,記錄著小人物的真實故事。

起源於名利場,然後很時尚

街拍,來自歐美,最早用來為時尚雜誌服務。那時的攝影師們拿著相機,在街上逛逛走走,捕捉一切時尚元素,發現來自民間的流行資訊,任何一個有趣的小細節都逃不過他們的鏡頭。

Bill Cunningham作品,1968年

除了留下秀場與銀幕上熠熠閃耀、家喻戶曉的各路明星大牌剪影,早期街拍出現的更深層次意義,在於它成為了記錄平凡人群不平凡穿著的重要藝術形式

Bill Cunningham作品,1966年

當普通人的日常服裝搭配細節與品牌選擇成為攝影師的記錄對象,注重審美、關心形象的更高品質生活理念已然在時代中形成,不露聲色而蔚然成風。

Bill Cunningham作品,1968年

相反,攝影師鏡頭下平凡人群的服飾搭配也為同時代設計師、品牌商家等專業人群提供了設計思路。經典高奢、大牌雲集的秀寵搭配畢竟屬於小眾,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接地氣、方便行動才是最靠譜的選擇。

Bill Cunningham作品,1966年

因此,街拍提供的反向參考為專業設計帶來了更加廣泛的閱聽人。時尚,不再是自上而下的宣發和追風,而成為了一種雙向交流對話的形式,相互感染、碰撞出經典。

Bill Cunningham作品,1966年

時尚街拍鼻祖Bill Cunningham就曾拍攝過這樣一組作品。他找到一些普通婦人,讓她們穿上自己認為最美的服裝站在街頭留下剪影。

Bill Cunningham作品,1966年

儘管這樣“擺拍”出來的作品嚴格意義上已經不能被算作真正的街拍,但是在當時的圈內人士看來,這種拍攝普通人穿著的攝影作品對於時尚的理解與詮釋已經產生了革命性的進步

Bill Cunningham作品,1968年

幾十年如一日的街邊把守,讓同Bill一樣的時尚街拍攝影師們收集到了許多不同人群階層、不同場合、不同時代的珍貴照片。他們的鏡頭下有老佛爺,有伍迪·艾倫,有瑪麗蓮·夢露,更多的是許許多多有著自己穿搭理念而自信優美的普通人。

Bill Cunningham作品,1966年

作為當時潮流風向標的時尚街拍,在歲月中成為了如今人們探尋過去社會審美變化和整體風尚的重要線索。攝影師們用光影定格下不同時代人們對於美的欣賞,而那些街拍攝影師本人,也成為了人們眼中記錄時尚的“歷史學家”。

Bill Cunningham和他的作品

多了些王家衛,然後很紀實

儘管時尚將“街拍”二字繡上金邊發揚光大,然而廣泛意義上的街拍,早已超越了時尚本身。早在半個世紀前,攝影師們就已經從街拍中挖掘出更多不同於時尚的其它主題。

Fred Herzog《港口邊的車》,1960年

他們用鏡頭講故事,用拍攝技法渲染感情,用畫面定格歷史瞬間。街頭巷尾的大事小情被方寸黑匣記錄下來,從黑白到彩色,紀實性的街拍為人類編撰出一部部當代時尚史。

Fred Herzog《班夫》,1960年

平凡而邊緣的小人物、重複單調的鏡頭、紛繁複雜的故事......如果非要給紀實性街拍一個特定的氣場,那麽大概就是王家衛電影的樣子,無聊、乏味,但又處處細膩入心,處處融著拍攝者的一往深情

Fred Herzog《白船》,1967年

不同於時尚街拍尋求視覺和色彩上的衝擊力,紀實街拍的美含蓄許多,沉穩低調、安靜有力。單一的黑與白,一開始是技術的匱乏,後來卻成為拍攝者情感的偏愛。緩緩流淌的故事似乎就應該用最低調單純的色彩講述。於是,黑與白成為紀實性街拍攝影師難以割捨的兩種顏色。

鈴木達朗作品

日本攝影師鈴木達朗喜歡背著攝影機在街頭鑽來鑽去,捕捉帶給街頭生命力的人群的情緒高潮。在他看來,好像只有黑和白兩種顏色能夠洗去人物身上除了情緒之外的一切紛擾。黑色是沉穩的、白色是乾淨的,黑與白帶給人的心理感受是安穩而通透的。

鈴木達朗作品

鈴木拍悲傷、拍憤怒、拍緊張,拍來拍去,發現竟然都是自己的不同情緒在街邊巷角傾瀉流淌。而那些被拍者,成為了一個個在同一時間段與他產生情緒共鳴的“知己”。

鈴木達朗作品

小人物的故事發生在每個人身上,當褪去浮光繁華,沉心審視一番,原來每個赤裸的個體都是同樣的相似相知。

鈴木達朗作品

然而,在另一部分藝術家看來,僅用黑白兩色表現出來的街拍攝影作品並不能完全起到紀實的效果。畢竟這個世界是彩色的,用色彩去真實地記錄世界,是紀實性街拍攝影師應該義無反顧遵循的法則

Fred Herzog作品,1966年

作為上世紀50年代第一批大量拍攝彩色街拍的攝影師之一,Fred Herzog最喜歡做的就是扛著相機、蹲在街頭去原封不動地記錄那多彩世界裡的各種顏色。彩色鏡頭下,情緒似乎變得沒那麽重要,真實的人物和生活狀態似乎才是攝影師的重點觀察對象

Fred Herzog作品,1966年

定格光影中,哥倫比亞是人潮擁擠的,溫哥華是靜謐有序的,洛杉磯是匆碌繁忙的......Fred用鏡頭忠實紀錄下的各種城市場景有了自己的標簽。

Fred Herzog《中國城,三藩市》,1962年

不在於更多的創造,就像Fred這樣,將拍攝對象本身的特點原封不動卻更加明了地呈現在觀眾眼前,大概才是紀實街拍的真實意義所在

Fred Herzog《嘉年華》,1955年

同Fred一樣,彩色紀實街拍攝影師們仿佛總是處在遊離懸浮的狀態,行走在街頭,又不屬於街頭。他們時刻將自己抽離,用冷靜的眼睛去發現身邊最普通而又不為人注意的細節。

Fred Herzog作品,1966年

就像電影中的旁白,不屬於故事中的世界,卻因比誰都清楚故事的軌跡而把握節奏、婉婉訴說。攝影師們用精巧的角度、光圈和畫面布局去悄悄記錄。於是,再平凡的場景在他們的鏡頭下都變得耐人尋味。

Fred Herzog作品,1967年

街拍是一種藝術創作,然而在部分人看來,這種藝術創作似乎凌駕在了人權之上。因為街拍的突然性,許多進入攝影師視野的被拍者感受到的不是喜悅,而是被侵犯。當面對攝影師的直觀記錄,他們並沒有選擇配合,而是為了自己的肖像和隱私起身反抗,甚至毆打攝影師。

Mark Cohen《一個暴怒的男人》

街頭盲拍攝影師Mark Cohen在拍攝一個男人時,就因為對方感受到被侵犯而受了皮肉之苦,然而他卻把這種苦痛當作藝術創作的靈感來源。

Mark Cohen《抽煙的男孩》,1977年

當被拍者從自然放鬆狀態下突然變得警惕,這種由內而外的應激變化被攝影師們真實記錄下來。於是,爭議也變成了藝術。

Mark Cohen作品

不論是時尚還是紀實,最大意義就在於街拍拓展出了更多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和普通故事。當時尚攝影走下神壇,當紀實街拍有了越來越多的觀眾,原來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鏡頭的焦點,生活中每一個不起眼的細節都值得玩味。街拍,絕不僅如同人們對它的刻板印象,它源於潮流,但遠遠不止於潮流

[編輯、文/朱子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